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古猗园简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4:14 1

摘要:不经意中,我保留着60年前的一份《古猗园简介》,32开,粗糙的纸张,黑白印刷,很小的楷体字,正反两面配了3张很模糊的照片:不系舟、九曲桥和戏鹅池上白鹤亭。正面文字介绍:“古猗园在上海市嘉定县南翔镇,是一座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设计布局的名园。几百年来,屡遭战火

不经意中,我保留着60年前的一份《古猗园简介》,32开,粗糙的纸张,黑白印刷,很小的楷体字,正反两面配了3张很模糊的照片:不系舟、九曲桥和戏鹅池上白鹤亭。正面文字介绍:“古猗园在上海市嘉定县南翔镇,是一座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设计布局的名园。几百年来,屡遭战火。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名胜古迹,经过大力修葺和扩建,不但全园焕然一新,且比过去更加精雅了……”反面的文字有“游园守则”等。最下面一行小字标明“简介”印制于1963年8月,印了2万份,定价0.02元。这份已泛黄的纸页,我夹在一本旧时日记中。

日记本的这一页显示是1965年11月21日。那是个星期天,我本想回浦东老家看望父母,并与几个高中同学相约见面,却因当时驻厂“四清”工作队的临时安排,“加班”去黄渡镇查核某笔经济账目。一起去的是同时进厂的小韩,半个月的学徒培训学习结束后,我和小韩没有直接下车间,被“四清”工作队抽调去材料组,帮着做一些具体又很烦琐的经济账目核对工作。那天大雾,早上我们骑自行车出发,眼前白茫茫一片。完成任务后,下午返回嘉定时,经过南翔古猗园,想起那是个古典名园,便入内游览。

我对古猗园心仪很久。1965年7月,高中毕业升学考试刚结束的时候,班里同学分别在即,大家感情上有点不舍。班长王锁萍提议一起聚会,去南翔古猗园是他的首选。征求我意见时,我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嫌路远来回交通费贵,建议选一个近些的景点。王锁萍懂我,决定改去南市的豫园。人生中,有些风景你错过了也许很难再见,有些风景虽然错过一次,却在以后的日子里仍会一次次地不期而遇。古猗园于我,显然属于后一种。两个月后我被分配在嘉定,古猗园就在嘉定地盘上,是我每次乘坐“北嘉线”来回市区与嘉定之间的必经之地。11月21日那天,我第一次游古猗园,行走其间,不由想若能与昔日同窗好友在此共赏佳景,该是件多么惬意的事!

古猗园,原名猗园,取《诗经》中“绿竹猗猗”之意。竹影轻曳,竹径通幽,绿竹给予园林的那一片景色永远看不够。而“逸野堂”等建筑也让我流连。明代董其昌曾和李流芳、程嘉燧等嘉定文人在此雅聚,堂前北侧的龙爪古盘槐,历经四百多年的岁月,依然苍郁。出逸野堂见戏鹅池,戏鹅池的形状如一只悠然自得的大白鹅,静卧在园林之中,如一幅美丽的水景画卷。池中,一群白鹅欢快地游弋,时而引颈高歌,时而低头觅食,红色的脚掌在水中轻快划动,泛起层层涟漪。

浮筠阁静静地伫立在戏鹅池水中央,歇山式的屋顶,临水面开敞设吴王靠,外侧建有石砌围栏。“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阁内一对竹制楹联字体飘逸洒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坐在阁内,凭栏而望,戏鹅池的美景尽收眼底,微风拂面,无比惬意。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我沿山径攀缘上竹枝山,见补阙亭。补阙亭又称“缺角亭”,方亭的三角呈握拳状,却独缺东北一角。1932年日军入侵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古猗园一度被日军强占,遭到严重破坏。次年大修,南翔民众在竹枝山上建此亭,以铭记东北沦陷之耻,激励抗日志气。我于亭中抚栏俯瞰古猗园全貌,不禁心生感慨。

不系舟、微音阁、小云兜、五老峰、鸢飞鱼跃轩等景致,花木丛中的奇峰异石、名木古树、明清古建筑,都让我啧啧称赞。普同塔、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很少有这样一座园林,立着如此珍贵古雅的石塔、石经幢。

在古猗园,面对美景,我很想向王锁萍等同学一一介绍,遗憾那时我没有照相机,没拍什么照片。我花2分钱购买的这份“简介”,是我那天游园留下的唯一纪念。

以后的几年里,有同学和朋友来嘉定,相陪去古猗园是我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些年,秋霞圃荒芜,汇龙潭尚未成园,嘉定可供游览的园林似乎仅有古猗园。况且,南翔还有小笼馒头吃,还有年代久远的五代砖塔可看。出发之前,先看这份《古猗园简介》。

撰稿 : 楼耀福

编辑: 刘静娴、袁悦

来源:上海嘉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