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师生创作的微电影《灯火》捷报频传,11月内先后斩获四川省第二十届校园影视教育成果发布展示交流活动“校园微电影单元一等奖”及“春蚕奖”,更在第五届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摘得“最佳剪辑奖”。这部聚焦顺庆“蛤蟆节”传统民俗的作品,成为该校以光影
李松柏 顺庆全媒体 见习记者 青瑞鑫
近日,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师生创作的微电影《灯火》捷报频传,11月内先后斩获四川省第二十届校园影视教育成果发布展示交流活动“校园微电影单元一等奖”及“春蚕奖”,更在第五届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摘得“最佳剪辑奖”。这部聚焦顺庆“蛤蟆节”传统民俗的作品,成为该校以光影挖掘本土文化、助力南充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据悉,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已明确2026年创作方向,将围绕龙门古镇民俗民风打造全新影视作品,持续推动南充文化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作品屡获殊荣 南充元素闪耀国内外赛场
《灯火》以顺庆“蛤蟆节”为创作核心,用细腻镜头捕捉节日仪式细节与人文温度,既还原了地方历史记忆,也展现了传统民俗的当代生命力。在省级赛事中,评审团盛赞其“将本土节日文化与青春视角巧妙融合,兼具观赏性与传播价值”;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评委则评价“剪辑精准流畅,实现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的双重统一”。
这部作品的亮眼表现,延续了南影在国内外影视赛事的强势劲头。2024年,以阆中古城为背景的电影短片《暖光》从3900余部参赛作品中突围,斩获第四届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最佳学生电影”奖,后续更拿下俄罗斯第20届国际“青年电影时代”“最佳导演作品奖”,让阆中古城历史底蕴跨越国界;2023年,《替代人生》斩获第三届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最佳美术奖”。三部作品形成“一部作品带火一处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让阆中古城、顺庆“蛤蟆节”等南充元素成为闪亮的文化传播名片。
校地深度协同 扎根沃土孕育文化佳作
多部作品持续获奖的背后,是南影“立足南充、服务南充”的办学定位与校地协同的创作生态。该校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为培养模式,搭建专业影视人才培养与实践平台,组织师生剧组深入南充各地挖掘文化素材。创作过程中,南充各级党委、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给予全力支持——《暖光》拍摄时,阆中当地部门主动协调拍摄场景、提供民俗资料,为作品还原地方特色筑牢基础。
“本土文化是创作‘富矿’,扎根土地方能拍出有温度、有深度的好作品。”南影副校长田建国表示,《灯火》的荣誉既是业界对学校摄制实力的认可,更离不开南充沃土的滋养。影片以“蛤蟆节”微光串联祖孙血脉故事,既照亮文化自信,也联结古今传承,彰显了该校将教育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办学思路。
聚焦龙门古镇 续写文化传承新答卷
立足现有成果,南影已敲定2026年创作重点:围绕龙门古镇的民俗民风展开全新创作。该校将深入挖掘古镇水运文化、码头记忆、传统节庆及民间故事,以微电影、纪录片等多元形式,展现古镇在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坚守与生活活力。
“龙门古镇的民俗传统与历史故事,都是值得被光影永久记录的宝贵财富。”田建国介绍,学校将组建专项调研小组,走访古镇居民、搜集历史资料,让作品既保留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又融入当代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统一。
从阆中古城到顺庆“蛤蟆节”,再到即将开启的龙门古镇创作,南影始终以光影为纽带,推动南充本土文化传承传播。未来,该校将继续深化“校园发展与南充高质量发展紧密绑定”的思路,打磨更多蕴含南充韵味的影视作品,让南充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南充行动”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来源:顺庆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