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甚至经常看,从行为本身来看,也构不成“变态”或“心理疾病”的标签。
“偶尔看颜色视频,算不算变态?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这是笔者常被问及的问题。
我的答案很明确:不算!
甚至经常看,从行为本身来看,也构不成“变态”或“心理疾病”的标签。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总会觉得看颜色(甚至是擦边)视频的是变态,为什么我们提及颜色视频的时候会有一种“偷感”。
其实这更像是一种被文化规训后的本能反应。
—
01
在我们的主流文化叙事里,“X”常常被牢牢绑定在“爱情”的框框里。一旦它“越界”,就容易被判为“道德问题”。
于是,为了维护“正常人”的社会形象,我们只能把这种欲望压下去,假装它不存在。
这种“偷偷摸摸”,正是羞耻感的来源——我们害怕被那套强大的文化叙事打上“不道德”的标签。
(ps:我很好奇,您会介意伴侣或恋爱对象、亲朋好友偶尔看颜色视频或者擦边内容吗,您对此是什么态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或想法~ 我们一起聊聊,或许能给彼此带来新的启发和温暖。 )
—
02
既然文化如此排斥,我们为什么还是想看,为什么“颜色视频”产业依然庞大,“擦边”内容无处不在?
因为欲望是真实的,但欲望并非凭空而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观察和模仿。
而那些视频,为无数人(尤其是缺乏健康性教育的年轻人)提供了关于“X应该是怎样”的标准化样板。它大规模地生产,更是传播着一种高度模式化、常脱离真实情感的“剧本”,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对“性感”和“正常”的集体理解,构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欲望模式。
因此,我和您的个人“喜好”和欲望,看似私密,实则是浸泡在这些被共同建构的意义之海中。
就好比,我们有对甜的真实欲望,但奶茶、雪糕、巧克力等甜食的欲望是被工业社会塑造出来的。
—
03
看颜色视频,不是变态行为,但也有不好的影响。
当那些表演化的、标准化的“剧本”看多了,它可能会悄悄“殖民”您对真实亲密关系的期待和能力。
· 制造不切实际的幻想:您可能开始不自觉地用屏幕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伴侣,导致现实中的挫败和关系紧张。
· 提供“伪亲密”的捷径:真实的亲密需要复杂的沟通、情感的袒露和全然的接纳,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共同创造过程。而颜色视频提供了一种无需承担人际风险的、标准化的“伪亲密”捷径。长期依赖这条捷径,可能会让您失去经营真实关系中那份复杂但珍贵的“共同创造”的意愿和能力
—
04
所以,关键从来不是“看或不看”的道德审判。
而是要保持一份觉察:
· 看清羞耻感的来源,那不是您的错。
· 认清欲望被塑造的本质,不必过度自责。
· 警惕虚拟剧本对真实关系的“殖民”,最珍贵的亲密,永远存在于真实个体间需要耐心和勇气经营的“共同创造”里。
放下焦虑,不必纠结于行为的对错。
真正的课题是:我们如何在充斥着各种脚本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勇敢地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真实的亲密故事?
来源:习安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