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以“青云”为名,这项计划为他们开出怎样的成长清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6:09 1

摘要:“因为有了你们,才有青云学子计划这个项目,才会有项目的未来发展。”在复旦大学朱桂农张伯钦青云学子论坛开幕式上,青云学子基金发起人、复旦大学经济系1977级校友朱民说道。

“因为有了你们,才有青云学子计划这个项目,才会有项目的未来发展。”在复旦大学朱桂农张伯钦青云学子论坛开幕式上,青云学子基金发起人、复旦大学经济系1977级校友朱民说道。

11月15至16日,为期两天的首期复旦大学朱桂农张伯钦青云学子论坛在校内外举行。常务副校长、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许征出席论坛并致辞,校党委副书记钱海红参加闭幕式并讲话。青云学子校外导师和嘉宾与2024年度、2025年度青云学子共聚一堂,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

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为感谢母校教育之恩和父亲朱桂农、母亲张伯钦的养育之恩,朱民特捐赠设立“复旦大学朱桂农张伯钦—青云学子基金”。在基金的支持下,设立“复旦大学朱桂农张伯钦—青云学子计划”, 通过奖助学金资助、学术交流资助、生涯发展支持、百人师友团、学子交流会等项目,帮助复旦学子缓解经济压力,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社会责任。

对话校外导师:

从人格引领到行业洞见

朱民主持

今年上半年,朱民通过个人朋友圈联络科技、金融、媒体、学界等领域行业翘楚,打造一支“百人师友团”。每位青云学子都一对一配备导师,从学术指导到生涯规划,为学子铺就宽广发展之路,提供终身受益的成长支持。

11月15日上午,来自不同行业的四位导师,与青云学子畅抒己见。

地缘政治、经济形势、技术变革等多重挑战之下,年轻人应如何自处?青云学子校外导师施宇澄校友认为,青年若有恒心、坚持、谦卑三个品格,就有了面对动荡世界的定力。他以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蔡崇信、恒隆集团创办人陈曾熙等人的经历为例,鼓励青云学子们不要成为机会主义者,在选定方向后就坚持下去。

“创业者和拳击手相似,都是要敢打敢拼。”VIPkid创始人及CEO米雯娟高中辍学,靠在地铁站发传单起步,逐步闯出自己的事业。在事业受挫后,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拳击这一运动重拾生命的能量。“我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身边的朋友、老师沟通,再带着新的勇气和信念开始新的旅程。”结合自身经历,她感悟道。

触宝(CooTek)创始人及CEO王佳梁高中毕业于复旦附中,对复旦怀有深厚情感。在教育层面,他认为AI时代的学习应该更多出于好奇心而非功利心,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自主性、审美品位、创业思维、AI Native、提出好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主修朝鲜语,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容易被AI替代。请问在做研究时,我们应如何保证外语的主体性而非AI的附属?”2025年度青云学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周玉琪提问。王佳梁回应,AI时代语言会变得更加重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产生链接和交流的工具,如果不直接用对方的语言沟通,难以达到真正的深度交流。”朱民表示赞成:“AI只能翻译文本,不能传递情感和价值。”

上海科技大学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杨燕青校友拥有20年财经媒体经验,她结合案例与图表向大家介绍了近几年AI发展趋势。未来,如何处理和AI的关系?杨燕青表示,正如人与人之间难以百分百信任,人与AI建立信任的过程同样漫长,应顺其自然。而且AI在单个狭窄领域里的工作精度不足,它真正的威力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我们要学会田忌赛马,理解AI和我们的长短处,和AI合作而非竞争。”

一人一案,

多元支持托举青春梦想

论坛上,青云学子们也积极分享关于支持、突破与传承的个人故事。他们来自不同专业,怀抱不同梦想,却共同诠释着“不坠青云之志”的锐意进取。

“青云学子计划是一项真正具有持续性和成长性的支持体系,带给我们的收获是源源不断的。”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2023级直博生叶俊杰的感言,道出众多学子心声。这个以“青云”为名的计划,正以多元化的支持体系,助力学子迈向更广阔天地。

青云学子计划的支持体系,让学子心无旁骛地追求学问,走得更远更稳。高等教育研究所2022级博士生余青认为,在青云学子计划的奖助学金支持下,能够安心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不辍。紧扣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方向,先后发表了多篇高水平SSCI论文。

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宋维两度入选青云学子计划,他在分享中提到,“今年四月底,朱民校友在见面会上提出组建学习小组的建议,让我深受启发。”这个看似简单的指导,让他在学习方法上实现突破。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定期研讨交流,他在学习上取得显著进步,并在本学年取得专业第一。”这份成长,远不止于分数,更关乎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今年五月份,王啸(九合创投)导师约我线下交流,他在了解我的情况后,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直到现在,我们也仍然保持紧密沟通,这种持续性的指导是其他项目中所罕见的。”叶俊杰分享道。而这,正是“百人师友团”为学子指点迷津的缩影。超越课堂的指导关系,正成为学子成长路上的重要支撑。

高分子科学系2022级本科生王婷对此深有体会。“五月份,我十分有幸和我的校外导师杨燕青老师进行线下一对一交流访谈,她用自身经历告诉我,职业选择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热爱且擅长的赛道。”这次深谈让她对学科交叉与职业发展有了新认识。暑假期间,她还通过青云生涯发展项目进入协氢(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实习,将理论知识置于实践场域,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不仅要顶天,更要立地”。

实习实践不仅在于提升技能,更促进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宋维表示,企业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建议。真实的职场体验,如同一面镜子,帮助学子们更清晰地照见未来方向。

在获得支持的同时,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处的“青云之志”也在学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叶俊杰表示,站在青云学子计划平台上,要做三件事——精进学业、加强实践、常怀感恩。“将青云学子精神薪火相传,让感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份自觉的传承意识,也彰显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从“受助”到“助人”,这份精神正转化为具体行动。宋维分享道,“青云学子计划培养了我要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信念”。今年,他不仅参与返乡招生工作,为高中学弟学妹分享经验,还经常参与校内志愿活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同时,他加入国奖学子宣讲团,希望将自身经验传递给更多同学。同样地,王婷也将脚步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她前往云南永平,与茶农们深入交流,倾听他们对产业发展的期盼;在安徽颍上支教,为孩子们播种知识。

在新入选的学子中,责任意识同样茁壮成长。来自黎族村寨的周玉琪,通过探索“外语+AI”的融合路径,希望带着黎族的非遗技艺走出国门,搭建起黎族文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佩谦在课余参与“彩云支南”线上授课、迎新志愿服务等,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级博士生理凌云以“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自勉,以匠人精神治冷门绝学,期望未来成为人民教师,“将在复旦学到的专业知识、人文关怀、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服务家国社会的责任心与能力,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从课堂到世界,从受助到助人,青云学子正用各自方式书写“青云之志”的当代内涵。这份由朱民校友播下的爱心种子,正在复旦沃土上沐光成长。

走出校园,

在企业中上一堂课

交流会后,青云学子在朱民的带领下,先后参访熙香科技、东岚集团、中国银行行史展览馆、复星艺术中心等地,进行一场横跨科技、工业、金融与艺术的探索之旅。

“深刻、复杂”,新闻学院2023级本科生蔡歆怡如此形容这次经历。从AI时代的行业洞察到人生故事的分享,从品尝机器人制作的菜品到见证无人机升空,一系列活动让她深刻体会到企业家们“敢闯、敢拼、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的实干精神。

“收获了超越课堂的成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2级本科生姚婷婷感慨道。她体会到,未来需要的不仅是专业深度,更是“打破学科壁垒、融会贯通的智慧”。她表示,要把这份宝贵的经历转化为动力,在更广阔天地追寻属于自己的青云之志。

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杨欣感受最深的,“是身边那群鲜活、优秀又温暖的人。”她特别提到朱民的言传身教:“学长很‘谦卑温和,为我们付出了许多,却只是默默说‘我只是做了很小的一点事情’。”“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朱民的这句宝贵箴言,成为她心中最坚定的力量。

“我曾以为,走出大山已是幸运;而真正的幸运,是有人愿意在你成长的背后为你点亮那盏叫做‘可能’的灯。”对于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陆创辉而言,这次经历是一场“照亮前行方向的梦”。回到课堂、走入社会,他表示要用其所学、尽其所能,回馈母校、回馈社会,“成为照亮别人的那束光。”

“青云学子”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充满爱与传承的大家庭。“我们今天能齐聚一堂组成‘青云学子之家’,什么是家?我觉得一个家最重要的是爱和传承。”参访结束后,药学院2025级研究生窦子涵动情阐述了“家”的内涵。他呼吁每一位成员,在将来离开复旦、离开这个大家庭时,为青云学子之家留下一本书,写下寄语和姓名,将朱民学长传承下来的“财富”,继续传承给后来的学子们。

午后阳光穿过玻璃落地窗,柔和的光斑洒落在色彩斑澜的座椅上。这里是朱民为青云学子倾心打造的“青云学子之家”。活动期间,导师、嘉宾和青云学子们一同参观了这个温暖的空间。

墙面上,悬挂着“青云学子计划”启动时的照片和一幅幅校园水墨明信片。未来,或许将有一面书架,安放历届青云学子亲笔寄语的赠书,见证这个空间的精神传承。这不只是一间屋子,更是一个港湾、一个充电站,承载着每一个青云学子的梦想与汗水,也见证那份“相信未来,相信自己”的力量。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