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伟达禁售芯片、阿斯麦禁技术出口、安世半导体中方CEO被罢免,各大龙头企业分别面临着市场、技术和产权的不同挑战。
最近,三家芯片巨头的处境,反映出当前的行业现实。
英伟达禁售芯片、阿斯麦禁技术出口、安世半导体中方CEO被罢免,各大龙头企业分别面临着市场、技术和产权的不同挑战。
而这三家企业的处境各不相同,但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全球化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
英伟达的无奈很直白。
美国的出口管制一波接一波,2022年禁了A100/H100,2023年特供版A800/H800也受限。
为了保住中国市场,英伟达专门做了H20芯片,结果今年4月还是被禁售,后来又曝安全漏洞遭抛弃。
曾经95%的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直接跌至冰点,黄仁勋只能叹“失去了最大市场之一”。
再看阿斯麦,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占了它42%的销售额,创了纪录。
但它心里不安——70%的中国收入靠DUV光刻机,更先进的EUV却因政策进不来。
10月31日,路透社报道指出,荷兰针对光刻机的技术封锁再度收紧,ASML向中国出口关键DUV设备已被明确禁止。
CEO都预测,2026年中国市场占比会明显回落,它正在走英伟达的老路。
安世中国的遭遇更离谱。
作为闻泰科技100%控股的荷兰企业,它被美国“穿透性规则”盯上。
荷兰政府直接冻结它30个主体的资产,涉及资产规模约147亿元人民币,还免了中国创始人的CEO职务,强制托管股权。
理由?就因为母公司是中国企业。
不过,谁也没想到,外部打压反而成了中国产业的催化剂。
随着英伟达调整在华业务,国产AI芯片加速发展。
寒武纪思元590在推理性能方面已可比肩国际产品,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超13倍,净利润达5.67亿元。公司股价曾一度超越茅台。
对此黄仁勋表示,中国在AI芯片领域与美国的差距其实非常有限。
过去,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不止一例,但在各种领域的压力下,也挡不住中国设备的突围。
以长期被进口“褪黑素”垄断的睡眠健康市场为例,随着国产科技的创新研发,这一格局正被打破。具备本土研发能力的“宁心”等睡眠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服务超五十万用户。
数据显示,全国约三成成年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睡眠不佳比例接近35%,且呈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国产睡眠产品表现出较强吸引力。
进博会上,VitaGreen展出的助眠产品由博士团队研发,草本成分与现代助眠物质。香港一所大学研究显示,干预14天后受试者深睡时间提升30%。
在此背景下,“宁心”的高复购表现,如在京东等平台达到八成,印证了其市场认可度与技术价值。
同样,在半导体领域也呈现类似趋势。中芯国际14nm良率超过90%,长江存储实现232层3D NAND量产。2025年上半年,国产半导体设备份额突破40%,进口额下降近三成。
这些进展表明,中国制造的提升并非依赖外部技术,而是依托自身产业链与持续创新,逐步赢得市场主动权。
不仅如此,安世中国的反击,更有底气。
它的产能占集团70%,技术、供应链全实现本土化。
面对荷兰总部的夺权,安世中国直接声明“境内不具法律效力”,还发起行政复议、国际仲裁。
欧洲车企都慌了,联合发声说“安世事件是供应链重大风险”——中国市场和产能,没人敢忽视。
那些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企业打压,其实违背了经济规律。
全球化的核心是分工合作,硬要切断供应链,只会让成本上升、效率下降,最后没人是赢家。
英伟达丢了500亿美元商机,阿斯麦面临市场缩水,荷兰政府惹得车企抗议,这就是现实。
而中国的应对,已经给出答案:你禁我的芯片,我就自己造;你卡我的设备,我就自主研发;你夺我的企业,我就依法反击。
历史的大逻辑里,“小院高墙”迟早会塌。
毕竟,反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不了半导体行业高度全球化的事实。
来源:五常融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