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浏阳烟花什么时候进化成这样了?”打开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超Carry的柴西”等博主纷纷点赞浏阳烟花,播放量动辄破百万,成为最近的流量密码。
“浏阳烟花什么时候进化成这样了?”打开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超Carry的柴西”等博主纷纷点赞浏阳烟花,播放量动辄破百万,成为最近的流量密码。
网友的惊叹,道出了这一千年产业的震撼蜕变——连破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被外交部发言人公开点赞、获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转发……今年,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的举行,更吸引超70万人次现场观看。
肇始于唐代的“焰火爆竹”驱邪祈福,到宋元时期发明的“纸筒烟花”,再到如今的“天幕”焰火“生命之树”惊艳世界。从千年焰色到赛博流光,浏阳烟花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更在科技与创意的赋能下,书写着传统产业跨越时代的新传奇。
一
网友的惊叹也是疑问。带着网友的好奇,橘洲君探访后发现,浏阳烟花的进化,一靠科技,二靠创意。
曾几何时,精准勾勒动态图案的无人机表演,一度被视作烟花的“潜在替代者”。2016年6月25日,英特尔公司使用80架无人机编队完成表演《红星耀中国》,其勾勒出动态图案栩栩如生,引发“无人机将取代烟花”的讨论。
面对争议,浏阳烟花人没有陷入焦虑,反而窥见了跨界融合的可能:烟花胜在声光电交织的沉浸式震撼,却缺乏具象细节的精准呈现;无人机长于编队控制与图案勾勒,却少了烟火独有的温度与爆发力。
一场长达十余年的“科技+烟火”探索,就此启程。
最初的尝试布满荆棘。彼时无人机载重不足50克,挂载冷光烟花后机身剧烈晃动。在第十三届浏阳花炮文化节上,仅10架无人机参与表演,编队松散,控制不协同,效果远未达到预期。
更核心的难题在于:烟花升空后,传统引线点火完全失效,无线点火技术亟待突破;而烟花燃放时的后坐力,还会干扰无人机的飞行轨迹与通信信号,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毁掉整场表演。
但浏阳烟花从未停下向科技靠拢的脚步:联合企业研发大载重无人机,优化无线点火系统稳定性,迭代编队编程算法……历经数百次实验,技术瓶颈被逐个击破,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达到新高度。
10月,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期间,15947架无人机参与编队,以及无人机搭载7496支烟花完成编队表演,分别打破“全球单台电脑操控最多无人机同时起飞”和“全球搭载烟花数量最多的无人机编队飞行”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背后是数月的极致打磨:每架无人机的烟花挂载角度反复调试,确保燃放时飞行平衡;药量精准到0.1克级,规避后坐力干扰;音乐卡点历经40多版优化,实现烟花绽放与旋律节奏的毫秒级同步。
当“生命之树”在夜空舒展枝丫、“星际之门”缓缓开启,网友直呼“仿佛闯入《三体》中的宇宙奇观”,浏阳烟花的科技含量就此站上全新高度。
二
如果说无人机融合是浏阳烟花的“跨界突破”,那在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上,首次亮相的“天幕”焰火则是其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巅峰之作”。
这种以整个夜空为画布、用烟花与无人机构建立体画面的表演形式,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烟花的认知。其背后是浏阳烟花人对技术与创意的极致追求。
最初酝酿“天幕”焰火时,以“00后”设计师王嘉炜为核心的年轻团队提出:“传统烟花是‘点’的绽放,我们要做‘面’的覆盖,让观众目之所及皆为绚烂。”
但首次实验却以失败告终——由于烟花分布不均、光效重叠,呈现的画面远未达到“天幕”的震撼效果,团队随即启动技术攻坚。
传统烟花表演,大多都从固定点位进行燃放,或地面、或楼宇。但“天幕”焰火的燃放点却选定在无人机上——每架无人机有且只能喷射4次焰火,如何以有限的烟火数量呈现更好的效果,成为“天幕”能否出圈的关键。
且在加上焰火喷射方向与角度、无人机队形编排、与背景音乐的卡点配合、烟火爆炸高度等变量后,“天幕”焰火设计俨然变为一道需要大量计算的技术难题。
为此他们运用3D建模软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数百套方案,对烟花的燃放轨迹、爆炸范围以及光效等进行了详尽的计算模拟,“‘天幕’焰火的沉浸感,来自于各种光效的‘层叠交织’,而非简单的‘杂乱叠加’。”王嘉炜说。
2025年10月,在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上,完整版“天幕”焰火成功首秀。夜幕中,超千架无人机携定制烟花升空,精准列阵,在夜空中排列成长634米、宽300米的巨大画幅,烟花如金丝织就鎏金锦缎,在夜空中徐徐铺展。
在1分35秒的表演时间内,“烟花+无人机”的融合科技被演绎到淋漓尽致,浏阳烟花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符号。
三
“七彩祥云”“星际之门”“生命之树”……在一个个创意产品火速走红的同时,浏阳烟花已不再满足于“卖产品”,而是以“创品牌”的姿态走向全国。
重庆天空剧院的打造,正是浏阳烟花品牌输出的里程碑事件。
不同于以往单纯向各地供应烟花产品,浏阳烟花为重庆天空剧院提供了“全链条解决方案”:从场地规划阶段便介入,依据山城地形特点设计360度环形燃放点位,确保观众无论身处哪个区域都能获得沉浸式体验;同时将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上成熟的无人机编队技术、“天幕”焰火系统整体平移,并针对重庆多雾天气,定制研发低烟、高亮度的专属烟花配方,避免烟雾影响观赏效果。
这种品牌输出模式,打破了浏阳烟花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多重价值:对重庆而言,天空剧院成为当地文旅新名片;对浏阳烟花而言,这是“文化+科技+旅游”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后续全国布局奠定基础。
从唐代的竹筒爆竹到如今的“天幕”焰火,从浏阳河畔的手工作坊到全球瞩目的文化品牌,浏阳烟花的进化之路,是传统产业向“文化智造”转型的生动缩影。
它用科技守护传统,让千年焰色不失本真;用创意点亮未来,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当网友惊叹“浏阳烟花什么时候进化成这样了”,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份“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坚守里——这份坚守,让千年烟花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始终闪耀着属于中国的璀璨光芒。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