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垄断造中国芯!福建70后29年磨一剑,今携276亿市值点亮科创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5:37 1

摘要:安溪,这个以铁观音闻名于世的小城,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位置。这里山多田少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安溪人敢闯敢拼的个性。1971年6月,易荣坤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家庭。

2025年11月18日上午9点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的铜锣声响起,易荣坤用力敲下锣槌的那一刻,手掌微微冒汗。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恒坤新材(股票代码:688727)的股价从发行价14.99元瞬间飙升至58元。

开盘不到一分钟,市值突破240亿元。这位54岁的福建企业家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闪过二十九年前骑着摩托车在厦门街头送货的画面。

截至当天下午15时11分收盘,恒坤新材股价定格在61.55元,较发行价暴涨310.61%,总市值达到276.56亿元。

此次科创板IPO,公司公开发行6739.794万股新股,募集资金10.10亿元,将全部投入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这一刻,易荣坤创办的恒坤新材不仅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

安溪,这个以铁观音闻名于世的小城,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位置。这里山多田少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安溪人敢闯敢拼的个性。1971年6月,易荣坤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家庭。

1996年,25岁的易荣坤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当时他在一家港资电子企业做技术员,每天与随身听、收录机的精密零件打交道。

看着那些从国外进口的配件在国内组装后就能卖出高价,他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干?

“那时候的厦门,到处都是创业的机会。”易荣坤回忆说,“我拿着攒下的几万块钱,在湖里区租了个小厂房,买了二手的注塑机,就这么开始了。”

创业初期的艰辛,至今历历在目。最早的一批订单,是他骑着摩托车一个个客户跑来的。夏天厂房里温度高达40度,他和工人们光着膀子干活,后背晒脱了皮。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第一年就实现了8万元的营收。到了2005年,恒坤工贸的年营收已经接近2000万元,员工发展到100多人,成为松下、夏普等日系品牌的稳定供应商。

那时的易荣坤,在厦门电子代工圈里已经小有名气。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这个正在上升的企业一记重击。

“我记得特别清楚,2008年10月,原本排到年底的订单,在一周之内被取消了一大半。”易荣坤说,“我们刚刚投资新建的厂房,每个月要还的贷款就像悬在头顶的剑。”

最困难的时候,公司的现金流只够发一个月的工资。易荣坤不得不把自己唯一的房产抵押给银行,甚至向亲戚朋友借钱度日。

“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就在工厂里来回踱步。看着那些崭新的设备,心想难道就这么完了吗?”

正是这种绝境,让易荣坤意识到代工模式的脆弱性。“我们就像是在给别人养孩子,养得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他下定决心,必须要转型,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2014年,易荣坤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同行都觉得疯狂的決定:进军半导体材料领域,而且是其中最难的光刻胶。

“当时很多人劝我,说这是个无底洞,投多少钱都不见响动。”易荣坤笑着说,“但我就认准了这个方向,因为越是难做的,越是别人做不成的,才越有价值。”

光刻胶被称为半导体行业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在硅片上绘制电路图案的关键材料。一款合格的光刻胶,需要能够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精确“绘制”出数十亿个晶体管。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连实验室的门都摸不着。”恒坤新材研发总监王博士回忆说,“半导体行业有个特点,它不看你有多大的厂房,有多少设备,它就看你有没有通过验证的产品。”

为了获得入场券,恒坤新材在2013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在新三板挂牌。同时,他们采取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径:先通过引进韩国锦湖等国际企业的产品,逐步进入半导体材料市场。

“引进业务就像是上学时的借读生,虽然人在这个学校,但学籍不在。”易荣坤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但我们知道,只有先进入这个圈子,才能学到真本事。”

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一款光刻胶从研发到通过验证,通常需要3-5年时间,这期间需要持续投入巨额研发费用,却看不到任何回报。

2016年,公司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由于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公司的财务状况再度亮起红灯。最困难时,易荣坤个人负债超过1亿元,连他名下唯一的房产也已经抵押给银行。

“那时候,我妻子跟我说,我们把房子卖了吧,至少能把债还上一部分。”易荣坤回忆道,“但我拒绝了,因为我知道,一旦开始退缩,就再也回不来了。”

转机出现在2017年。经过三年的努力,恒坤新材终于通过了英特尔大连工厂的认证,拿到了第一笔订单。

“那天我签完合同,在回厦门的高铁上,一直看着窗外的风景。”易荣坤说,“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一分钟都没睡,就在想,我们终于推开了这扇门。”

随着英特尔订单的落地,恒坤新材终于走出了至暗时刻。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这家在半导体材料领域默默耕耘的企业。

2018年9月18日,恒坤新材以3.5亿元的估值完成了6500万元的融资。这笔融资对于当时的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记得融资签约那天,我在会议室里对投资人说,今天你们投给恒坤的每一分钱,将来都会变成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破封锁的一颗子弹。”易荣坤说。

2020年3月,恒坤新材再次完成1.67亿元融资,易荣坤个人也增持了5000多万元。这笔资金为公司建设漳州光刻材料工厂提供了关键支持。

漳州工厂的建设过程,同样充满挑战。2020年初,正值疫情暴发时期,设备进口和工程师往来都受到严重影响。

“我们的核心设备都是从日本、德国进口的,当时因为疫情,外国的工程师过不来。”负责工厂建设的林厂长回忆说,“我们只能通过视频连线,一边学一边装。”

有一次,在安装光刻胶纯化设备时,因为一个密封环节的处理不当,导致整批原料报废。团队连续工作了48小时,通过反复试验,才找到问题所在。

就是靠着这种拼劲,漳州工厂在2020年底正式投产,当年就实现了第一款自研光刻材料SOC的量产出货。

与此同时,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原第二大股东吕俊钦因涉案被冻结的股份,经法院判决划转至淄博金控,国有资本的进入为公司带来了更多资源和支持。

“这个变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表示,“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股东的进入,反而增强了市场的信心。”

恒坤新材的发展路径很特别:先通过引进业务站稳脚跟,再逐步发展自产业务。这条路听起来很美好,但走起来却充满挑战。

在半导体材料行业,引进业务常被比作“借船出海”。但易荣坤很清楚,借来的船终究是要还的,必须要造自己的船。

“我们最早引进的是韩国锦湖的光刻胶产品。”负责引进业务的张总解释说,“当时国内晶圆厂对国产材料信心不足,我们先通过引进产品证明自己的能力,再逐步推广自产产品。”

这个策略确实收到了效果。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自产产品收入从1.24亿元增长至3.44亿元,

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从38.94%提升至63.77%,实现了自产产品反超引进产品。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公司就遭遇了一次重大挑战。

“当时我们最大的引进业务合作伙伴韩国SKMP决定终止合作,转而直接向客户供货。”易荣坤回忆说,“这意味着我们每年要减少近2亿元的营收。”

这个消息来得非常突然,公司管理层连夜开会商讨对策。最终决定加速自产产品的推广步伐,同时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那段时间,我们的销售团队几乎住在了客户那里。”销售总监李总说,“一个一个工艺环节去沟通,一款产品一款产品去验证。”

让人欣慰的是,这次危机反而成为了转机。在失去SKMP的合作后,公司自产产品的销售增速明显加快,2024年上半年自产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超过80%。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公司部分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这是行业特性决定的。”生产负责人解释说,“光刻胶产品种类繁多,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我们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

以SOC产品为例,虽然整体产能利用率只有47.79%,但在某些特定规格的产品上,产能已经接近饱和。

恒坤新材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25年7月25日,是公司IPO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那天下午,上市委会议室里,易荣坤和他的团队正在接受科创板上市委员会的审议。

“当时委员们最关心的就是我们的收入确认方式。”易荣坤回忆说,“因为我们在引进业务中采用的是净额法确认收入,这与行业内普遍做法不同。”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在半导体材料行业,引进业务通常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这样能够体现更大的营收规模。但恒坤新材经过审慎评估,决定采用更谨慎的净额法。

“那天晚上6点多,我们收到了暂缓审议的通知。”董秘王先生说,“说实话,当时整个团队都很失落。”

但易荣坤很快调整了心态。“我告诉大家,这是上市委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自己,是好事。”

随后的半个月里,公司团队配合中介机构,对审议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回复。他们收集了同行业案例,咨询了会计准则专家,最终用充分的证据证明了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公司还面临另一个敏感问题:前股东吕俊钦的涉案情况。

“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公司法律顾问表示,“但我们通过详尽的核查,证明了公司现有股东的出资合法合规,与吕俊钦的违法行为没有关联。”

最终,在2025年9月12日,证监会同意了恒坤新材的科创板IPO注册。“拿到批文那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易荣坤说,“从2014年决定转型算起,整整走了11年。”

2025年11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易荣坤站在敲钟台上,身后是恒坤新材的核心团队和投资人。

上市首日,N恒坤开盘价58元,较发行价上涨310.61%。截至收盘,公司市值达到276.56亿元,成为科创板又一家百亿市值的半导体材料企业。

但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半导体材料依然严峻的现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在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领域,

i-Line光刻胶的国产化率只有10%左右,BARC、KrF光刻胶的国产化率仅为1-2%,而最高端的ArF光刻胶国产化率还不足1%。

“我们现在的地位很微妙。”恒坤新材技术总监打了个比方,“就像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面前却是需要冲刺的马拉松。”

这个比喻很形象。在光刻材料领域,恒坤新材虽然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但整体市场份额仍然很小。与国际巨头相比,无论是在技术积累还是产业规模上,都存在巨大差距。

以公司最成熟的SOC产品为例,虽然在国内厂商中市场占有率第一,但整体市场份额也只有10%左右。而在更高端的ArF光刻胶领域,公司才刚刚开始小规模销售。

“半导体材料行业有个特点,就是验证周期特别长。”质量总监解释说,“一个产品从开始验证到批量供货,通常需要2-3年时间。

境内2019-2028年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来源:招股书

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在研发的产品,要到2028年才能看到成效。”尽管如此,恒坤新材还是在某些细分领域取得了突破。

公司的SOC产品已经在128层3D NAND闪存芯片制造中得到应用,BARC产品也进入了18nm DRAM芯片的生产线。

“这些突破的意义在于,我们证明了中国人也能做出顶尖的半导体材料。”易荣坤说。

上市对于恒坤新材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根据招股书,公司此次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两个项目: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帮助公司新增约500吨KrF/A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760吨TEOS等前驱体材料的产能。

“新的生产基地已经在规划中。”易荣坤指着办公室里的规划图说,“我们要建设亚洲一流的光刻材料生产线。”但这个规划面临着人才、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

“最缺的还是人才。”人力资源总监坦言,“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高端人才全球都很稀缺,我们不仅要和国际公司竞争,还要和晶圆厂竞争。”

为了吸引人才,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同时与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

2022年至2025年1-6月,恒坤新材的营收、净利润、研发支出变化

在技术方面,公司正在研发新一代的ArF光刻胶产品,目标是在2026年前通过7nm逻辑芯片制造的验证。

“这个难度非常大。”研发负责人说,“7nm工艺对光刻胶的要求几乎是苛刻的,任何细微的瑕疵都会导致整批芯片报废。”

市场拓展方面,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自产产品的营收占比提升至80%以上,同时将引进业务逐步转向更高端的产品。

“我们不会完全放弃引进业务。”易荣坤解释说,“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与国际最新技术的接触,为自产产品的升级迭代提供参考。”

展望未来,易荣坤既充满信心,又保持清醒。“我知道市场对我们的期望很高,但半导体材料这个行业需要耐心。”他说,“我们可能要再用十年、二十年,才能真正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

从代工随身听配件,到攻克半导体材料“卡脖子”难题,这条路他走了整整29年。而现在,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在科创板募集到的10亿元资金,将帮助公司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但易荣坤知道,钱可以解决设备问题,却买不来时间和经验。

“我们可能要再用十年、二十年,才能真正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他在当晚的庆功宴上对投资人说,“但只要我们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来源:华商精英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