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甩出的《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直接给所有互联网巨头上了一堂"合规课"。这份看似枯燥的文件,藏着每个消费者、每个小商家的切身利益,堪称平台经济的"正义之光"。
11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甩出的《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直接给所有互联网巨头上了一堂"合规课"。这份看似枯燥的文件,藏着每个消费者、每个小商家的切身利益,堪称平台经济的"正义之光"。
从"二选一"逼得商家泪洒直播间,到"大数据杀熟"让老用户多花钱;从平台封禁屏蔽搞"信息孤岛",到算法共谋操纵价格,这些年我们忍过的平台霸权,终于要迎来明确的约束框架。
更关键的是,这份《指引》不是"纸上谈兵",11月29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每个人都能发声——你的每一次吐槽、每一次被不公对待的经历,都能成为推动规则完善的力量。
以前平台搞垄断,总爱用"商业模式创新"当遮羞布,现在《指引》直接把底裤扒了,8个高风险场景被精准锁定,每个都戳中行业痛点。
首当其冲的就是臭名昭著的"二选一"。还记得某电商平台逼商家"要么选我,要么下架"吗?用流量降权、搜索屏蔽威胁商家,最后买单的还是消费者——可选的商品少了,价格自然降不下来。现在《指引》明确将其列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典型,没有正当理由的排他性要求,今后都得掂量掂量。
"大数据杀熟"更是被精准打击。同样的酒店、同样的机票,老用户比新用户贵几十上百?这种"忠诚用户惩罚制",本质就是利用数据优势搞差别待遇。《指引》明确提示平台差别待遇的垄断风险,意味着算法不能再成为"杀熟工具",得给用户一个公平的定价环境。
还有平台间的"算法共谋",以前觉得商家集体涨价是巧合?其实可能是各大平台通过算法暗中通气,联手操纵市场价格。《指引》直接点破这种新型垄断,要求平台对算法进行合规筛查,杜绝"算法作恶"。
另外几个雷区更是个个戳中要害:组织商家达成垄断协议、不公平高价收割用户、低于成本销售搞"低价倾销"、强制搭售捆绑消费、全网最低价绑架商家,这8种行为被明确列为合规高风险,相当于给平台划了8条不能碰的红线。
最解气的是,《指引》搞了"穿透式监管",不管是平台总部还是分公司、控股子公司,不管是明面上的规则还是暗地里的算法操作,都要纳入合规审查。以前平台想通过"层层嵌套"规避监管,现在彻底行不通了。
对于小商家来说,《指引》就是"救命符"。以前多少商家因为拒绝"二选一",被平台直接下架商品、冻结账户,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一夜清零?某知名电商平台就曾因强制"二选一"被重罚,但其类似行为仍屡禁不止,核心就是缺乏明确的合规指引。
现在《指引》明确,平台不能用技术手段限制商家多平台经营,不能把"独家合作"作为流量倾斜的唯一条件。小商家终于能自由选择销售渠道,不用再在巨头的夹缝中求生存——商家有了选择权,竞争才会激烈,商品种类才会更丰富,价格才会更亲民。
消费者的获得感会更直接。以前刷短视频想分享个其他平台的链接,结果被提示"无法分享"?这就是平台搞的封禁屏蔽,本质是为了锁定用户流量,构建"信息茧房"。《指引》将封禁屏蔽列为风险点,今后跨平台分享、跳转可能会更顺畅,用户再也不用为了用不同服务下载一堆APP。
还有"全网最低价"绑架,以前平台强迫商家承诺"全网最低价",看似给消费者让利,实则是通过这种方式挤压商家利润,最后要么商家偷工减料,要么慢慢涨价。《指引》明确这种行为的垄断风险,让价格回归市场竞争本质,而不是平台强制干预的结果 。
更重要的是,《指引》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但它是反垄断执法的"风向标"。平台如果无视这些合规提示,今后一旦被查处,可就没了"不知者不罪"的借口。这相当于给平台立了个"行为指南",让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稳定了市场预期。
很多人觉得"征求意见稿"离自己很远,其实恰恰相反——这份文件的每一个条款,都和我们的日常消费、工作创业息息相关,而你的反馈,可能就是让规则更完善的关键一笔。
如果你是经常被"大数据杀熟"的消费者,不妨详细说说你的经历:什么时候、在哪个平台、遇到了怎样的差别定价,这些具体案例能让执法部门更精准地把握问题核心。
如果你是被"二选一"逼过的商家,或者因为平台规则变更遭受损失的创业者,你的遭遇就是最鲜活的证据,能帮助《指引》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条款,让今后的监管更有针对性。
就算你只是个普通网友,也能提出自己的建议:你觉得哪个垄断行为最该被严惩?平台合规该怎么监督才有效?这些想法都能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邮件等方式反馈,截止日期是11月29日,千万别错过这个"用声音维权"的机会。
可能有人会问:"这只是个指引,真的能管用吗?"其实平台经济的监管,就是这样一步步完善的。从之前对头部平台的反垄断处罚,到现在出台专项合规指引,体现的是"常态化监管"的思路——不是要打压平台经济,而是要让它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
平台经济的初衷是"连接"和"赋能",让消费者买到更便宜的商品,让小商家有更多机会。但这些年,有些平台慢慢忘了初心,把"流量霸权"当成了敛财工具,把消费者和商家当成了收割的"韭菜"。
而这份《指引》的出台,就是要拨乱反正:平台可以做大做强,但不能为所欲为;可以追求利润,但不能践踏公平。这不仅是对平台的约束,更是对整个市场生态的保护——只有竞争公平了,创新才有动力,消费者和商家才能真正受益。
很多人担心,反垄断会抑制平台创新?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靠垄断地位"躺赢",而是靠技术突破、服务升级赢得市场。
当平台不能再靠"二选一"、"大数据杀熟"、"封禁屏蔽"获取不正当利益时,才会把精力放在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商品质量上,这才是平台经济该有的样子。
11月15日到11月29日,14天的意见反馈期,不长不短,却足以让每个人的声音被听见。你的一次反馈,可能就能让规则更完善;你的一个案例,可能就能让今后的监管更精准。
别再让"吐槽"只停留在朋友圈,别再让"不公"悄悄溜走。现在就登录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把你的经历、你的建议说出来——反垄断从来不是监管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共同战役"。
毕竟,我们想要的从来不是"打倒平台",而是想要一个不被"杀熟"、不被限制、公平交易的消费环境;想要一个不用被迫"二选一"、能自由竞争的经营环境;想要平台经济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而不是资本逐利的工具。
这份《指引》,是一个好的开始。而让它变得更好的权力,就握在你的手里。11月29日前,别犹豫,你的声音很重要!
来源:月光悠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