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鱼油中的EPA和DHA能降低血脂、减轻关节滑膜炎症,发挥抗炎功效;DHA作为大脑核心营养素,孕期足量补充可提升婴儿早期学习能力与视觉敏锐度。营养专家指出,长期补充鱼油不仅有助于护眼,还能协同守护心血管与神经功能。这些公认的价值,推动精制鱼油及鱼油软胶囊成为营养
全民健康消费热潮下,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DHA与EPA)的鱼油,凭借明确的健康价值成为消费者青睐的营养补充剂。
鱼油中的EPA和DHA能降低血脂、减轻关节滑膜炎症,发挥抗炎功效;DHA作为大脑核心营养素,孕期足量补充可提升婴儿早期学习能力与视觉敏锐度。营养专家指出,长期补充鱼油不仅有助于护眼,还能协同守护心血管与神经功能。这些公认的价值,推动精制鱼油及鱼油软胶囊成为营养品市场的核心细分领域,也孕育出全球头部企业——禹王生物营养有限公司(简称“禹王生物”)。
该公司以8.12%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最大食品级精制鱼油供应商宝座。上世纪90年代,禹王生物旗下“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凭借“吃了忘不了,记忆会更好”的口号风靡全国。
资本动作方面,时隔二十余年,禹王生物于10月20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招银国际与建银国际出任联席保荐人及整体协调人;11月3日,公司再宣布委任中泰国际证券担任整体协调人,推进IPO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招股书同时暴露了公司的潜在风险:IPO前业绩大幅下滑、存在高额分红行为、内控层面存在缺陷等问题,为其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业绩承压下的多重隐忧
禹王生物计划赴港上市,但是公司的业绩表现,似乎并不乐观。
2022年至2024年,禹王生物曾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营业收入从5.34亿元攀升至8.32亿元,净利润从6729.7万元增长至1.25亿元,亮眼业绩一度吸引了市场广泛关注。
然而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突然出现“断崖式”下滑。营收同比降幅达27.13%,仅录得3.43亿元;净利润更是大幅缩水74%,仅为2276.4万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恶化。2023年毛利率为28.1%,2024年降至26%,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探至20.7%,创下历史新低。作为核心业务的精制鱼油,盈利能力下滑更为突出,其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24.7%骤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8.3%。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毛利率的大幅下滑,禹王生物在招股书中给出了具体解释:公司使用了部分高价采购的毛鱼油,这些原材料是在市场价格下跌前购入的。其将这一业绩波动的原因,归因于原材料采购时点的差异。
除了毛利率的波动,禹王生物营养的费用开支对利润的侵蚀同样值得关注。其中行政开支的增长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同比激增118.39%,达到0.19亿元。这一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1.9%攀升至5.4%,核心原因是员工成本的大幅上涨。
在销售渠道上,根据现有信息可以看出,禹王生物似乎存在一定短板,核心问题是对第三方贸易公司的高度依赖。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向贸易公司的销售额分别为2.86亿元、4.12亿元、4.84亿元、1.78亿元,各期占营收比例均超五成,最高达62.4%,这意味着公司超半数收入需借助第三方渠道实现。
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坦言,自身销量完全取决于贸易公司的营销投入力度。这些合作方可能基于利益考量优先推广竞品,届时将直接造成公司销量下滑。
渠道依赖问题凸显的同时,禹王生物的客户群体还在加速流失。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仅半年时间,其中国内客户数量从310家锐减至190家,减少120家;海外客户从240家降至190家,减少50家,国内外客户合计流失170家。
“清仓式”分红引争议
上市前夕,禹王生物一边完成融资引入外部资本,一边却因一笔“清仓式分红”深陷舆论争议。2025年8月25日,美国健康营养巨头BaylandHealth旗下全资子公司Velantra向其投资1940万美元,获得15%股份,对应禹王生物隐含估值约1.29亿美元(折合10亿港元)。
股权结构上,公司呈现明显家族控股特征:控股股东刘汝萃及由其控制的惟微投资等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56%;其妹妹刘丕谨通过至简投资持股20.21%,父亲刘锡潜通过万方投资持股8%;管理层张建全、臧秀瑞、魏少华则通过惟真投资合计持股0.79%。
引发市场广泛质疑的是,在递交上市招股书不足一年内,禹王生物于2024年12月宣派了高达3.2亿元的股息,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仍有5580万元应付股息未结清。这一分红实施于Velantra入股之前,彼时公司完全由刘氏家族掌控,所有分红款项均流入家族成员口袋。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笔3.2亿元的分红金额,已超过公司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3年半的累计净利润(约3.17亿元),甚至远超2024年末公司0.41亿元的净资产规模,被市场直指为“掏空存量资产”的“清仓式分红”。
负面舆情背后,巨额分红直接导致公司流动性急剧恶化。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短期财务健康状况彻底逆转:2023年末尚有1.5亿元流动资产净值,2024年末便转为3921.7万元流动负债净值,2025年6月末仍维持1567.7万元流动负债净值的状态,资产负债率在2024年末更是高达90.39%,2025年上半年仍处于83.24%的高位。
这种“分红超净利”后再寻求上市募资的操作,引发外界对其“向公众股东转嫁风险”的质疑,叠加招股书披露的此前存在票据融资缺乏真实贸易背景、银行贷款未按约定用途使用等内控瑕疵,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其财务操作合理性的担忧。禹王生物为何选择在上市前夕实施如此大规模分红?如何修复分红后恶化的财务状况以通过港交所从严审核?
高薪养董VS欠缴社保
值得关注的是,禹王生物业绩下滑的同时,董事薪酬却呈现逆势暴涨态势。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支付给董事的酬金及实物福利总额分别为180万元、420万元、470万元及750万元,3年半内涨幅超3倍。公司预估2025年应付董事薪酬总额约915万元,将创下近4年新高。
与董事高薪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在报告期内长期未足额为普通员工缴纳社保及住房公积金。各期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供款缺额分别达260万元、400万元、360万元及240万元,这种“厚此薄彼”的操作不仅违背劳动保障相关规定,更折射出公司治理层面的公平性缺失,以及对普通员工合法权益的忽视。
更严重的是,禹王生物曾存在超4亿元的违规融资行为,包括1.59亿元违法票据融资,以及累计2.42亿元贷款资金偏离预定用途。对于这些违规操作,公司解释称,偏离用途是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不合规处理源于“不熟悉相关监管规定”及“财务经理的不妥建议”。但仅将责任归咎于基层员工,显然难以掩盖公司内部审计失效的核心问题,更暴露了其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上的显著短板。
尽管禹王生物在招股书中提及,内控专家已于2025年10月完成跟进检讨,确认公司自2023年9月起终止所有票据融资安排,2023年11月起停止资金用途偏离行为,但未来能否严格遵守监管制度、确保内控措施落地,仍需持续观察。
纵观禹王生物的IPO之路,一方面,依托“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品牌之父”奠定的技术基因与行业积淀,它占据着鱼油产业链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盈利腰斩、存货高企、“清仓式分红”、内控曾存重大漏洞等问题,都让其上市前景充满变数,作为企二代的掌舵人刘汝萃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这家“鱼油大王”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蜕变为真正的“资本赢家”,尚待时间检验。无论上市结果如何,其后续经营发展与风险化解进程,都值得市场持续关注。(《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