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连载 | 许道友与烧伤患者生命之约:逐梦医学(3)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6:09 1

摘要:近日,由博士来集团武汉世承宏广团队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仁医传奇——非遗传人许道友与烧伤患者的生命之约》,真实再现了非遗传人、武汉广爱医院许道友医生用三十载春秋,编织了一段动人心弦的医者传奇,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许道友出身贫寒,却心怀大爱,1967 年出生于农家,

【编者按】近日,由博士来集团武汉世承宏广团队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仁医传奇——非遗传人许道友与烧伤患者的生命之约》,真实再现了非遗传人、武汉广爱医院许道友医生用三十载春秋,编织了一段动人心弦的医者传奇,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许道友出身贫寒,却心怀大爱,1967 年出生于农家,小小年纪便扛起家庭重担。在动荡岁月里,自学中医,心中救死扶伤的梦想如星星之火,悄然燎原。成为农场医生后,他在简陋条件下,凭借非凡毅力与执着,成功诊断首例肠伤寒病例,给乡亲们带来了生的曙光。面对医疗资源匮乏,他毅然辞职赴武汉深造,不惧经济压力与疫情考验,终成烧伤科翘楚。在烧伤科领域,他以精湛医术和无私爱心,屡创生命奇迹。救治一例特大面积烧伤熊猫血“RH阴性”患者,他慷慨相助;挑战 98%烧伤少年救治极限,他创新方案、自掏腰包,让患者重获新生,事迹被央视报道,大爱无疆。他医术高超,仁心仁术,让众多疑难病症患者重燃希望,获赞“仁医”。他更将祖传秘方转化为产品,推动传统医药传承发展。三十载从医路,他以仁心仁术书写传奇,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医学,其精神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永载史册。中国艺术鉴赏网将进行全文连载。

图 1996年许道友全家合影

逐梦医学之路(3)

1982年,在时代的浪潮中,许道友一家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举家迁徙。他们告别了熟悉的故土,踏上了前往武汉市汉南区乌金农场的新征程。那时的交通远不如现在便捷,一家人带着简单的行李,怀揣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期许,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许道友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深知土地是生活的根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们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每天天不亮,父母就扛着农具走向棉田,精心地播种、施肥、除草、浇水。那一片片棉田,就像他们的孩子,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然而,彼时“改革开放”后,社会就像被暴风雨洗礼过的大地,虽已渐渐平静,但仍残留着那段特殊时期的阴影。

许道友一家因为家庭成分不佳,被视为“地主子弟”,时常遭受不公待遇。那些繁重且污秽的劳作,总是不由分说地落在他们的肩头。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们都得硬着头皮去做。

在炎炎烈日下,他们要清理臭气熏天的粪坑;在寒风凛冽中,他们要去疏通堵塞的沟渠。每一次劳作,都像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一切。

迁至乌金农场后,许道友刚好读高一。校园里,虽然已不见“文化大革命”最狂热时期的混乱与动荡,但家庭成分的阴影,仍如一块无形的巨石,或多或少地压在他的心头。同学们异样的眼光,老师偶尔的忽视,都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压力。然而,许道友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全部的热情与精力都倾注于学业之中,试图在知识的海洋里寻觅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不放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后,他认真完成作业,还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图书馆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他在那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书籍,不断充实自己。他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时光荏苒,高中毕业的钟声悄然敲响。许道友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看着家中依旧贫困的生活,想着父母日益苍老的面容,他不得不忍痛告别校园,毅然投身于社会的洪流之中。

他做过泥瓦匠,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工地,与泥土为伍。双手在粗糙的砖石间磨砺,很快就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那些茧子,是岁月与劳动的印记,也是他生活的见证。他熟练地搅拌着水泥,将一块块砖石砌成坚固的墙壁,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

他也干过粉刷匠,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忍受着刺鼻的油漆味。他小心翼翼地为墙壁披上一层又一层洁白的外衣,就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次粉刷,他都全神贯注,力求做到完美。

他还当过搬砖工,在炎炎烈日下,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沉重的砖块。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知道,每一块砖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希望,每一滴汗水都在为未来积攒力量。

然而,在日复一日的体力劳作中,许道友渐渐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对医学怀揣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热爱与向往。每当目睹身边的人生病痛苦,或是聆听医学救人的感人故事,他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与渴望。

他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看到了他们眼中对生的渴望。他开始留意与医学相关的一切,利用宝贵的闲暇时光,阅读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医学书籍。

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在他眼中却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他不断深入探索、求知若渴。他会在昏暗的灯光下,仔细研读每一个章节,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做好标记,第二天去向懂医的人请教。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用双手为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带去希望与光明。

家庭渊源对许道友的影响深远而持久。父亲掌握着一些世代相传的土方土法,在治疗烧伤、烫伤方面颇有建树,手里还珍藏着几个实用的小方子。小时候,许道友就经常看到父亲用这些土方土法为乡亲们治病。每当看到那些原本痛苦不堪的乡亲,在父亲的治疗下逐渐康复,他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敬佩之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间医术,却如同一颗种子,在许道友幼小的心灵里悄然种下了对医学的好奇与向往。

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与熏陶下,许道友对医学的热爱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幼苗,逐渐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时光回溯到七八十年代,那时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普遍。当许道友一家搬迁至武汉市乌金农场二大队后,这一状况依旧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大队里医疗条件简陋不堪,所谓的“医务室”不过是一间破旧的小屋,里面摆放着几张旧桌椅和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专业的医生更是凤毛麟角,村民们一旦生病,往往只能无奈地硬扛着,或是依靠一些民间偏方来缓解病痛。

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大家手忙脚乱,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许道友想起父亲曾经教过他的一些急救方法,便鼓起勇气上前施救。他按照记忆中的步骤,为老人进行简单的处理,直到老人慢慢苏醒过来。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医学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医学、造福乡邻的决心与信念。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定地走下去。(待续)

审核:张佑军

编辑:王勇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