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全运会的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意外走红,不过大家更爱叫它们另一个名字——大湾鸡。谁能想到,这个官方设计原型本是中华白海豚,到了网友嘴里,却成了餐桌上离不开的“鸡”。抖音上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5.6亿,周边商品几乎秒空。这场从白海豚到白切鸡的趣味“误读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郝胜雅
最近,全运会的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意外走红,不过大家更爱叫它们另一个名字——大湾鸡。谁能想到,这个官方设计原型本是中华白海豚,到了网友嘴里,却成了餐桌上离不开的“鸡”。抖音上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5.6亿,周边商品几乎秒空。这场从白海豚到白切鸡的趣味“误读”,其实并非偶然,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信号: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宣导,而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带着烟火与人情的自然共鸣。
大湾鸡之所以能点燃大家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碰了岭南人共同的生活记忆。在广东,“无鸡不成宴”不只是习俗,更是一种情结。“鸡”与“吉”谐音,也自带祝福意味。于是,当网友把白色款戏称为“白切鸡”、粉色款调侃为“玫瑰豉油鸡”时,这种看似“离谱”的解读,反而成了大家表达文化认同最直白的方式。官方设计中的“同心结”浪花纹样,也借着这份亲切感被更多人主动了解和传播——大湾区文化,就这样从抽象概念变得可亲可感、可玩可触。由此可见,烟火气,才是文化最好的“翻译”。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湾鸡的火爆也让我们看到一种更包容的文化底气。面对民间“指豚为鸡”的调侃,官方没有急着纠正,而是大方接纳,甚至一起玩梗。由小朋友充当的皮套演员在活动现场蹦蹦跳跳、偶尔踉跄的不完美画面,被网友封为“最萌吉祥物”,却意外拉满了亲切值。这种不端着、不刻意的态度,让大众从观看者变成了参与者。比起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形象塑造,这种允许解构、欢迎共创的开放姿态,反而更显自信——文化,本就是在互动中不断生长的生命体。
回看这些年,从奥运福娃的庄重,到冰墩墩的全球圈粉,再到大湾鸡的全网玩梗,赛事吉祥物的演变,其实也是一部文化表达方式的进化史。大湾鸡代表的,是一种更松弛、更成熟的自信:不再急于输出,而是相信本土文化本身的魅力,用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大众对话。网友们自发的表情包创作、粤语梗调侃,和官方设计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让文化符号不再只是赛事的附属,而成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情感载体。
当文化符号能被大家笑着起外号、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自信,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
2700 人正在交流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