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屋内,满墙的电影海报和老式放映机瞬间填满视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高山下的花环》等经典电影海报,用视觉语言串联起岁月脉络,定格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印记;二楼的玻璃柜里,卷盘式胶片整齐码放,老式35毫米电影放映机、铜质镜头、
沾益区大坡乡威格村委会李家村村民小组的清晨,薄雾如轻纱般漫笼青瓦土墙,一间挂着“益州百年影像馆”木牌的老屋透出微光,在寂静的村落里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屋内,满墙的电影海报和老式放映机瞬间填满视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高山下的花环》等经典电影海报,用视觉语言串联起岁月脉络,定格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印记;二楼的玻璃柜里,卷盘式胶片整齐码放,老式35毫米电影放映机、铜质镜头、布满划痕的放映灯静静陈列,柜角上泛黄的《云南日报》更添岁月肌理,时光仿佛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让我们踏入一段光影流转的旧时光。
这间屋子的主人李春,正认真擦拭着一台1978年出厂的长江牌放映机。“这可是我的老宝贝,当年在广播站当电影放映员,全靠他走村串寨送电影。”他的手指抚过机器上的旋钮,纹路里还嵌着岁月累积的灰尘。“你看这齿轮,当年一场电影下来要转上千转,我这机器啊,现在还能用呢!”
看着手里珍藏的10多台老式放映机、300余卷胶片和500多张电影海报,李春感慨万千:“每一件老物件都有故事,都是一份记忆。就拿这个《地道战》的胶片来说吧,当年在乡镇上播放了不下50遍,现在也经常拿出来‘露脸’,白天我们就在室内放映,晚上,就把设备搬到院子里看露天电影。光影流转间,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也让这里更多的旅居客留下来。”
如今,每到周末傍晚,李家村的小广场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李春会搬出老式放映机,支起白色银幕,给村民和旅居客播放胶片电影。“这光影一出来啊,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以前看电影是件奢侈事,现在春哥有空都会给大家放电影,看看老片子, 心里非常踏实,因为他放的不仅仅是片子,更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村民李水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不仅如此,来自黑龙江的旅居客李女士带着家人静坐观影,手机镜头对准转动的放映机。“在城市里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胶片电影,选择在这里旅居,不仅能徜徉田园风光,还能沉浸在这样的时光宝藏中,真是意外之喜啊!”李女士的话语里满是赞叹,这里的旅居生活因为这间“影像馆”多了不一样的文化韵味与记忆温度。
放映机的齿轮持续转动,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光束穿过胶片,在银幕上投射出黑白影像。李春坐在机器旁,目光专注地盯着画面,不时抬手调整焦距,神情与当年那个奔走乡野的年轻放映员重叠,影像馆里笑声、低语声与放映机的运转声交织,成了乡野间最动人的旋律。
光影不会老去,记忆值得留存。这间藏在山野小村的“光影博物馆”,以胶片为媒唤醒乡村文化活力,让老物件“活”出时代新意,让老故事“火”遍乡野阡陌,既成为乡村文化记忆的新地标,更成为撬动旅居产业发展的“金钥匙”。正以一种独特的怀旧文化体验吸引着八方游客驻足,催生出文旅融合新业态,让乡村文化振兴有了可感可触的生动注脚。
沾益融媒记者 张子怡 杨超 实习记者 孙好婕
来源:曲靖珠江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