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每个周日的晨曦中,山西邮电学校校园里总有一道固定风景:十几位不同年龄的习练者手持短棍,伴随呼吸吐纳完成劈、挑、扣、击等动作,梢把互换间尽显刚柔相济。领练者为68岁的毛明春,是中国武术八段、鞭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位与鞭杆相伴半个世纪的老者,正用
毛明春练习鞭杆
在每个周日的晨曦中,山西邮电学校校园里总有一道固定风景:十几位不同年龄的习练者手持短棍,伴随呼吸吐纳完成劈、挑、扣、击等动作,梢把互换间尽显刚柔相济。领练者为68岁的毛明春,是中国武术八段、鞭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位与鞭杆相伴半个世纪的老者,正用一生践行着对这门山西“武术特产”的传承承诺。
初冬,记者与毛明春相约采访。采访地点,是他的师父、山西鞭杆流派“驼骡鞭”传人陈盛甫先生故居。
寸尺之间的智慧
2013年,鞭杆被列入第四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鞭杆的起源与北方山地环境相关,北宋时期的五台山已形成鞭杆技法雏形,相传杨五郎在五台山出家时,以杨家枪为基础,融合当地鞭杆技法创编五郎棍法。明清时期,晋商以骆驼骡马运输货物往返于晋蒙之间,刀枪剑棍携带不便,赶车的鞭杆便成了自卫武器,逐渐形成成套技法。
优质鞭杆多采用六道木、白蜡木等硬木制成,根据长度分为腰鞭、袖鞭、肘鞭、掌鞭、指鞭五种,最短的掌鞭仅4寸(约13厘米),最长的腰鞭接近4尺(约1.2米)。杆身分为鞭把、鞭中、鞭梢三段,握法有阴把、阳把、阴阳把、叉把、扣把、松把、实把、半把、滑把等。作为集多种器械精华于一身的武术门类,鞭杆技法非常丰富,仅基础技法就包括戳、劈、挑、扣、撩、拨等四十余种,不仅可单手运用也可双手并用,还能在身体四肢上缠滚穿梭。
鞭杆精髓不仅在于技艺技法,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思想。鞭杆强调“先求工整、再求柔顺、进而脆快”,慢练时培养意识、打磨细节,待意气力合一后再追求快速利落,这与道家“静而后能安”的理念一脉相承。而“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习要诀,更将武术技法与修身养性完美融合。毛明春介绍:“练鞭杆不仅是练筋骨,更是练心性,动作顺畅不悖劲,呼吸通畅不憋气,才能达到高境界。”
陈盛甫传授毛明春鞭杆技艺
半个世纪的坚守
毛明春与鞭杆的缘分,始于童年的健康诉求。10岁时,他因体弱多病而开始习武,曾学习形意拳、长拳、八卦掌、太极拳和鞭杆等。1977年,毛明春考入山西大学体育系,跟随著名武术家、山西鞭杆流派“驼骡鞭”传人陈盛甫系统性学习鞭杆技艺。在陈盛甫的悉心指导下,毛明春不仅掌握了“驼骡鞭”的经典套路,更领悟到其背后的文化精髓,“师父常说,鞭杆是‘生活化的武术’,要练出筋骨劲,更要练出精气神。”
1984年,毛明春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几十年间,他带队走进多所中小学校推广鞭杆,并通过他的徒弟加强技艺的传承。目前,省城一些中小学校开设了鞭杆课程,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也有专门的课程。此外,在山西老年大学和太原老年大学的课堂上,鞭杆课程更是受到了不少老年人的青睐。
为了加大鞭杆普及力度,多年来,毛明春不仅在吕梁、忻州、临汾等地授课,还远赴美国、日本、韩国、瑞士、法国、亚美尼亚等近十个国家和地区开班教学。让他欣慰的是,一位瑞士弟子来并学成后归国开设武馆,如今已培养出上百名鞭杆爱好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扎下根脉。
毛明春带领山西大学教工练习鞭杆
古老技艺的新生
毛明春深知,非遗传承不能仅靠一纸名录,更需要在创新中找到传承路径。为此,他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编8式、16式和24式的“太极鞭杆”,删减复杂套路,保留核心技法,让初学者一周就能入门,在推广时备受好评。作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教材编委,他主导编写的《短棍》教程将鞭杆技法纳入标准化体系,成为全国武术院校的通用教材。
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鞭杆已不仅是一门防身技艺,而是兼具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其同时具备长拳的功架、形意拳的力道、八卦掌的飘逸、太极拳的松柔圆转,“好看又实用”,男女老幼均可练习。此外,通过巧妙使用鞭杆器材,还可以对关节、肌肉进行有效按摩。毛明春的学员中,有七旬老人通过练习鞭杆改善了关节疼痛状况,有八旬老人减轻了中风后遗症,还有青少年借此增强了体质。“练鞭杆讲究身鞭合一,对协调性、灵活性的锻炼非常全面,这是普通的健身器材替代不了的。”他说。
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发展,也为鞭杆传承注入新活力。如今,毛明春录制的教学视频已在多家平台上线,累计播放量超过百万,不少网友留言想拜师学艺。采访的前一晚,毛明春和团队成员还在开会,专题研究利用数字化手段普及鞭杆。“以前传承靠手传口授,现在通过网线就能联接天下爱好者,这是时代给非遗传承的红利。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线上传播力度。”
11月下旬,年近七十的毛明春又将远赴日本,参加交流大会,再一次为鞭杆技艺的传承交流奔走努力。从师父陈盛甫的谆谆教诲,到毛明春的全球推广,鞭杆承载的不仅是传统武术智慧,更是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信在所有鞭杆爱好者共同努力下,这门起源于山西的古老技艺,必将从晋北驮帮的工具成为世界的文化瑰宝。(记者 白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毛明春与香港太极鞭杆协会成员合影
记忆档案
山西鞭杆的代表性流派“驼骡鞭”,由清末以代州园果寺教伦和尚为首的僧人创编,经由任继、张含之、陈盛甫等人传承发扬,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其包括戳、劈、挑、扣、撩、拨等四十余种基础技法,可单手运用也可双手并用,既有防身功能还可养生健体,备受广大爱好者喜爱。
2013年,鞭杆被列入第四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毛明春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来源:太原融媒体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