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说的就是苹果最近推出的那款“iPhone Pocket”,翻译过来就是“苹果口袋”。它共两个规格,短款售价1299元,长款售价1899元。
一块布能卖1899元,跟它是不是能装手机没有一毛钱关系。
我说的就是苹果最近推出的那款“iPhone Pocket”,翻译过来就是“苹果口袋”。它共两个规格,短款售价1299元,长款售价1899元。
你大概会愣住:一个袋子,一千多?抓破脑袋也想不通为啥它这么贵?
别急,我来盘一下这背后的价格逻辑,你会发现苹果这一系列操作,不是在卖一个配件,而是把“定价权”玩成了艺术。
苹果到底卖的是什么?
首先要知道这不是苹果单干的设计,这款iPhone Pocket是苹果和日本极简品牌“三宅一生”联名推出的玩意儿。
听着是不是有点熟?这就是那个曾靠“一块布做一整件衣服”的理念火遍全球的品牌,用一句“科技材料+东方美学”,就能把一件衣服从路边30块的款式转化为三千块的“哲学作品”。
更别说这回三宅一生把自家招牌的A-POC(一体成型服装技术)也拎了上来,单线织造、一气呵成、一块布到底。配上苹果这套工业美学包装艺术,就好像两位禅宗大师联手,一起坐而论道,顺手给你丢个“兜”,转眼就成了高阶玩家的门票。
这事儿跟功能毫无关系,装手机的袋子几十块也能买到,但让你甘愿掏1899的不是袋子,是背后的品牌、设计、叙事、话语权。
绝大多数人谈价格,第一反应是“这东西成本多少?”这是最朴素的定价思维,但成千上万的商品,相同成本却价格差十倍上百倍,你怎么解释?
我梳理了个“价格金字塔”,一共三层,咱来捋一捋。
第一层:使用价值和生产成本,这是消费者最常用的判断逻辑。这东西能干啥,值不值这个材料、人工和运输成本。
iPhone Pocket能干啥?装手机,避免刮花。生产要啥?布料、剪裁、拼接。那为啥别人做的几十块,苹果就是上千?
这就说明这层逻辑在今天的消费社会,起决定作用的越来越少了。用经济学术语说这叫“基础价值”。能定义低端市场,却解释不了高端定价。
第二层,感知价值与稀缺性,这才是现代商业操盘手关注的部分。
“我觉得值”和“别人抢着要”,感知与稀缺构成了真正的价值中层,联名就是最典型的“虚拟稀缺”玩法。三宅一生的名字就是价值凭证,设计上的独特性、织法上的故事性,都是在“强化感知”。
你不觉得它特别,但对钟情极简设计、懂三宅一生哲学的那群人来说,这就叫“品味的表达方式”。
而苹果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感知高于功用”的消费幻觉,从Lightning线到Vision Pro,现在再到这块口袋,每一件看似无厘头的配件,背后是精准触动“品牌信仰者”的按钮。
你说贵,但人家觉得这叫“低调中的高级”。
第三层,社会符号与身份共识,这才是真正稀缺的东西,价格的皇冠决定权。
当一块布不再是装手机的工具,而成了一个“社会流通的符号”,它的价格就到了别人只能仰望的层级。
苹果口袋就是一种“软认证”,拿出来的那一刻你和人群中的某些人心照不宣,一种圈层暗语的交换、某种“我们懂”的默契。
文化符号在定价中有啥用?
去看LV、Hermès、Supreme、劳力士,所有顶级品牌都靠这种话语垄断能力,把物理价投射成了精神认同。
而最厉害的一点是说到底这些品牌并不在真实稀缺上做文章,他们做的是“群体共识”:只要一群人认为这东西高级,那它就是高级,你觉得贵,是你不在他们理解这个价格的群体里。
消费者容易犯一个错,总拿“实用主义”去评价一件非实用品,它能不能防摔?值不值得买?这些问题在第一层有意义,在第二、第三层已经不重要了。
苹果iPhone Pocket真正的“服务对象”,并不是需要装手机的人,而是需要彰显圈层身份的人。
其实苹果早就转型成“品牌经济体”,通过生态+圈层+符号构建一种“文化社交系统”。
这块价值1899元的布是他们的会员识别码,是朋友圈标签,是场景营销手段。不像功能性产品要拼硬件,你只要在设计上下点功夫、故事编得合情合理,加个限量,就足以支撑一次精准收割。
批评的人说“智商税”,但真爱粉说这叫“消费尊重”,早已不是你我几句性价比就能打动的局。
这1899元其实就是一场精准定价的极致样本,它不是按照“这东西值多少钱”来想,而是立足于“目标消费群体愿意为何买单”来定。
营销界有个说法:不怕你认为贵,只怕你想不通为什么值,苹果的做法就是我不解释,我不妥协,我不打折,我只讲风格、讲设计、讲合作背景,剩下的交给消费者自己去找“购买的理由”。
它让消费者完成了一次自我循环逻辑:“我买的是设计”,“谁设计的?”“是苹果+三宅一生”,“那肯定值。”
这波操作谁还敢说苹果只是科技企业,它已经进化成数字符号主宰者。
从中国企业角度看,这事说明了两点启示。
第一,中国高端品牌要做大,别老死磕性价比。我们太习惯于用“便宜又好用”打天下,忽略了消费者内心深处对归属感、身份认同、文化表达的渴望。
第二,别小看IP与联名的力量。如果我们也能在“文化输出力”上建立话语权,用中国的审美、设计、哲学去塑造商品价值,我们同样能够卖出“1899”的范儿,而不是始终在“1块9”的价格泥潭里挣扎。
这不光是价格战略问题,更是我们如何在全球品牌生态里摆脱代工角色,争取定价主动权的根本一役。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张晓健康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