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的泼天流量,澳门人如何消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6:52 1

摘要:来的人不只是来走马观花拍照打卡,很多人把看比赛当成长假的一部分,住得久、花得多。这些观众一呆就是好几天,出来吃饭、逛街、买东西,直接把比赛的热度变成酒店、饭店和商店的营收,见效快得很。

澳门这次把人留下来了。

来的人不只是来走马观花拍照打卡,很多人把看比赛当成长假的一部分,住得久、花得多。这些观众一呆就是好几天,出来吃饭、逛街、买东西,直接把比赛的热度变成酒店、饭店和商店的营收,见效快得很。

现场怎么安排也很关键。路氹那一片把几个场馆挨在一块儿,走着就能串场,怕累的还能坐摆渡车,免费又方便。银河综艺馆基本成了乒乓球的主场,樊振东、王楚钦、孙颖莎、王曼昱这些大牌选手在这儿打比赛,吸引了不少粉丝来捧场;威尼斯人和东亚运体育馆把女排场次聚起来,朱婷、龚翔宇、张常宁都有出场,好多人赶来看她们的比赛;永利皇宫前的那块大草坪,被临时改成了三人篮球的场地,观众可以在城里的开放空间边看比赛边吃东西走动。把赛事放在这些能顺手连着吃喝玩乐的地方,就是把看比赛和城市生活连成一条链,观众更愿意留下来。

说到人,就有具体例子。来自沈阳的蒋先生说,他专程来看全运会乒乓球,顺带还看到了格兰披治大赛车的场面,觉得行程安排得挺丰富。苏州的陈小姐更直白,她在澳门住了五天,说这是她在这儿停得最久的一次:场馆近、票价有不同档次可以选、非节假日酒店也有折扣,午场看完出来吃饭的选择很多,整体体验舒服。听她们这么一说,你就知道“观赛兼度假”并不是一句空口号。

澳门这次安排的项目也不是随便挑的。主办方选了乒乓球、女子成年组排球、三人篮球、男子18岁以下篮球这四项,还有空手道的群众赛事和残特奥两场羽毛球。挑这些项目有个好处,本地群众基础相对扎实,平时关注的人多,办起来不容易生硬,配套也比较成熟。通俗点讲,选赛目的是把磨合时间缩短,方便和内地大的体育消费市场接轨。

把看客变成消费力,配套措施也得上边。街头的公交电子屏会滚动播赛事信息,官也街、大三巴这些游客集中的地方可以看到赛事宣传,门店门口有的挂起“庆祝全运会开幕,进店消费低至1元”的横幅。官也街附近一家葡国菜馆的老板说,最近每天预约都排满,很多客人是内地专程来观看比赛的。更明显的是政府和商界的联动:澳门政府和中华总商会推出了“全运聚力·社区消费大奖赏”,拿出4.85亿澳门元的消费优惠,从9月1日到11月30日,要求实名认证、用电子钱包核销,这样就把赛事的关注直接导向到本地消费上来。

这些举动不是临时起意。近年来澳门把“体育之城”当作长期方向来做,在施政报告里明确提过要每月至少举办两场国际赛事。过去几年,品牌赛事逐渐多了起来,从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WTT澳门冠军赛到世界女排联赛,形成了比较连贯的赛事日历。数据能说明问题:2019年全年只有7项国际赛事,到了2024年增加到24项;2020到2024年这段时间,参加大型体育和艺文活动的人次累计超过2100万。这些数字不是偶然,是长期投入人力和资源的结果。

提前做热身也很管用。今年10月,NBA中国赛回到澳门,篮网对太阳的季前赛把话题热度先拉了一把。那场比赛把媒体的注意力再度带回本地,后面接着的赛事也因此更容易吸引关注。把体育赛事、酒店、购物、演出打包成一个产品链,观众一来就能马上进入这套城市消费体系,这种“套装式”经营,比单打独斗更能把人留住。

场馆和服务的细节上,澳门没含糊。把观赛体验当成一个整体来做:交通要顺畅,场馆设施要达标,票务要有不同档次,餐饮和周边服务要够丰富。把这些要素集中在路氹一带,观众看完比赛可以顺路去吃饭、逛商场、看表演,这就是把流量变成留存的办法。用大白话说,就是把赛事当成长期的旅游产品去经营,不是一次性的热闹。

从文化和城市资源角度看,澳门有它的独特优势。这里既有中西文化交汇的老街区,也有世界级的大酒店和娱乐设施,软实力和硬条件可以互补。体育来了还能带动城市形象的宣传,国家运动员来访本身就是一笔宣传资源,既能点亮赛事,也能把城市露出在更大的视野里。

影响力的扩散靠的是组合拳。政府推动、商会配合、商家的积极参与,再加上赛事本身吸引来的观众和媒体报道,三方合力才能把事情做成。街上能看到的不止是海报,还有参与感强的本地活动:社区消费奖励、商家折扣、酒店专属套餐,这些措施都在把看比赛的观众一步步留在城市的消费循环里。

这次碰上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有72年历史的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同时进行,热度被放大了。半岛的古巷、路环的渔村和路氹的娱乐区,这些城市风貌一起承托起现在的景象。靠着大湾区的市场和内地游客的量,把体育办成常态化的城市名片,不再只是空话。街上那种既有比赛氛围又能顺便吃喝玩乐的感觉,会让人觉得来一趟澳门不只是看一场球那么简单。

来源:完美蛋糕UWe82Y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