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 23 岁第一次创业时,兜里只有 800 美元,想跟银行贷 2000 美元做粮食生意。银行经理瞅着他穿的旧西装,撇着嘴说:“你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凭什么让我相信你能还上钱?”
一提到 “洗脑”,咱们脑子里自动蹦出不好的词,觉得是别人拿着歪理给你 “灌迷魂汤”。
但洛克菲勒偏说:“被动洗脑是傻,主动洗脑才是聪明,你不自己给大脑装新程序,就会被生活装一堆垃圾插件。”
他 23 岁第一次创业时,兜里只有 800 美元,想跟银行贷 2000 美元做粮食生意。银行经理瞅着他穿的旧西装,撇着嘴说:“你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凭什么让我相信你能还上钱?”
换作普通人,要么灰溜溜走了,要么心里骂一句 “狗眼看人低”,但洛克菲勒当天晚上没睡觉,坐在桌边写了三页纸:
“第一,经理说我没办公室,其实他怕的是‘我没固定客户’ 明天我就带三个老客户的订单来;第二,他说我没资产,其实他怕的是‘我没风险意识’ 我可以把家里的房子抵押,证明我敢赌;第三,他今天拒绝我,不是讨厌我,是他的 KPI 要求‘稳’ 我明天跟他说,贷款利息多给 1 个点,他的业绩也能涨。”
你看,这就是他第一次 “主动洗脑”:把 “银行拒绝我” 的 “失败认知”,拆成了 “对方怕什么、我能补什么” 的 “解决方案认知”。
第二天他带着订单和抵押文件找经理,对方愣了半天,真把钱贷给了他。
后来洛克菲勒在信里跟儿子说:“普通人的大脑像台老旧手机,只装自己喜欢的 APP‘我不行’‘太危险’‘别人比我强’,遇到新问题就闪退;我的大脑是开源系统,遇到拒绝就想‘这背后藏着什么需求’,遇到困难就想‘这能逼我学什么新本事’,每天都在给自己更程序。”
咱们总觉得 “洗脑是被人控制”,但洛克菲勒的逻辑是:“你不主动控制自己的认知,就会被外界控制你的行为。”
比如有人说 “石油快挖完了,别做这行”,普通人就会吓得转行;但洛克菲勒会 “洗脑” 自己:“石油挖完之前,肯定有人需要更高效的采油设备、更便宜的运输方法 我该做的不是退出,是找这些需求。”
后来他真的成立了石油运输公司、炼油厂,把 “石油要用完” 的危机,变成了 “拓展新业务” 的机会。这哪是运气好?分明是他先 “洗” 对了认知,才走对了路。
咱们平时 “打气”,总爱说 “加油!你能行!”“明天会更好!”,但洛克菲勒的 “洗脑” 从来没这种 “甜言蜜语” 他专挑自己的 “疼处” 戳,越疼越开心。
他 30 岁那年,因为判断失误,买了一块根本没石油的地,赔了 5 万美元 这在当时够买 20 套房子。
手下人都怕他发火,没想到他拿着地契笑了:“挺好,这下我知道‘看地质报告不能只看表面数据’了 之前我总觉得‘专家说有就有’,现在才明白,专家也会漏看岩层裂缝。
下次再买地,我得请两个不同流派的地质学家,让他们互相抬杠,我听谁的理由更站得住脚。”
更绝的是,他还把这笔 “亏空” 写成了 “教材”,贴在办公室墙上:“1872 年 X 月 X 日,亏 5 万美元,教训:1. 别信单一信息源;2. 花钱买‘错误’比花钱买‘正确’值 正确只能让你走老路,错误能让你找新路;3. 赔了钱别心疼钱,心疼自己没长记性。”
你发现没?普通人面对失败,是 “痛苦→逃避→忘记”,洛克菲勒是 “痛苦→拆解→变成认知工具”。
他在书信里说:“我最讨厌别人跟我说‘别难过’,难过才好呢!难过说明你疼了,疼了才会记住 就像小孩摸了开水壶,疼过一次就再也不会摸,你要是哄他‘不疼不疼’,他下次还会摸。”
这种 “痛苦洗脑术” 有多狠?他 40 岁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根,联合几家公司打压他的标准石油,把油价压到成本以下,想逼他退出市场。
手下人急得跳脚:“咱们也降价跟他们拼!” 洛克菲勒却摇头:“拼降价是傻的 他们压价,说明他们的现金流比我们紧张(摩根刚买了铁路,钱都套在里面)。咱们不降价,反而把一部分客户让给他们,让他们多卖多亏,等他们现金流快断了,咱们再上门谈合作。”
结果真如他所料,半年后摩根的公司快撑不住了,主动找他谈判。有人问洛克菲勒:“你就不怕客户被抢走不回来?” 他笑了:“客户跟谁走,看的是‘谁能一直给他们稳定的价格’ 摩根现在便宜,是在烧钱,客户心里也清楚,等他涨价了,客户自然会回来。
我这半年没跟他拼,不是怂,是在等他的‘痛苦’变成我的‘机会’。”
原来咱们以为 “成功要逃避痛苦”,洛克菲勒却 “洗脑” 自己 “成功要利用痛苦” 别人把痛苦当 “灾难”,他把痛苦当 “CT 片”,能从里面看出自己的漏洞、对手的弱点。这种反常识的认知,才是他能在石油战里赢到最后的关键。
咱们平时 “自我激励”,总爱给自己画大饼:“我要成为行业第一!”“我要赚 1000 万!” 但洛克菲勒的 “洗脑”,反而天天跟自己说 “你很蠢” 不是自卑,是故意 “降低自己的认知傲慢”。
他刚做石油生意时,有个老员工跟他说:“老板,咱们该买新的炼油设备了,现在的设备太费油。” 洛克菲勒当时觉得自己懂行,摆摆手说:“不用,我算过了,换新设备的钱,比省下来的油钱还多,不划算。”
结果过了半年,旁边的炼油厂都换了新设备,人家的炼油成本比他低了 10%,客户全跑了。
洛克菲勒这才慌了,赶紧找那个老员工道歉,还把自己的 “蠢事” 写进了日记:“今天我犯了一个错 以为自己算得对,就不听别人的意见。其实‘算得对’只是当下的对,别人看到的是未来的对。
以后再有人提反对意见,我先别急着反驳,先问自己三个问题:1. 他比我懂这个领域吗?2. 他的理由里,有我没考虑到的点吗?3. 我拒绝他,是不是因为怕承认自己错了?”
后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开决策会,都让手下人先 “骂” 他的方案 “你这个方案哪里不行”“你没考虑到什么风险”“你要是对手,会怎么针对这个方案”。
有人觉得他 “自找罪受”,他却说:“我最怕的不是别人骂我,是别人都顺着我说话 顺着说的话,听着舒服,但会让我看不到漏洞;骂我的话,听着难受,但能帮我补漏洞。你想啊,要是我的方案连自己人都骂不倒,对手更难打倒;要是自己人都能骂倒,我早改了,也轮不到对手来打。”
这种 “主动认蠢” 的洗脑,比 “盲目自信” 管用多了。
比如他晚年投资铁路时,有个年轻的经理跟他说:“洛克菲勒先生,咱们该多买几条西部的铁路,那边要开发了,肯定赚钱。”
洛克菲勒没直接同意,反而说:“我不懂西部的情况,你先去调研三个月,回来跟我说说‘为什么不能买西部铁路’ 比如那边的地形会不会影响运输?当地的农民会不会反对?zf会不会出台限制政策?你先把‘不能买’的理由找全,再跟我说‘能买’的理由。”
那个经理一开始不理解,觉得 “老板怎么不让我找能买的理由,反而找不能买的理由”,但调研了三个月后,他发现西部有几条铁路旁边全是山地,一到雨季就塌方,根本没法正常运输。
他回来跟洛克菲勒汇报,洛克菲勒点点头说:“你看,先找‘不能做’的理由,不是让你放弃,是让你别被‘能赚钱’的诱惑冲昏头。很多人失败,不是因为没看到机会,是因为没看到机会背后的坑 我天天跟自己说‘你很蠢’,就是怕自己看不到坑。”
咱们总觉得 “成功要自信”,但洛克菲勒却 “洗脑” 自己 “成功要先认蠢” 不是真的蠢,是故意把自己的 “认知盲区” 暴露出来,让别人帮着填,让自己少走弯路。
这种 “反常识的谦虚”,比 “盲目自信” 更接近成功的本质。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我也想给自己‘洗脑’,但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啊?” 其实洛克菲勒的 “洗脑” 不是大张旗鼓的改造,而是每天改一个 “小认知” 像蚂蚁搬家一样,慢慢把自己的认知换掉。
他在日记里写过自己的 “每日洗脑三步法”,特别简单,咱们都能学:
第一步:睡前 “找一个自己的错认知”。
不是找 “今天我没努力” 这种行为上的错,是找 “认知上的错” 比如 “今天客户拒绝我,我觉得是‘客户不需要’,其实可能是‘我没说清楚产品能帮他解决什么问题’”。
“今天我觉得‘这个项目太难,我做不了’,其实可能是‘我没把项目拆成小步骤,觉得整体难’”。他说:“行为上的错,改了就完了。
认知上的错,不改会一直犯 比如你总觉得‘客户拒绝 = 不需要’,下次遇到客户拒绝,还是会放弃,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第二步:白天 “试一次反常识的行为”。
比如平时你跟对手见面,总爱躲着,那你就试一次主动跟对手打招呼,问他 “你最近遇到什么难题吗”;平时你觉得 “钱要省着花”,那你就试一次 “花点钱请比你厉害的人吃饭,跟他请教问题”。
洛克菲勒年轻时,就总主动找对手聊天,有人问他 “你不怕对手骗你吗”,他说:“骗不骗先不说,至少我能知道对手在想什么 你躲着对手,对手也躲着你,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干什么;你主动找他,哪怕他说的是假的,你也能从他的语气、表情里看出点东西,总比瞎猜强。”
第三步:每周 “总结一个认知迭代”。
不是总结 “我这周赚了多少钱”“我完成了多少工作”,而是总结 “我这周改了哪个小认知,带来了什么变化”。
比如 “我之前觉得‘谈判要强硬’,这周试了一次‘谈判时先听对手说需求’,发现反而更容易达成协议”;“我之前觉得‘员工犯错要批评’,这周试了一次‘员工犯错先问他‘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发现员工下次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洛克菲勒说:“赚钱只是结果,认知迭代才是原因 你这周的认知比上周好一点,下周的认知比这周好一点,慢慢的,你做的事就会比别人好一点,钱自然会来。”
你看,他的 “洗脑” 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每天跟自己的 “旧认知” 掰扯一点点 不贪多,不急躁,像打磨石头一样,慢慢把自己的认知磨得更锋利。
咱们总觉得 “成功要快”,要 “一步到位”,但洛克菲勒却 “洗脑” 自己 “成功要慢” 慢在认知迭代,快在行动落地。
来源:阿胖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