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组织联建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互融共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7:01 1

摘要:“全区花椒种植面积达53万亩,相关市场主体3000余家,培育骨干加工企业32家,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重庆市江津区花椒产业链党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刘洪介绍,花椒产业链党委整合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种植村党组织和椒农,构建起党建

“全区花椒种植面积达53万亩,相关市场主体3000余家,培育骨干加工企业32家,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重庆市江津区花椒产业链党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刘洪介绍,花椒产业链党委整合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种植村党组织和椒农,构建起党建引领下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化联合体,成为推动城乡资源互通、发展互促的关键纽带。

近年来,江津区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基层组织形态深刻变化,探索推进城乡党组织联建共建,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机联结城乡各类组织与资源要素,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组织共建破壁垒,打造城乡融合的“党建联合体”

在先锋镇保坪村,村党委与区农业农村委机关党委、骄王农业公司党支部等组建的“保坪花椒产业联合党委”正召开季度联席会议,商讨明年花椒种植计划和市场拓展方案。“过去各自为政,现在通过联合党委,我们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保坪村党委书记代小月深有感触地说。

江津区根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主动突破“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惯性思维,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职能相关、优势互补原则,通过探索龙头带动型、产业链接型、飞地抱团型、区域共建型、毗邻协作型等联建共建模式,推动村与村、村与社区、村与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村与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覆盖行政村82个,并成立花椒、广柑、茶叶等产业联盟党委。

在运行方式方面,明确党组织联建共建机制不领导联建共建单位党的工作和业务工作,不改变原有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功能形态,不代替联建共建单位党组织履行职责、发挥作用,而是聚焦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文明乡风等重点环节,通过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定期研究讨论联建共建重大事项,梳理健全各自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推动共同发展、抱团发展,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发展共促破难题,打造强村富民的“产业生态链”

为提升联建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江津区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与联建单位设立强村公司,实施一批市场风险小、经营收益稳、资产能保值增值的发展项目,加速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发挥联建单位党组织所在单位资金、科研、宣传等资源优势,联合开展直播助农、采摘节、展销会等品牌推介活动,建立“一江津彩”“江津花椒”“江津米花糖”等区域公共品牌,合力推进运营管理,打响市场名气,江津芝麻秆、保鲜花椒等8个产品上榜“重庆名牌农产品”。实施“村企联建·共谋发展”专项行动,组织国企、民企与行政村联建共建,在挖掘农村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加强合作,健全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订单收购等互利共赢机制,实现企业有利润、村民有收益、集体有效益,2024年村集体经济平均经营性收入达95.2万元。

同时,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探索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按股分红”等方式,健全完善“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比如,李市镇林家嘴社区、牌坊村等8个村(社区)成立了花椒股份合作社抱团发展,采取“村集体+农户+企业”模式,累计组织1400余户椒农,1.5万亩花椒种植土地入社;龙华镇燕坝村依托江津区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引进鲁能、瑞远等13家龙头企业入驻,完成村域范围内近90%的土地流转,形成柑橘、蔬菜、生猪养殖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和以鲁能美丽乡村为主的休闲旅游产业。

人才共育破困局,打造上下互动的“智力资源库”

粮油专家团队指挥无人机开展高标准农田飞防任务,蔬菜专家团队在120亩试验示范地里采集样品,甘薯专家团队为农业合作社带来播种技术培训……自2023年起,已有30余名农业专家汇聚于江津区的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

为落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部署,解决乡村人才瓶颈,江津区建立城乡党建联建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推动联建单位优秀共产党员、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等与联建村干部、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村级后备力量等开展结对帮带,帮助提升能力素质,动员有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等经历的人员结对帮联乡村。近年来,江津区累计从区级部门单位向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选派驻村帮扶干部200余人,175个行政村全覆盖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择优回引有回乡意愿、熟悉群众工作的本土人才共计1000余名回村挂职,扎根乡村服务发展,其中480余名进入村“两委”班子。

同时,推动3家涉农头部企业发起成立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联合涉农高校院所共建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立乡创全程陪跑、品牌塑造、金融赋能等全周期服务机制,牵引现代农业发展“接二连三”。探索“科技特派员+科技型企业+示范基地+农户经济”新模式,形成1个人才库、17个科技特派团、27个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服务新格局,辐射全区30个镇街、218个村(社区)。

治理共抓破藩篱,打造和谐宜居的“幸福生活圈”

“谁家有啥人,最近有啥事,我都很清楚。”先锋镇夹滩社区土库嘴大院院长王德华说,每天到农家大院走上一圈,不仅能第一时间传达上级政策,还能及时了解村民需求。

江津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探索推行联商民情民事、联调矛盾纠纷、联防风险隐患、联抓治理难题的“四联共治”模式,创新“三会”解决“三事”机制,畅通多方参与共商共议渠道;针对资源资产权属、征地拆迁等涉多方纠纷事项,协调区级部门、属地、企业、群众等进行调处;对毗邻地带、城乡接合部等治理难度大的区域,推动联建单位协同破解人居环境整治、流动人口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

为持续提升基层除险固安水平,江津区不断迭代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依托基层智治平台,推动区级部门感知设备、用水用电等基层急需数据下沉,串联数据链、资源链、产业链,带动多方主体数据共享、信息共通、场景共融,提升乡村智治效能。推动联建单位党组织支持联建村在主要路口、重点场所、危险河道等关键区域安装烟感、水浸等AI智能感知设备并全量接入基层智治平台,实现村域情况一屏统揽、风险隐患一图掌控、应急指挥一键调度、事件处置一办到底。

“结合实际推动城乡党组织联建共建,能够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江津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深化城乡党组织联建共建工作,与迭代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等重大部署相衔接,加强统筹谋划、有力有序推进,助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来源:七一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