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山水间铺展,农文旅融合的乐章在田野上奏响。11月16日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在总台CCTV-1综合频道重磅播出,在央视网、央视频客户端同步上线。本期节目将镜头对准南海的儒溪村,长达
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山水间铺展,农文旅融合的乐章在田野上奏响。11月16日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在总台CCTV-1综合频道重磅播出,在央视网、央视频客户端同步上线。本期节目将镜头对准南海的儒溪村,长达45分钟的专题带全国观众走进这座藏于桑园围腹地的岭南水乡,探寻其如何传承千年渔业传统、注入当代艺术创意,以美学重塑乡村空间,完成从“传统渔耕”到“美学经济”的华丽转型,展现兼具水乡韵、时代风的乡村振兴新篇。
数据见证节目热度与儒溪村魅力。截至11月17日14:00,《山水间的家》第八期全网热搜热榜累计收获15个,主榜热搜1个;主话题#山水间的家#阅读量累计29.5亿,央视频观看量超264.4万;#佛山的鱼坐上电梯了##凌晨捕上万斤鱼大场面#等衍生话题累计阅读量超33.2亿。网友们纷纷为儒溪村的发展模式点赞,让这座岭南水乡的振兴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南海儒溪村。
科技赋能+规模经营:
一条“黄金鱼”撑起致富产业
广东江河纵横,山塘水库星罗棋布,丰富的水域资源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养殖产量常年稳居全国首位。南海的儒溪村,便是广东现代渔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鱼得在太阳出来前捕捞,太阳一出来水温升高,鱼活跃度增加容易碰撞受伤。清晨水温低,鱼群稳定不易缺氧,才能保证当天把最新鲜的食材送到餐桌。”何岩柯介绍道。
在节目中,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黄骨鱼夜捕正在上演。凌晨3点,万籁俱寂,水温适宜,鱼群安静,正是捕鱼最佳时机。主持人何岩柯、马凡舒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组成的“山水小分队”,在当地养殖户岑汉帮带领下加入专业捕鱼队。渔民们手持推网步入齐腰深的鱼塘,默契配合将鱼群驱向塘心,迅速“插竿定网”防止逃窜,合拢后静置半小时让黄骨鱼吐出泥水,确保鱼肉纯净。
捕捞现场。
捕捞现场的半自动化设备引发“山水小分队”好奇。“这是连接水和岸的轨道,就是鱼要坐的半自动化电梯。”段怀清教授的惊叹,道出传统渔业中的现代智慧。满筐渔获通过设备稳稳上岸,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交融,既提效又减少鱼体损伤。
验鱼环节同样严谨。收鱼中间人随机捞取10斤左右黄骨鱼作为样本,检查体型、色泽与健康状态,实时反馈给收鱼方定价。协商一致后,朝霞已镀亮鱼塘,满载鲜鱼的车辆驶离村庄,奔向全国餐桌。
丰收图景背后是儒溪村渔业的系统化升级。全村现有1062口鱼塘,近200口专门养殖黄骨鱼,通过土地统一流转、整合零散资源,实现规模化承包经营,筑牢产业化基础。2019年,镇政府修缮进村道路,破解运输难题;村民组建专业捕鱼队,提升效率与规范性,让不少人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南海儒溪村。
品牌化、科技化、组织化是儒溪村渔业发展的三大抓手。2019年,岑汉帮返乡接过父亲的鱼塘独立经营,在家人支持下守住家传基业,如今年收入稳定在30万元左右。目前,儒溪村黄骨鱼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往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鱼”,撑起村民致富梦。
节目播出后,网友纷纷点赞:“儒溪村把一条黄骨鱼做成了年产值超三亿元的大产业,实实在在带动村民致富。规模化养殖加上现代化经营,让传统渔业焕发新生。更难得的是,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守住了文化根基,这种务实又前瞻的发展模式,值得点赞。”
艺术注入+文旅融合:
千年水乡变身打卡地标
“桑园围水系管理系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集防洪、灌溉、排水、养殖和运输于一体,是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其发展史离不开因地制宜。”节目中,段怀清教授的解读,揭开了儒溪村千年传承的密码。南宋末年建村的儒溪,地处桑园围中心水脉沿线,河涌纵横、青砖镬耳屋古色古香、“桑基鱼塘”循环共生,构成“半亩方塘一鉴开”的岭南水乡画卷。
儒溪村内河涌纵横。
近年来,随着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举办及“水上南海”战略推进,这座曾藏于“深闺”的村落,成功跃升为广佛都市圈文旅新地标,实现从“渔耕村落”到“艺术乡村”的蝶变。
“这里是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片区,当初一批艺术家驻村生活数月,了解村里情况后,将本土元素转化为艺术作品。”节目中,儒溪村志愿者陈灼荧介绍道。2022年,儒溪村被纳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八大展区,艺术赋能乡村的实践正式展开。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不同于传统艺术展览,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坚持“艺术家驻村创作”。来自15个国家的艺术家扎根儒溪,与村民同吃同住,深挖水乡文脉与生活肌理,以鱼塘、古巷、祠堂等为灵感,打造出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两届艺术节期间,《人人皆为赢家(南海区)》《进化中的尘埃》等9件永久性装置作品相继落成,散落村庄各处,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艺术之美。节目中“山水小分队”参观体验了这些艺术装置,亲身领略艺术与乡土生活交融的独特魅力。
艺术不仅改变乡村风貌,更重塑村民心态。首届艺术节时村民对现代艺术陌生甚至抵触,到第二届已有不少人主动担任导览员,自发向游客介绍村情与作品,从“局外人”变为“主人翁”。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艺术赋能下,儒溪村文旅业态持续丰富。越来越多村民返乡创业,面包店、咖啡馆、特色民宿等新业态兴起,与水乡古韵相映成趣。节目中,“山水小分队”参与“艺塑儒溪”活动,和广东美院师生一起改造小卖部、打造共享小院,用低成本方式改善村庄风貌,让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儒溪村真切地诠释了艺术源自生活。在这里,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这种把艺术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做法,确实扎实有效。”网友的留言精准概括了儒溪村发展亮点。
在儒溪村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脚踏实地的探索。科技赋能养殖、引入艺术IP、发展网红餐饮等新业态,每一步都紧扣“人”的参与,每一环都指向“共富”目标。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2023中国乡创地图”入选地,儒溪村依托佛山建设“环两江”先行区与“水上南海”主水道的战略机遇,抢跑“农文旅融合”黄金赛道,重塑乡村发展新格局,也书写出人文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南海样本。
文/南海融媒记者 洪晓诗 通讯员 南宣
来源:佛山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