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荔溪如练,蜿蜒流淌,晨雾似轻纱漫笼河岸,熹微晨光穿透薄雾,将千竿修竹的疏影勾勒得愈发清雅。风过竹梢,簌簌轻吟,若天籁般绵长的私语,漫过这片翠色盎然的灵秀秘境。沅陵县荔溪乡竹园九年一贯制学校,便静卧在这山水竹韵之间,如一株挺拔修竹,将“虚心有节、坚毅向上”的内在
校长瞿利娟辅导学生上手工课
荔溪如练,蜿蜒流淌,晨雾似轻纱漫笼河岸,熹微晨光穿透薄雾,将千竿修竹的疏影勾勒得愈发清雅。风过竹梢,簌簌轻吟,若天籁般绵长的私语,漫过这片翠色盎然的灵秀秘境。沅陵县荔溪乡竹园九年一贯制学校,便静卧在这山水竹韵之间,如一株挺拔修竹,将“虚心有节、坚毅向上”的内在品格,凝练成乡村教育的温润养分,在近二十载岁月中,铺展成一卷以竹为魂、育人为本、振兴乡邦的动人诗篇。这里,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涵养品格、启迪心智、孕育乡村希望的文化沃土——每一寸草木都浸润着育人初心,每一缕清风都承载着成长期盼,每一片竹叶都镌刻着振兴使命。
因竹立志:铺就乡校特色发展新路径
灵山秀水间,文脉暗自生。竹园九校坐落于荔溪乡核心腹地,自2004年原竹园中心小学与竹园中学完成历史性合并,近二十载风雨兼程、薪火相传,它已从一所条件简陋、默默无闻的乡村学校,稳步成长为托举一方学子未来、守护乡土文脉的“暖心驿站”与“文化灯塔”。如今,五百余名学子在此沐教化之风、育君子之德,健康成长。
对于荔溪乡的孩子们而言,竹园九校早已超越“传道授业”的单一维度,它是求知的殿堂、成长的乐园、心灵的港湾,更是全乡引以为傲、日益闪亮的教育“金名片”。然而,乡村教育的前行之路从非坦途,资源相对薄弱、生源结构复杂、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等共性挑战,曾是学校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面对困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瞿利娟没有抱怨与盲从,她的目光屡屡投向窗外那片生生不息的竹林,于翠色间汲取破局的智慧与力量。
“乡村教育不能亦步亦趋,要让孩子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必须扎根乡土、挖掘独有底蕴,走出一条属于竹园的特色之路。”这份坚定信念,最终深深植根于这片朝夕相伴的竹林。2021年,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转折——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校长瞿利娟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前瞻引领与全校师生凝聚共识,正式将地域竹文化纳入发展蓝图,系统提出以“竹文化”为核心,构建校园精神与育人体系的战略构想。
经多轮研讨打磨,《竹园九校学校文化发展方案》应运而生,明确“竹文化进校园、竹精神育英才”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扎根乡土、胸怀天下”的新时代“新乡人”。校领导班子进一步擘画“竹品立校、竹学誉校、竹韵活校”三大实施路径,将竹之品性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与校园生活,让“虚心有节、坚毅向上”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引擎。
课外活动中,学生在制作竹编。
竹品立校:构筑特色育人体系根基
文化铸魂,制度固本。如何让竹文化落地生根?学校给出的答案是“以竹铸魂、以制塑形”。秉持“秉竹之精神、育时代新人”的办学理念,学校将竹之品性凝练为“虚心有节、坚毅向上”的校训,衍生出“谦怀有礼、奋发有为”的校风、“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的学风与“言传身教、一心育人”的教风。这些不仅是镌刻于墙的醒目标识,更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共同指引师生抵达“以竹育人”的精神高地。
为让竹文化深耕厚植,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组成的“竹文化”建设专项工作组,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更具巧思的是,一系列浸润“竹韵”的特色管理制度相继出台:《竹馨班级评比细则》规范班级文化建设,让每班都浸润竹之馨香;《竹雅寝室评比细则》涵养寄宿生内涵素养,于起居间培育君子之风;《竹涵少年评比制度》树立成长标杆,让竹之美德有迹可循。其中,“笋竹节节高”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最受学生追捧——以竹的生长意象为脉络,引导学生从积累“竹芽星”起步,逐步晋级为“笋宝宝”,终至斩获最高荣誉“竹先锋”。这一过程如竹之拔节,每一步都清晰可见、每一次进阶都充满喜悦,让孩子们在趣味与成就感中,体悟“日日新,又日新”的成长真谛。
学生的课桌椅都配以竹子色彩
竹学誉校:培育新时代“竹君子”
乡村教育振兴,核心在“育人”。竹园九校将育人目标清晰定位于培育“有文化根基、有健全人格、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竹君子”。在此理念引领下,日常行为规范与竹文化特质深度相融:走进宿舍,内务整理以“竹雅”为尺,棱角分明间见严谨;置身班级,班风建设以“竹馨”为韵,谦和互助中显修养。那些“爱整洁、守纪律、懂礼貌”的基本要求,正从外在约束悄然内化为孩子们的自觉品行。
更深刻的蜕变,源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探索。学习部、纪检部、宿管部等八大校级学生会部门,构筑起“校园小主人”的实践舞台。“成为宿管部一员后,每次扣分都心生忐忑,因为真正懂了‘责任’二字的重量。”八年级学生谢浩天的质朴感言,道出了自主管理带来的心智成长。在这里,管理不再是冰冷的条规,而是如春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每一颗心灵的责任与担当。
孩子们的竹制工艺品
竹韵活校:让文化浸润日常成长
“让竹文化‘活’起来,就要让它走进日常,成为孩子们可触摸、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常态。”在瞿利娟校长“竹韵活校”的思路引领下,学校从竹之精神中提炼出“乐群、慈孝、正直、有节、担当、虚怀、坚毅、奋进”八大美德,对应学年八个月份,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德育主题:九月“乐群”,叠被子比赛凝聚团队力量;十月“慈孝”,敬老行动传递亲情暖意;三月“担当”,学雷锋实践启蒙责任意识;四月“虚怀”,主题班会涵养谦逊品格……德育从此走出书本,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在行动中滋养品格。
劳动教育同样浸润着竹之韵味。低年级学子细心照料校内竹影草木,在耕耘中体悟生命成长;中高年级学生每周走进社区,清扫校园周边、守护荔溪河岸,在奉献中践行担当。“每次清理完河边垃圾,看着溪水更清、河岸更美,心里就满是自豪。”六年级学生瞿雨萱的话语,洋溢着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学科融合与课后服务更是竹韵飞扬:语文课上,“竹诗晨读”声韵悠扬,千古竹文滋养心田;美术课上,“竹影剪纸”巧夺天工,指尖流转竹之清雅;16个特色社团百花齐放——“竹韵声乐社”唱响青春旋律,“竹雅书法社”挥毫笔墨书香,“竹苑象棋社”博弈方寸智慧,“竹梦篮球社”驰骋赛场激情,“竹趣手工社”编织创意时光……每个孩子都能在社团中找到热爱,在实践中绽放光芒。“加入声乐社后,我不仅爱上了唱歌,人也变得开朗自信多了。”五年级学生谢紫萱的灿烂笑脸,正是竹韵沃土上绽放的最美花朵。
学校的竹文化卡通“宝贝”
硕果盈枝:乡校振兴的靓丽答卷
昔日的担忧疑虑,如今已化作家长与社会的满心信赖与赞誉。今日的竹园九校,凭借稳步提升的办学质量与日益凸显的育人成果,成为荔溪乡百姓口中的“放心校”“满意校”,这张教育“金名片”愈发熠熠生辉。学生们行为习惯的改善、综合素养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昂扬,共同构成了学校最有力的“办学答卷”。
更让家长安心动容的,是学校日益完善的后勤保障:整洁温馨的宿舍、科学营养的膳食、细致入微的管理服务,处处彰显“以生为本”的办学温度。“以前总担心乡村学校条件跟不上,现在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学校的用心,我们彻底放心了。”家长瞿先生的心声,道出了万千乡亲的共同感受。
在这里,四十三名教师如翠竹般坚韧,深深扎根荔溪教育沃土,不慕繁华、甘于奉献,默默守护着每一株“笋芽”破土、拔节、生长;五百余名学子如春笋般蓬勃,在竹文化的滋养中汲取力量、向上生长,朝着“竹君子”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一所普通乡村学校到特色鲜明、口碑载道的区域性教育品牌,竹园九校的美丽蜕变,正是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生动诠释与成功实践。展望前路,瞿利娟目光坚定:“学校将持续深耕竹文化内涵,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生态圈,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农村精品寄宿制学校。”
荔溪河畔,竹影摇曳;乡校之内,文脉绵长。竹园九校将始终以竹为魂、执竹为笔,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深耕不辍,书写振兴路上的崭新篇章。愿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孩子,都能带着竹的坚韧与谦逊,从山乡走向世界,从今朝奔赴未来,成为照亮乡土、温暖时代的希望之光。
美丽的竹园九校(以上图片均为易达 摄)
来源:怀化新闻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