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夏季,全长561公里的独库公路再创旅游新纪录——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在这条"中国最美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游客络绎不绝,而通信网络始终保持畅通无阻,创造了全年通信保障"零故障"的佳绩。
2025年夏季,全长561公里的独库公路再创旅游新纪录——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在这条"中国最美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游客络绎不绝,而通信网络始终保持畅通无阻,创造了全年通信保障"零故障"的佳绩。
这条银链般横跨天山南北的景观大道,背后是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高海拔路段常年风雪肆虐,悬崖峭壁间光缆难寻踪迹。通信保障不仅关乎游客体验,更是守护生命安全、连接沿线牧民的民生大事。
2023年9月6日,一项紧急任务下达——引接独库光缆、开通基站,事关旅游旺季数十万游客的通信安全。中国电信奎屯传输分局副局长米鸿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我去!”他深知,每天上万辆通行车辆中,游客需要联系家人,遇困者急需求助,没有信号就意味着将人推向危险。“我们必须赶在降温前尽快打通‘生命信号’!”米鸿的语气坚定有力。
随着他带队踏上征程的脚步,一段长达八年、扎根西北高原的通信保卫故事,也随之徐徐展开。
他们的目的地哈希勒根达坂,海拔近3300米,是独库公路的“咽喉”路段。抵达当日,暴风雪比预报的更猛烈——狂风卷着雪粒砸得人睁不开眼,能见度不足5米,米鸿带着队员两天两夜没合眼,当测试手机屏幕上跳出“信号满格”的绿色提示时,米鸿和队员们冻得发紫的脸上,终于绽开了笑容。“看着往来车辆里,有人掏出手机给家人报平安,就知道这两天的罪,没白受。”他搓着冻僵的手说。
高原上的初心2016年,刚入职不久的米鸿便做了第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奔赴新疆长途传输局青海电信事业部,参加资源提质专项工作。这意味着他要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高原反应、语言障碍等多重挑战。
“头晕、乏力、呼吸困难是家常便饭。”米鸿坦言,“但掌握光纤资源与路由情况是工作的关键,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在青海,车辆短缺成了工作的一大难题。米鸿和同事们选择了最朴实的出行方式——乘坐公交车。每天清晨,他们便踏上公交车,开始一天的奔波,穿梭在青海34个县市进行现场核查。夜晚回到驻地,又立即投入到资源信息的录入工作中。
“键盘的敲击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当时的同事回忆说。正是凭借这种持续努力,他们团队提前完成了任务。
2018年初,企业改革之际,米鸿再次做出令人意外的选择——主动申请前往昌吉分局条件艰苦的五彩湾维护站担任站长。
五彩湾,这片被戈壁风沙肆虐的土地,白天烈日高悬,地面温度能飙升至五六十度;夜晚气温又骤降至零下,寒冷刺骨。然而,比气候更严峻的是通信维护的挑战。
“五彩湾维护片区地处工业区,大型运输车辆常常挂断光缆。”米鸿说。有一次深夜,接到光缆被挂断的通知,他立即带领团队赶赴现场,在黑暗中仔细查找断点,迅速组织抢修,直到业务完全恢复。
在五彩湾期间,米鸿认真分析维护站存在的短板指标,制定翔实的整改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标准化维护规程及实操学习。“他拿着资料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反复示范,直到大家完全掌握。”维护站队员如此评价。
在米鸿八年的坚守里,2021年3月的那个帕米尔雪夜,是他最难忘的一次“硬仗”。当时,海拔4800米的热斯喀木村因山体塌方,光缆被压断,村民与外界的通信彻底中断——村里有老人要联系外地就医的子女,边防部队也需要稳定通信保障,情况紧急。
“必须尽快打通‘生命信号’!”米鸿带着抢修队冒雪出发,抢修车打滑陷进积雪里,他就带着队员下去推,直到抵达村庄后,米鸿和队员顾不上喝一口热茶,就立刻开始排查抢修工作。连续48小时的高强度奋战后,当手机里传来第一声“喂”时,村民们围着抢修队鼓掌欢呼,边防战士紧紧握住米鸿的手说“谢谢”。那一刻,米鸿才发现自己的手指肿得通红,却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从青海高原到戈壁滩涂,从帕米尔雪山到独库公路,米鸿的足迹遍布新疆和青海的通信保障一线。八年来,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西北大地的“通信生命线”,在米鸿看来,通信保障工作看似平凡,却关乎千家万户,连接着党和人民。有人说,是什么让米鸿如此坚定,他说:“每一次抢修,每一次保障,都是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就是我们通信人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来自【中国电信】,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