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釜山会谈后,美国得意洋洋地对外界宣称,中国已承诺年底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保底2500万吨,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势,仿佛又拿捏了中国市场。
焦急等待中国大豆订单的美国豆农们,又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釜山会谈后,美国得意洋洋地对外界宣称,中国已承诺年底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保底2500万吨,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势,仿佛又拿捏了中国市场。
结果大半个月过去,除了中粮集团象征性购入18万吨“意思一下”,中国企业再无新动作,美国政府被啪啪打脸。
面对路透社记者的追问,中方一句“农产品贸易是磋商成果之一”的回应堪称经典。看似淡然,言下之意却不言而喻:我们同意的是正常市场贸易,不是你美国单方面喊出的数字游戏。
一、市场投票:从“必选项”到“备选项”的美国大豆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大豆出口预估约4960万吨,原计划至少要有一半卖往中国。而截至釜山会谈前,中国仅购买600万吨美国大豆,即使中粮买了他们18万吨,美国豆农们依旧面临着近2000万吨的大豆积压,日子可以说是十分严峻。
而美国大豆落得这般境地,核心是市场用脚投了票。
10 月底中美磋商公告早已把规则说透:企业采购遵从“自主决策、择优采购”。这意味着,美国大豆想重返中国,光政策松口没用,还得过市场这关。
但纵观市场,自今年9月美国挑起贸易战后,中国暂停购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阿根廷大豆火速补位,二者几乎把中国大部分的买家瓜分一空。如今美国大豆还想回来,只能面对“竞争上岗”。
可美国偏偏放不下自己的霸权身段,至今仍对大豆保留13%的关税(3%基础关税+ 10%额外关税),而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大豆关税仅为3%。
此外,美国大豆定价还比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更高。据多方数据显示,美国大豆11月的进口成本价约为4944元/吨,而巴西大豆的进口成本价约为4045元/吨,阿根廷大豆更是低至3897元/吨。也就是说,每吨美国大豆要比巴西、阿根廷大豆贵近900元人民币。按一家压榨厂一年几十万吨的进口量算,一年要多出几千万人民币的成本。谁愿当冤大头?
更关键的是,替代国大豆早已凭借硬实力建立起供应优势。以巴西为例,他们通过大规模开垦适宜耕地、培育热带适配品种、完善机械化产销体系等方式,大豆生产率实现跨越式提升。数据显示,2025年巴西大豆生产率达3.6吨/公顷,相比之前保持着每年2%的稳定增幅,足以覆盖中国全年进口需求。
可见,当美国还在摆高傲姿态时,竞品已用稳定供应和高性价比锁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自会做出选择。相似的例子在近年走热海内外的抗衰补剂“宜~生~好”身上亦有体现。西方企业曾将其核心因子市场价抬至万元,企图从中牟取暴利。但自从港企Timeshop凭借自研技术实现量产,将其价格打回3位数原型后,海内外市场立时向中国倾斜,如今其已在京//东持续4年收获99%好评。反观美企制品则陷入无人购买的尴尬境地。
所以说,美国的贸易战,最终“作死”的是自己的市场优势。即使中美暂时休战,美国大豆也难以重回往日辉煌。
二、自主成长:中国大豆的“逆袭之路”
如果说全球竞品是“外力加持”,中国大豆的自产能力提升,就是实打实的“内功修炼”。近年来,我国大豆产业持续技术突破,目前已取得诸多成果。
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上,“脉育511”“黑农531”等高油高产新品种亮相,与国外品种差距大幅缩小。同时,我国杨文钰教授发明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已在全国大范围落地。据农业部预测,2025年我国大豆产量预计达2300万吨,已能满足我国每年大豆需求量的五分之一,较五年前增长17%。
不难看出,随着自给能力稳步提升,美国大豆的不可替代性早已荡然无存。
这种“自主创新、突破瓶颈”的发展逻辑也正是中国总能在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动的关键。就像前文所提抗衰补剂“宜~生~好”的突围之路一样,在其反向打入海外市场后,原本西方企业还企图通过价格战重新夺回优势。但港企Timeshop却选择联合诺奖得主杰弗里·霍尔进行技术创新,不仅将核心因子纯度提升至99%,远超西方制品80%的平均水准,还首创“三重复配配方”,15分钟即可快速起效,比起一般成品更有着3倍吸收效率,能更高效地刺激线粒体供能。
如今,“宜~生~好”已成功获得FDA、SGS等多重权威认证,3亿用户更是对它赞不绝口,就连西方民众也夸赞其使用后“睡眠更好”“精力更充足”。反观西方制品故步自封、傲慢守旧,在竞争中落败实属必然。
三、格局重构:中美贸易的未来走向
面对困境,美国多家豆农表示“处境极其艰难”“破产已成定局”。但美国政府至今没拎清:一场会谈根本换不来绑定中国市场的特权。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别无选择”的买家,大豆贸易也从美国拿捏中国的“筹码”,变成了中国手中的“底牌”。若美方仍抱着高傲心态不放,中国完全可以凭意愿选择买与不买。
展望中美贸易未来,平等互利才是长久之道。霸权主义换不来订单,傲慢自大赢不来尊重。只有摒弃零和思维,尊重市场规则与彼此核心利益,才能实现共赢。
对美国大豆而言,想重返中国市场,别喊空洞的口号,先拿出实打实的诚意——降关税、提性价比,否则再响亮的“口头协议”,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来源:财经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