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的乌裕尔河下游,一片21万公顷的湿地如翡翠般镶嵌在天地之间,这便是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从1979年建立至今,扎龙以其原始
——论湿地保护、鹤魂精神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引言:从“北大荒”到“生态明珠”的文明跃迁
在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的乌裕尔河下游,一片21万公顷的湿地如翡翠般镶嵌在天地之间,这便是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从1979年建立至今,扎龙以其原始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水禽资源和贯穿始终的环境教育,成为全球16个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成功典范之一。这里不仅是“鸟的天堂、鹤的家乡”,更是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当游人在芦苇迷宫中漫步,目睹丹顶鹤展翅高飞,聆听《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悠扬旋律时,扎龙已超越地理概念,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它诠释着生命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彰显着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
一、生态奇迹:湿地保护的中国方案
1. 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扎龙保护区的形成源于乌裕尔河这条“无尾河”的自然造化。河水至此漫溢散开,形成一望无际的芦苇沼泽地,大小泡沼星罗棋布,河道纵横。这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68种,鸟类26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1种。尤为珍贵的是,全世界现存15种鹤类中,扎龙就有6种,包括丹顶鹤、白枕鹤等,成为驰名中外的“鹤的故乡”。保护区内沼泽分为芦苇沼泽、苔草沼泽和漂伐苔草沼泽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为不同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这种完整的生态链条,使扎龙成为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天然实验室,也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2. 科学保护与生态平衡的智慧
扎龙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旅游区,实行分区管理,既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为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提供了空间。通过资源调查、管护措施和社区共建,扎龙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例如,保护区牵头成立水禽联合保护委员会,联合当地社区共同参与保护工作;同时,开展鹤类人工繁育和散放驯养,使丹顶鹤从迁徙鸟变为留鸟,并成功实施野化训练。这些措施不仅扩大了鹤类种群,也为世界鹤类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扎龙的经验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封闭式的绝对保护,而是基于科学认知的积极管理,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智慧之举。
3. 国际合作的生态典范
扎龙保护区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992年,扎龙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全球湿地保护的重要基地。保护区与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等机构密切合作,不仅引进了多种鹤类,还派出技术人员到美国、日本学习鹤类饲养技术和管理办法。此外,通过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证实了白枕鹤在中国扎龙地区繁殖、在日本越冬的迁徙路线,展现了跨国生态合作的成果。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扎龙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
二、鹤魂精神:生命守护的人文赞歌
1. 徐秀娟烈士的奉献精神
在扎龙保护区,一座雕像默默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一位环保烈士徐秀娟的纪念像。1987年,为寻找飞失的丹顶鹤,徐秀娟不幸溺水牺牲,年仅23岁。她和她家人的故事,正是扎龙“鹤魂精神”的生动体现。徐秀娟的父亲徐铁林是扎龙第一代养鹤人,弟弟徐建峰继承父姐事业,也献身于鹤类保护工作。这种代代相传的守护精神,超越了个人利益,展现了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和无私奉献。如今,《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旋律仍在扎龙上空回荡,徐秀娟的精神已成为激励无数环保工作者前行的力量,也成为扎龙人文精神的核心象征。
2. 人与鹤的情感纽带
在扎龙,人与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长期的驯养和研究,不仅掌握了丹顶鹤的生活习性,还与这些“湿地精灵”形成了独特的默契。每天定时的丹顶鹤野化训飞活动,成为展示这种情感纽带的最佳窗口。当饲养员的哨声响起,丹顶鹤展翅高飞,在天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游客们的惊叹和喜悦溢于言表。这种互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难忘的体验,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公众的生态意识。扎龙的经验表明,情感连接是生态保护最有效的纽带,只有当人们真正热爱自然、理解自然,才会主动保护自然。
3. 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扎龙不仅是自然遗产的保护地,也是生态文化的创新区。保护区内打造的扎龙十三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每年举办的“圣水节”、“鹤中秋国庆”等活动,将传统民俗与生态保护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体验。此外,扎龙还通过湿地博物馆、爱鸟厅等设施,向公众传播鹤文化和生态知识。这种文化创新,不仅丰富了旅游内涵,更使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扎龙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融合,能够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新文化形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
三、绿色发展:生态旅游的创新路径
1. 生态旅游的扎龙模式
扎龙生态旅游区始建于1981年,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观鸟旅游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扎龙探索出了“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生态旅游模式。2024年,扎龙生态旅游区荣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标志着其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扎龙模式的核心是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以生态旅游反哺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景区通过控制游客数量、规划游览路线、设置观鸟平台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同时让游客获得丰富的生态体验。这种模式为全球生态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2. 特色旅游体验的设计
扎龙生态旅游区精心设计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日四场的丹顶鹤野化训飞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丹顶鹤的优美姿态,也让游客直观了解保护区的工作内容。此外,景区还开发了芦苇迷宫探险、湿地栈道漫步、天空之境拍照等特色项目,让游客从不同角度感受湿地之美。近年来,扎龙还增设了鹤仙子游船演绎、雾森系统等新体验,为游客创造“仙境、仙子、仙鹤三位一体”的视觉盛宴。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既满足了游客的审美需求,又传递了生态保护理念,实现了教育于游、寓教于乐。
3. 社区参与的共赢机制
扎龙保护区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保护区通过吸纳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发展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式,让社区居民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例如,扎龙村的农家菜馆提供现捞现做的扎龙鲤鱼,飞鹤观光牧场让游客体验牧场生活,这些项目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增加了居民收入。同时,保护区通过宣传教育,让居民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长远价值,从而自觉参与保护工作。这种社区共建机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
四、时代价值:扎龙精神的当代启示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扎龙保护区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从1979年建区,到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再到2024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扎龙的每一步都与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扎龙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对发展的限制,而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生态保护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发展资源。扎龙的经验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决心和智慧。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扎龙最动人的景象,是丹顶鹤在湿地中自由漫步、在天空自在翱翔的画面,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写照。这种和谐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基于科学认知、有效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成果。扎龙的成功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生关系;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守护者。在生态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扎龙的经验尤为珍贵,它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实践路径。
3. 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
扎龙的故事是一条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它向我们证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可以并行不悖,甚至相得益彰。通过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等方式,扎龙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4年,扎龙生态旅游区以其“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齐齐哈尔市的亮丽名片。这种绿色发展模式,为资源型地区转型、乡村振庂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鹤舞扎龙,绿动未来
当晨曦洒向无垠的芦苇荡,丹顶鹤的鸣叫声划破长空,扎龙新的一天开始了。这片湿地见证了从荒原到乐园的蜕变,见证了无数守护者的奉献,也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扎龙的意义,远不止一个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它是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是人类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扎龙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是与自然的疏离,而是与自然的深度融合;真正的繁荣不是物质财富的单一增长,而是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扎龙的精神启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湿地明珠,鹤舞千秋;绿色发展,永续传承!
来源:细雨中绽放的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