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发生在11月16号。俞敏洪人在南极考察,给全体员工发了封内部信。他把眼前的极地景象写得挺动情的,还特意用红色字体去强调情绪。有网友把信统计了一遍,说里面出现了“我”字有17次,提到“南极”5次。员工的反应不太温和:很多人说,自己刚下完课还得连夜赶续课方案,
新东方32周年纪念那天,公司内部的一封信意外成了舆论焦点。
事情发生在11月16号。俞敏洪人在南极考察,给全体员工发了封内部信。他把眼前的极地景象写得挺动情的,还特意用红色字体去强调情绪。有网友把信统计了一遍,说里面出现了“我”字有17次,提到“南极”5次。员工的反应不太温和:很多人说,自己刚下完课还得连夜赶续课方案,看到老板在地球另一端发这种信,心里就不是滋味。围观的人主要盯着两点:一看表达方式是不是不合时宜,二看这话跟一线员工真实处境是不是有点格格不入。
信的语气比较私人化。俞敏洪把看到冰原、思考人生、联想到企业成长的感受全都写出来,情绪明显,想用自己的体会去激励大家。这种把个人经历放在信里的写法,读着像是在跟员工分享自己的心路,但在现在这个语境里,很容易被当成“晒生活”或“自我中心”。再加上红色字体、反复出现的“我”,不少人一看就觉得怪怪的,不是被鼓舞,反倒有点被拉远了。
把镜头拉回到一线的教室。那天不少老师刚下课,马上又得去做续课方案;后台的人在处理家长退款、排课、答疑这些琐碎事。普通员工能去南极的人少之又少,现实生活和写信里的场景就像两幅画。有人直说,看到信里描写南极美景那段,心里不是暖,而是尴尬,觉得距离被拉大了。网络上有人专门数“我”字,有人盯着那叫醒眼的红字,觉得这不是内部激励,更像是一种姿态展示。这些反应不是空穴来风,很多时候就是“场景差”带来的感受。
把这件事放在更大的背景里看,也不是第一次有人因为类似话语被推上风口。近几年不少企业家一句话、一条发文,都能被放大审视。俞敏洪自己也不是没碰过风波。2018、2019年以及2021年教培行业政策变动后,新东方营收大幅波动。那次调整里,公司对约6万名离职员工按n+1进行补偿,并承担退学费等费用,外界传闻总额达到了200亿元,闲置的课桌椅也被捐出去。这些都是公开的处理事实,说明在危机处置和员工安置上,他的团队有过实际动作。
可这一次的“翻车”更多是沟通角度的问题。换位思考做得不够,这是显而易见的短板。老板在南极写下自己的感悟,出发点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但没把那些还在教室里冲刺的员工放在首位考虑。员工看到的,不仅是字句,还有那种距离感。如果信里多点对一线的具体感谢,或者同时配套一些面向员工的纪念活动、福利之类,反响很可能就不会这么激烈。这里说的不是质疑俞过去的贡献,而是指出这次沟通的角度和方式没对上频率。
代际差异也在起作用。老一辈企业家习惯把个人经历写进企业史,这在以前的企业文化里算正常。可现在的年轻员工更在乎亲历感、公平感和实在的关怀,单向的情感输出很难打动他们。换句话说,过去那种“我把路走过来了,你们也要有信心”的话术,放在今天的内部沟通里,容易被拆解成“和我没关系”的句子。
还有一个现实:内部信一旦流出,公司就失去了“只有内部可见”的缓冲。网络上对文字、格式、措辞的放大能力很强。有人把红字、频繁的“我”和“南极”次数当作批判依据,媒体和网友围着这些细节转。这种放大效应不是罕见,其他行业的类似事件也说明了这个规律:任何看似私人化的表达,一旦传播,就会被当作公共话语来解读。企业家在公开发表感悟时,需要同时考虑内部员工的感受和外界可能的解读,这两个维度都要照顾到。
从时间线和角色上理清这件事并不复杂:11月16日是新东方成立32周年;发信人是创始人,写信地点在南极;接收对象是全体员工,里面包括刚下课的老师、处理家长问题的客服和排课人员;信被传播到外面后,媒体报道并把文本特征列了出来(参考中国蓝新闻11月17日报道);舆论于是开始发酵,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做统计、评论、转发。整个过程像是一次典型的内部沟通变成公共事件的样本,信息从私人情感出发,最终成了公众讨论的素材。
从现场员工的角度来说,他们不是在挑毛病,更多是表达一种落差感:一边是冰天雪地的远方风景,一边是手头要干的活和现实压力。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感受并不是抽象的,它直接关联到士气和信任。把话说得得体,形式上也注意点细节,往往比单纯表白更能起作用。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讲究一个“投其所好”——不是说虚伪,而是要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说话,尤其是做内部沟通时,这点更重要。
来源:有趣的沙滩BUsEc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