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植物明星,在“腰鼓城”的百般武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5:55 1

摘要:当“植物乐队”指挥周生祥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先后如急急板般推出《天候》《跨界》《润物》《润园》《润声》《润心》《润情》……一系列生态小说、散文集后,他的指挥棒又一次落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腰鼓城”杭州。杭州是自隋朝开始赋名的历史古都,文化积淀深厚,有上溯新石

潮新闻客户端 韩锋

当“植物乐队”指挥周生祥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先后如急急板般推出《天候》《跨界》《润物》《润园》《润声》《润心》《润情》……一系列生态小说、散文集后,他的指挥棒又一次落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腰鼓城”杭州。杭州是自隋朝开始赋名的历史古都,文化积淀深厚,有上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人类文明,也有世界文化历史遗产的西湖、大运河。

自2024年开始,周生祥再度走进这方厚土里的“植物社会”,在这里与植物们开会磋商,倾听他们的呼声,并在西湖边搭建比武的舞台,千百种个性各异的植物在此登台亮相,生生展示出他们作为生态社会里一员的一笑一颦、他们的才智和百般武艺,好一派《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千世界,这便是周生祥长篇小说新作《武“林”大会》给我留下的初始印象。

周生祥是近年来崛起的生态文学作家,而从另一方面看他又是一位毕生行走在山水间,是花草树木们深情的“牧马人”。他长期与生态植物做朋友,紫薇、杜英、沙朴、狗尾草……无论木本灌木草本、家贫家富,他都一个个叫得出他们的名字。他熟悉气候变迁与季节推衍,了解植物一花一叶的写真、秉性与语言,在东南西北林业工作的穿梭中,他常会蹲下身来与植物朋友絮语交流,恰如一位电台的记者,在采访录下了他们的心语后与他们挥手而别,一路思索酝酿,然后,在晨昏的笔耕下,成为一篇篇以植物为主人公的小说、散文。在他笔下,植物们个个自有个性,他们也时常斗智斗勇,或偶生龃龉,更多的是协和共生,装扮着美丽的四季。

这些小说散文,如在风中雨中的管弦、打击乐奏出的交响乐蹦出惊人之语,或以下里巴人的智慧让人哈哈大笑,从中融进人文、历史、科学、故事,为人们带来哲思的品味。周生祥的创作,让我们记住了一位有深厚植物学功底、有数学天赋、内心纯粹,创作力勃发的作家和他笔下作品的感染力。

植物的性格栩栩如生

《武“林”大会》以这个时代喜闻乐见的“比武”方式,用54篇线索连贯,情节各异的小说写出了植物社会里,两百多个种群的植物主人思进思变、竞选西湖景观“四季当家花卉”争奇斗艳的故事。小说以杭城植物种类越来越丰富为背景,反映了䓍木社会里的百姓们与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一样迫切要求变革,颇具时代特色。

作为一名几十年耕耘在山水间的林业工作者和生态文学作家,周生祥谙熟植物天性,他结合草木花语,赋予笔下人物丰富的性格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常有出彩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作品以白居易《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中“紫粉笔含尖火焰,红燕脂染小莲花”的诗句开场,在西湖春夏秋冬的四季中推出“桃、荷、桂、梅”,这四位不争的“当家花旦”作序幕。接着,作家笔锋一转引出了“新猴挑战旧猴王”般的情节,以此点燃贯穿全书的故事引线,唯不同的是这个故事不是用“丛林法则”中弱肉强食的自然属性来演绎,而是在人类文明规则下以“德、知、智、能”等禀赋比争展开故事,写出了在新的时代里,杭州市树香樟不断听到松树、柳树、竹子、茶树等植物对西湖四大当家花卉排名一成不变的不满与抱怨,纷纷要求“或比武,或公投,或考试,或抽签”,通过竞争重排西湖植物座次。小说开头十分有趣,既有着传统章回小说里拢全局的提纲挈领,又干净利落地揭示出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作家颇具长篇小说的创作功底和敏锐反映时代的能力。

时代不可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进入了主场景。作家为植物社会布局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治理结构。作品中的人物既有通贯全局,代表社会伦理、规则守护者的古树名木:五云山顶一千五百多岁的古银杏、法相寺里千年的“唐樟”、长自明孝宗弘治年间,阅世五百三十年的东岳庙楸树。在一位位耆宿的见证下,武林大会总指挥、植物世界的杭州市市长香樟带领一干人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选拔,两百多位族群代表各自展出他们的价值观、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才智。山外见山,楼外见楼,情节环环相扣,让人们走进了有趣的植物世界。这里热闹非凡:“我是马尾松,常绿针叶乔木……你们一定知道九里松、万松岭吧,那里是我扬名的地方。早在唐代……”“南宋时,自涌金门至钱塘门,沿城五里,洲堤遍插垂柳,故名柳洲……西湖没有了我垂柳,会是什么样子,你们懂的。”“我是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我的身影遍布西湖的角角落落,花开时节,色彩斑斓,云蒸霞蔚,成为西湖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狗尾草童言无忌,嘻嘻笑着问:“绣球姐姐,你有没有抛过绣球?”……你唱罢来我登台,插科打诨,好一派元代杂剧的味道。书中的人物无论出自杭城深巷,还是居在山村角落,他们性格迥异,但有一个共性是个个显示着自信与争先、进取的性格。

科学之花密密缝

在这部小说里,周生祥调度着“植物社会”各种花草树木,以丰富的人物性格变化推动着故事发展,同时又不忘自己作为一位林业工作者传播科学的责任,把科学之花一朵朵密密地缝进在字里行间。

在《古树坐镇》里,作为“武林大会”考官的银杏提出聘请德高望重的古树名木作竞选裁判。在黄山栾树的追问中,银杏对何为古树作了科普诠释:“树龄100年以上的树都叫古树,分为三个等级,树龄500年以上的为一级保护古树,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为二级保护古树,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为三级保护古树。”银杏进一步告诉大家,浙江全省的古树名木有27万多株。一下子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与古树离得那么近,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好这些经历风霜,见证历史大自然的长者?我们也可以去家乡看看有没有古树名木?我老家就有一株高大的香樟,如长者一般站在村头眺望着他的子子孙孙。此刻,一种亲近大自然、亲近乡土的情感和责任在我心头油然升起。

在《月季炫才》里,我们听到了月季花的自我介绍:我“不仅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能降低周围地区的噪声污染,缓解火热夏季城市的温室效应。”在作家笔下,我们得知了月季花还能吸收硫化氢、氟化氢、苯、苯酚等有害气体,难怪杭州的高架和道路边种满了美丽的月季。在《竹子蒙冤》里,作家科普了“竹子四年仅仅长3厘米,而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的竹子定律,让人耳目一新。

数学是科学之母,数学也是数学天赋者的思维乐园,在我们身边,满世界都在为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喝彩。2025年6月,这位数学之神首开短视频账号,三天内就出现“粉丝”涨到2000万的奇迹。周生祥是一位对数学别有兴趣的作家,习惯把做数学题当作工作以外的消闲果,累了拿起来像橄榄那般啃啃嚼嚼,颇有滋味,还出版过数学题材的短篇小说集《数学秘境》,让人体会到他的数学敏感。这部小说里,也经常会蹦出数学的宝珠,在《智力测试》里他用“排列组合”法化解了马尾松在竞选中的数字困境。在《柳郎中招》里,因为秋天来了,柳树的叶子一片片落下,然而,柳树依旧沉浸在叶子还很多的仲夏夜之梦里,直到一身光秃秃时才突然惊醒,这一刻,莫名地让我想起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作家说这是因为柳树不懂模糊数学也即Fuzzy数学。Fuzzy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在医学、气象、心理、经济管理、石油、地质、环境、生物、农业、林业……等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它的加持。

作家缜密地讲述了科学的故事和道理,为的是让人更多了解科学、爱上科学,培养探索世界能力的科学思维。

在历史线索中触摸“经史合参”

“经史合参”是中国学术研究传统中,重要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其核心是将经典典籍与历史记载相互参照,结合研读以实现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开启新的科学研究之路。这种方法既注重经典中的义理阐释,又强调历史事实的实证支撑,从而让人仰望天空,得悟天地宇宙之理。

在书中,作家为我们提供了“经史合参”可触可及的典型案例。在《灵峰探梅》这一章节里,作家在对梅花与蜡梅凌寒而放、绘声绘色的描写与细辨后,引入了大科学家竺可桢的治学案例,作家写道: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是通过对古代文献,包括诗词里对梅花的统计,得出中国古代自唐以后气温变寒的结论。”

竺可桢是让人仰望的科学家。他在1972年发表的著名学术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通过广泛搜集散见于《诗经》《礼记》《左传》《史记》等古籍中的物候记录,同时整理各地地方志中关于异常气象、自然灾害的记载和考古发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气候变迁证据链,将中国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根据竺可桢的研究,隋唐时期处于第3个温暖期,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摄氏3度左右,都城长安冬天没有冰雪。唐开元十九年,扬州甚至出现种植双季稻的记载。宋代以后气温趋冷,苏轼咏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灵峰探梅》的描述让人们对中国学术传统有了更为直接和深切的体会,启发我们应用更多“经史合参”的方法去考据历史、探索科学。

在《番茄土豆》里,周生祥深情地写了这两种对我们国人有恩,来自大洋彼岸植物的传奇故事。朴实的土豆的老家在高寒的安提斯山脉,与一样朴实的印第安人相濡以沫地生活,十六世纪“呆头呆脑”的土豆被带到了不被待见的欧洲。土豆被欧洲人斥为不开化、被征服种族的主食。土豆的遭遇让长豇豆很是关切,忙问:“那后来呢?”

土豆说:“后来,朴实的我凭借自己的高产和丰富的营养,很快征服了饥饿中的爱尔兰人,因为在两三公顷贫瘠的土地上,就能生产出养活一大家人和牲畜的土豆……要知道,当时的良田大都被英国地主霸占,爱尔兰人面黄肌瘦,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这段土豆身世的倾诉极富内涵,作家没有过多着墨,却在落笔之处隐隐地写出了自十二世纪起,苏格兰、英格兰对爱尔兰的殖民控制,特别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由于英国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的蔓延,英国人加重了对爱尔兰的侵蚀。大量爱尔兰人的土地被英国人剥夺,让他们处在饥寒交迫的水深火热之中,而土豆则是拯救他们生命的天使。短短一段土豆史,长长一串西欧泪,小说中“经史合参”的内涵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联想,让我们在阅读小说中,有了更多探研中外历史的兴趣。

结语:

这是一部体现着浓烈生态文学理念,又有着时代特色的长篇小说。小说故事有趣,人物生动,周生祥让他心目中一个个熟悉的植物主人,以世界遗产西湖为舞台,在植物社会里自由自在、各显神通,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度,这是他们自己的世界。周生祥的创作经历,让我想起了一生从事土地、森林研究的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阿尔多·李奥帕德(Aldo Leopold,1887-1948)的人生。李奥帕德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举家迁入位于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废弃的农场,在这里观察自然的变异、思考土地的命运,划时代地提出了“大地伦理”(Land Ethic)的理念,主张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赋予一切大自然之子以人格,强调自然界万物整体性平等——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非统治者。他在《沙郡年记》(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中提出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的论断,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等级划分,确立了生态系统内的平等地位,并以可实操的方案提出了检验事物的方法论。周生祥正在用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文学创作的成果践行着大自然万物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生态理念。

当今文坛,生态文学还不是主流,然而,让人欣慰的是,生态意识正在浸润着人们的脑海,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渗透在不同的文艺门类中。时代需要更多的科学和文学工作者带着他们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对生态保护的责任,从伦理角度去体会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存在。对周生祥的作品,我读得还浅,只希望用我浅浅的序语的推介,通过这本书让读者们用全域视野去理解生态,以植物们一样也是“自然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态、尊重生态,用生花的妙笔去写出更多、更高境界的生态文学作品来。

写杭州西湖的文艺作品不少,但似乎还没有一部像周生祥这样深度走进植物世界,把西湖植物当作大自然主人,对其进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长篇小说面世,窃以为《武“林”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创作空白,令人欣喜。

此刻,夜阑人静,我静静地继续在案前品读这部作品,倾听“植物乐队”的吟唱,感受小说里植物们各自的性灵、他们的喜乐和忧愁,还有书中传递的科学、哲理和人文之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