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以为直肠癌的征兆就是便血、排便异常这些“直观”的问题。确实,这些症状常见,但它们往往出现在病情已经不算早的时候。早期的直肠癌其实很擅长“伪装”,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它来了,而是悄悄在身体其他地方留下蛛丝马迹。
很多人都以为直肠癌的征兆就是便血、排便异常这些“直观”的问题。确实,这些症状常见,但它们往往出现在病情已经不算早的时候。早期的直肠癌其实很擅长“伪装”,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它来了,而是悄悄在身体其他地方留下蛛丝马迹。
如果只是盯着“有没有便血”,很可能就把早期发现的机会给错过了。而这,往往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治得好、活得久。
有些人会觉得,最近总是没精神,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以为是年纪到了,或者工作太累,其实不一定。早期的直肠癌可能会让人莫名其妙地疲乏,哪怕睡得挺好,也还是觉得累。因为癌细胞在体内消耗大量营养,甚至释放出让人乏力的物质,身体在暗中打仗,人却浑然不觉。
尤其是那种“怎么休息都缓不过来”的疲惫,不是日常劳累能解释的。如果连续几个星期总是提不起劲儿,要提高警惕。
有些人突然发现自己瘦了十几斤,还挺开心,以为啥也没做就瘦了,太赚了。但如果体重下降是你没控制饮食、也没锻炼的情况下出现的,那就不正常了。尤其是肚子也没小多少、肌肉反而松垮下来,这往往不是代谢变快,而是营养被癌细胞“偷走”了。
直肠癌在早期就可能影响消化吸收,加上身体对抗癌细胞消耗大,体重自然就掉了。别高兴太早,突然变瘦,先别急着买新裤子,先查查为什么。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排便变得不规律,会觉得是肠胃老了,吸收差了。其实不少早期直肠癌患者,最开始就是排便习惯发生变化,比如一天拉两三次,或者几天都不拉,拉出来的形状也变了。有人甚至觉得总拉不干净,好像还有残留。
这种变化不一定会伴随疼痛或者明显出血,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但如果短时间内排便习惯突然变了,尤其是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最好别等,去查个肠镜。
有时候肚子总觉得鼓鼓的,没吃多少就顶得慌,很多人以为是胃胀气、消化不好。可直肠癌早期也可能引起腹部不适,尤其是左下腹,那种“说不出是哪儿不舒服”的感觉,很典型。
癌变部位如果靠近乙状结肠或者直肠下端,可能影响肠道蠕动,造成局部气体堆积或者轻度炎症,让人误以为是普通肠胃问题。
便血不是唯一信号,甚至不是最早的信号。很多早期直肠癌患者并没有明显的血液流出,而是大便颜色变深甚至发黑、发紫,但不鲜红。因为肠道出血位置较深,血液经过消化酶分解后不会是红色,而是暗的。
这种情况经常被误判为上火、食物颜色影响,但如果连续几天都是深色大便,尤其是伴随异味增强,得考虑是不是肠道深处出了问题。
很多人有痔疮,觉得肛门不适、坠胀、异物感都习以为常。但问题是,直肠癌早期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特别是癌变部位靠近肛门口时,肿瘤轻微压迫或者炎症反应都会让人有“坐不住”的感觉。
如果你用了止痔药、坐浴也不见缓解,或者症状反复发作,一定要警惕。别总是自我诊断为痔疮,拖久了可能耽误的是命。
身体出现贫血时,面色会变得苍白,尤其是嘴唇、眼睑下方没血色。很多人会以为是自己最近吃得太素了。但直肠癌早期可以出现慢性失血性贫血,因为肠道内长期微量出血,不容易发现,却在慢慢消耗身体的铁和红细胞。
如果脸色一直不好看,心慌气短,甚至轻微活动就觉得喘,抽个血看看贫血情况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中年人晚上睡觉出汗明显,甚至汗湿枕头背心,第一反应是激素变化,尤其是女性会觉得是更年期到了。但肿瘤引发的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导致夜间出汗,而且往往伴随睡眠质量变差、入睡困难等问题。
如果这种出汗和其他症状一起出现,比如体重下降、疲乏、肠胃异常,就不能只盯着“更年期”三个字不放。
直肠癌早期有时候会让人反复出现低烧,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温度不高,但人会觉得疲惫、发虚。这种慢性低热其实可能是身体在应对局部炎症或者癌细胞扩散,但因为没有明显感染源,很容易当作“小感冒”处理过去。
吃点退烧药、休息几天看着好像缓了,实际上病根还在。低热超过一周,排除其他原因后,还是得考虑是不是内部出了大问题。
直肠癌并不是突然来的,它有很长的潜伏期。早期发现不仅治愈率高,而且治疗代价小、生活质量好。关键是别被“便血”这个刻板印象给骗了。真正早期的线索,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变化里,而这些变化一旦持续且无明显原因,就值得重视。
人到中年,身体出现点小毛病不奇怪,但有些“变化”其实是信号。别总是等到出血了、痛了、瘦成皮包骨了才紧张,那时候,机会可能已经擦肩而过。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国良,王晓慧.早期直肠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85-88.
[2]李明,周建新.直肠癌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及其机制探讨[J].实用肿瘤杂志,2021,36(4):312-316.
[3]陈蓉.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与误诊误治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2,35(8):89-92.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