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名纸自古以工艺精湛著称,如澄心堂纸、开化纸等曾价比黄金,1张纸可兑换数百斤大米。
浙江历史上的名纸
浙江名纸自古以工艺精湛著称,如澄心堂纸、开化纸等曾价比黄金,1张纸可兑换数百斤大米。
剡藤纸(晋唐时期)
以剡溪藤皮为原料,唐代列为贡品,质地坚韧光滑,被王羲之、谢安等推崇。但因过度采伐藤条,唐代后期逐渐失传。
澄心堂纸(宋元时期)
原为南唐宫廷用纸,宋代浙江仿制改良,质地“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欧阳修、蔡襄等文人专用。其珍贵程度堪比黄金,苏轼曾以“一纸抵半年收入”形容。
普通竹纸(如竹下纸)每张约5文省(折合3文足),高端纸如“三省纸”每张达20文省(约12文足)。澄心堂纸“一纸抵半年收入”,按明代折色比例推算,1两银可兑换4石米(约480斤),若一张纸价值1两银,则相当于480斤大米。
温州蠲纸(宋元时期)
以桑皮制成,洁白紧滑,宋代与澄心堂纸齐名,苏轼赞其“发越翰墨”。明代后因工艺复杂失传。
富阳竹纸(宋至近代)
宋代“元书纸”为科举专用,米芾称其“金版纸”,清代年销百万两白银。现代富阳仍生产古法竹纸,如“富春雅纸”四尺三开100张售价590元,四尺100张1500元。
开化纸(明清时期)
以桑皮、楮皮混合制成,纸寿千年、细腻如缎,清代《四库全书》专用。2016年复刻成功,年产量2-3万张,被国家图书馆采购用于古籍修复,细分20多个品类。
姚黄竹纸(宋代)
北宋余姚产“姚黄”竹纸,南宋用于印刷《资治通鉴》,名播远近。现代姚纸转型生产玻璃纸、金银卡纸等环保包装材料。转型生产玻璃纸、食品防油纸等环保材料,产品远销海外,年产量达3000吨。
来源: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