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玉米片零食凭借低脂高纤的健康属性强势崛起,成为消费者的零食新宠。在“体重管理年”等政策的东风下,业内品牌在产品口味、健康化方面持续发力,满足了消费者“既要美味又要健康”的核心诉求。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健康化与功能化、风味本土化、场景细分化的逐渐深入
近两年,玉米片零食凭借低脂高纤的健康属性强势崛起,成为消费者的零食新宠。在“体重管理年”等政策的东风下,业内品牌在产品口味、健康化方面持续发力,满足了消费者“既要美味又要健康”的核心诉求。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健康化与功能化、风味本土化、场景细分化的逐渐深入,玉米片品类有望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玉米片零食的市场规模达76亿元,年增速突破100%。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对标全球,我国玉米片零食市场规模仍处于低位,随着消费升级与健康饮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其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前些年,我国市场上的玉米片零食多为进口产品。近几年,国内新品牌逐渐崛起,国内头部零食企业也纷纷入局,推出玉米片产品。目前,国内玉米片头部品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部分头部品牌年均增长率超过100%。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我国玉米片市场分散化特征显著,CR5(前五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20%,远低于欧美市场(CR5超60%)。玉米片市场的分散化格局为经销商提供了差异化选品的窗口期。近两年有不少经销商反馈,通过精准铺货抢占到了玉米片市场规模增长的红利,玉米片超越多个膨化零食品类,逐渐成为终端市场可以长期畅销的零食。
相关调研显示,我国玉米片赛道的第一梯队由食验室等少数国产品牌与多力多滋、PopCorners等进口品牌组成,国产头部品牌以非油炸、无反式脂肪为卖点,产品口味较为多元;进口头部品牌凭借进口溢价与渠道优势,占据高端与现代通路货架。第二梯队主要由区域品牌与平台定制产品组成,其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大多靠直播或量贩零食渠道走量,品牌力较弱。剩余份额被散装产品或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白牌产品瓜分。
在线上渠道,玉米片的增长势头强劲,以“玉米片零食”为关键词在线上平台搜索,商品数量超过65万个,品牌数量可达数百个,整体销量十分可观。与此同时,玉米片在线下渠道的布局也日趋强化,在我国各大城市商超的休闲食品区,玉米片的陈列面积逐步扩大,一些超市甚至为玉米片设置了独立的陈列区域。
业内人士表示,玉米片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较强的健康属性是主要原因之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健康零食的市场规模已达700亿元,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终端调研显示,注重健康的消费者正逐年递增,80%的消费者有查看零食营养标签的习惯。
去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显著提升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这一政策导向与近年来“低糖低卡”“功能化零食”的消费趋势形成共振,直接激活了健康零食市场的增长动能。其中,近两年崛起的玉米片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健康零食品类之一。
在原料层面,相较于土豆,玉米在膳食纤维、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方面领先,有助于增强饱腹感,对血糖管理和麸质敏感人群也较为友好。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消费者对玉米这一食材的认知度较高,无需过多的市场教育,消费者便能建立起“玉米片较为健康”的认知。
在降低产品脂肪含量的同时,业内品牌还致力于从更多维度提升玉米片的健康属性,推动产品从“单纯减油”迈向“低GI、高纤、高蛋白、清洁标签”的系统升级。例如,在咸甜口味玉米片的加工中,用GI较低、带有焦糖香气、甜味曲线更柔和的椰子花糖替代白砂糖,制作出适合控糖人群的玉米片;在玉米片的基底中加入三色藜麦,在提升产品膳食纤维含量的同时,带来回苦与回甘;在玉米片的基底中加入藜麦、燕麦纤维或豌豆蛋白,提升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近期,业内品牌还推出了添加羽衣甘蓝粉、开心果粉和开心果酱的玉米片,该产品具有“轻食绿”的视觉效果,颇受欢迎。
当下,“健康牌”已成为玉米片赛道的“入场券”,新品牌几乎全部摒弃油炸,直接以“烘烤+高纤+无反式脂肪”为概念,否则难以获得渠道与资本的关注。
除了在健康化方面下功夫,业内品牌也在着力创新,提升玉米片口味的丰富程度。以往,玉米片的口味较为单一,以奶酪味、辣味、番茄味为主。近几年,业内品牌陆续推出了自贡麻辣鸡、香菜牛肉塔可、香辣江西小炒、芝士辣年糕、墨西哥烧烤等具有地域特色口味的产品,玫瑰青柠、七窨茉莉等花香口味的产品,以及巧克力、焦糖等甜味的产品。业内人士表示,玉米片产品的口味正向“更小众、更具文化符号”的方向发展,持续推动品类边界外扩。
在玉米片赛道热度持续提升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贴牌代工”即是其中之一。不少商家将其当作入局玉米片赛道的“快速入场券”,未建立品控体系,找家代工厂就贴牌卖货。这导致产品的原料不稳定、品控缺失、供应无保障。同时,玉米片赛道的火热也催生出一批“网红快钱品牌”,其追逐短期流量红利,多通过低价促销冲销量,没有长期的运营规划,一旦销量下滑或出现问题,就果断“弃牌离场”。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至今,已有超过40%的贴牌玉米片品牌因质量投诉或断货问题退出市场;去年上线的网红玉米片品牌中,超过60%在半年内停止更新,要么断货失联,要么因质量问题被平台下架,成为赛道里的“昙花一现者”。业内人士表示,不追逐短期流量红利,对品类进行持续深耕,提升自身的“硬实力”,才能在赛道内立足。
未来,玉米片有望成为能与薯片“掰手腕”的超级单品。业内人士表示,这场由原料创新驱动的健康革命,反映出食品行业向健康化、功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玉米片市场将形成“头部品牌+特色渠道”双轮驱动的格局,产品将向低糖高蛋白、风味本土化、场景细分化方向发展。业内品牌需在技术研发、渠道渗透、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在竞争中突围。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