摘要:事情是这么被传开的:11月17日,网上有人又把一段监控视频翻出来,配文说这是11月16日在安徽某超市发生的。视频一放,立刻有人点赞、评论、转发,热闹得很。
事情是这么被传开的:11月17日,网上有人又把一段监控视频翻出来,配文说这是11月16日在安徽某超市发生的。视频一放,立刻有人点赞、评论、转发,热闹得很。
画面里看得清清楚楚。一个女子在蔬果区挑了个南瓜,抱起后把它塞进宽松的裙子里,两腿夹着稳稳当当,表情也不见慌张。她整理了下衣摆,像平常人一样走向收银台,穿过货架和购物袋堆,最后走出监控拍摄范围。全程没有声音,只有冷冰冰的监控画面,视频也没显示有人当场拦住她或者追上去说话。看完的人自然会有各种猜测和批评,留言区炸开锅。
但大皖新闻的记者一查源头,发现这事儿并不是刚发生的。追溯下来,最早公开的报道出现在2023年8月,当时多家媒体报道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视频,事发地是在外省。现在流出来的版本在时间和地点上被改来改去,很多转发帖把旧事包装成“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还硬贴上“安徽发生”的标签。把旧视频翻出来改改配文,就能骗到不少眼球。
记者把当年的报道截图拿来对比,画面、角度、人物动作都能对应上。随后联系了相关部门,部门核查后明确表示:这不是最近在安徽发生的事,是外地旧闻,被误传成安徽事件。官方把当年报道和现在流传的视频一一比对,认定为同一段视频,因此把“事发地在安徽”的说法标注为不实信息。换句话说,就是老视频被反复搬运,时间地点被改动,从而误导了公众。
看这条传播链的时候,有两点挺能说明问题。第一,多个账号在传播时只改了文字说明和发布时间,画面本身没变;第二,原始报道里当年就有详细的时间、地点和出处,但二次传播时这些来源信息常被删掉或替换。很多账号靠吸睛的标题和地点变动去拉流量,视频内容照搬不误,平台上就形成了一个“旧闻新炒”的循环。
再说影响。被贴上“哪里发生”的标签,不只是把事实说歪了,还可能对被误指的地方造成名誉影响。想象一下,某地突然被网传发生了“偷南瓜”的事,人们看到后会有各种评论、嘲讽,甚至影响当地商户和居民的心态。对于当年视频里的当事人,也有可能被再次牵扯进舆论风暴里,这些后果都不是简单的一句“转发”能抵得住的。
调查时用到的证据挺直观:当年媒体的报道截图、视频原始画面和平台的转发记录。截图里的时间戳、画面角度和现在流传的版本是一致的,这给核实提供了直接依据。有关部门据此认定该视频为旧闻,提醒公众不要轻信未经核实的说法。
说到为啥旧视频会被循环利用,这事儿跟网络生态有关系。有人图个好玩当“梗”转发,有人为了博眼球改写地点时间,有的账号就靠这种方式积累关注。算法本身也爱热度高的内容,热度起来后就会被更多人看到,真假反而被掩盖了。就像把旧衣服洗干净再穿出来当新品卖,很多人看热闹,不够在意来源。
遇到类似视频,核实并不难。可以先搜索原始报道的发布时间,看看有没有早期媒体报道;也可以用反向图像搜索,查查视频或截图有没有更早的发布记录;留意平台上最早的上传账号和配套说明,早期报道通常会写清楚时间地点。若发现是二次传播且删除了原出处,就要多怀疑几分。版权方面也要注意,原始图片、视频和文字通常属于当年报道的作者或媒体,随意搬运可能涉及侵权,遇到问题可以联系原作者处理。
网上这些事儿,多半不是有恶意的阴谋,但一旦信息被篡改,影响就扩散开了。看到这种帖,还是那句老话:别忙着转,先查来源,别把旧事当新闻推来推去。
来源:阿西老板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