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小农户放心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6:06 1

摘要:前几天回村,村口的庄稼地看得我眼前一亮——以前东一块西一块的零散地块,现在好多都连成了大片,农机车在地里顺畅作业,比以前各家各户单独耕种规整多了。跟村干部唠嗑才知道,这是村里搞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少乡亲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要么在社里打工拿工钱,要么转身

前几天回村,村口的庄稼地看得我眼前一亮——以前东一块西一块的零散地块,现在好多都连成了大片,农机车在地里顺畅作业,比以前各家各户单独耕种规整多了。跟村干部唠嗑才知道,这是村里搞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少乡亲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要么在社里打工拿工钱,要么转身搞起了特色种植。

最近总听人说农村土地要"大改"、要搞"集体化",村里不少小农户都慌了:是不是以后地就不是自己的了?一辈子靠种地吃饭,要是不让单干了可咋整?说实话,我刚开始听着也犯嘀咕,后来仔细查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的政策解读才明白,这"集体化"根本不是收地,反而有明确政策保障农户权益,还能帮小农户解决不少难题。

先把政策底线说透:地还是你的,承包权永远不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明白白写着,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还要再延长三十年,现在已经在扩大整省试点范围了。所谓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把零散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也就是国家一直提的"三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是农户的,经营权可以流转给合作社或种粮大户,而且明确规定不能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的方式强迫土地流转,全凭农户自愿。

我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以前总跟我抱怨:家里三亩地拆成四块,最远的那块离村口得走四十分钟,播种时农机进不去,只能蹲在地里人工刨坑;收割时别人大片地用联合收割机,他得自己割、自己扛,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遇上雨水多的年份,粮食烂在地里,一年辛苦就白搭,好年成一亩地也就赚千八百块。

去年他听了村干部的政策讲解,知道土地流转后承包权还是自己的,才放心把地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现在每亩地一年能拿800块租金,旱涝保收,闲下来还能去合作社帮忙浇地、除草,一天给120块工钱,管午饭。年底合作社分红,他又分了1500块。爷爷拿着账本跟我算:以前自己种地,三亩地最多赚3000块;现在租金2400,打工赚了8000,分红1500,加起来快12000了,比以前多赚三倍还省心,再也不用操心天气和销路了。

其实这种模式早就有政策支持的成功试点,不是瞎折腾。就说全国有名的小岗村,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融合搞新型集体经济,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都到1480万元了,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5万元,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计分红超2000万元,2023年户均分红就有2000元。

山东高唐县的试点也很实在,把零散土地整合后,土地流转租金从每亩400元涨到了1100元,翻了近三倍。当地合作社统一批量买种子化肥,比农户自己买便宜三成;统一请专家指导病虫害防治,还装了滴灌,省水又省肥;最后统一对接粮食收购企业,卖价比市场价高5分钱一斤。去年村里小麦亩产比以前零散种植时多收200多斤,玉米多收180斤,农户收入明显提升。

安徽宿州还有个村搞"土地入股",这也是政策鼓励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农户把地折成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赚钱了按股分红,不赚钱也能拿保底租金。村里的张大哥有5亩地,以前自己种小麦玉米,一年忙到头赚不到1万。入股后,去年保底租金拿了4000块,分红又分了4500块,加上他在合作社开农机的工资,一年赚了6万多,比在外打工还强。

有人可能会问:我就想自己种地,不想加入合作社咋办?放心,政策明确说了完全自愿,没人强迫。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不让小农户掉队。愿意自己种的,村里会帮着解决实际难题。

我们村的王大爷今年68了,就喜欢自己侍弄地,说看着庄稼从发芽到成熟,心里踏实。合作社没勉强他,反而帮他把地块周边的小路拓宽了,让农机能直接开到地头——这其实就是政策里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部分,现在国家一直在推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村里还派技术员定期来帮他看苗情,教他科学施肥,这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去年他种的两亩辣椒,亩产比以前多收350斤,一斤卖3块多,纯赚2万多,王大爷逢人就说:"现在自己种地,有政策支持,有人帮衬,比以前省心还赚钱"。

所以小农户真不用慌,土地"集体化"(也就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不是绝路,政策还明确了3条实在出路,每个都能赚到钱。

第一条是流转土地拿"双薪"。把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自己保留承包权,每年稳稳拿租金,不用担旱涝风险,闲下来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赚工钱。我们村的刘叔叔以前种5亩地,一年忙到头赚2万多;现在流转后租金4000块,加上在合作社当管理员,一个月4500块工资,一年能赚6万多,翻了三倍。这完全符合政策里"放活经营权,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的要求。

第二条是当"农业工人"守家赚钱。规模化种植需要不少人手,播种、施肥、采摘都要工人,合作社给的工资不低,还不用出远门,能照顾老人孩子。我们村周边的合作社,旺季时一天要20多个工人,都是附近农户,一天工资120-150块,管午饭。我堂哥以前在外省打工,一年回不了两次家;现在在合作社当技术员,一个月5000多工资,下班就能回家陪孩子,这正是政策鼓励的"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体现。

第三条是搞特色种植"赚差价"。合作社负责规模化种粮食,小农户可以留一小块地,种点蔬菜、水果、中药材这些特色作物。现在政策支持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合作社还会帮忙对接市场,不用自己跑销路。我们村的李婶流转了大部分土地,留了半亩地种草莓,合作社帮她在网上发了采摘信息,周末城里人像赶会一样来采摘,一斤草莓卖35块,半亩地一年赚了2.3万,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我觉得这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核心就是政策帮小农户解决单打独斗的痛点。以前小农户地块小,买不起大型农机,买农资没议价权,种出来的粮食没销路,价格只能听收购商的,风险全自己扛。现在有了政策支持,合作社能批量买农资降成本,能请专家提产量,还能对接大企业卖好价,这些都是小农户单独做不到的。

而且有实打实的政策数据支撑,截至2023年末,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都达9.61万亿元了,总收入7157.3亿元,有经营收益的村越来越多,无经营收益的村从2018年的19.5万个减少到11.3万个。2025年全国已经有1.2万个村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成功率85%,试点村农户收入比非试点村平均高18%,这可不是随便吹的。

说白了,现在的"集体化"不是回到以前人民公社的老路子,是政策引导下的新型模式,核心是尊重农户意愿,让土地发挥更大价值,让小农户能分到规模化经营的好处。这样农村才能留住人,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乡村振兴才有盼头,这也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重点强调的内容。

你们村有没有搞合作社?你家的地是流转了还是自己种?觉得哪种方式更划算?欢迎在评论区唠唠你的看法,别忘了点点关注,后续我会多分享农村土地政策的新动态,跟大家一起关注农村的发展。

来源:菊影秋韵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