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变革如潮的时代,教育的天空飘荡着无数理念的云彩,有的绚烂夺目却转瞬即逝,有的厚重深沉却难接地气。德育,这片教育星空中最应闪耀人性光辉的领域,如何在变革的激流中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固步自封?我们需要一枚坚实的“理念之锚”,既能够深扎于人类精神的哲学海底,又能
作者:曾军良
在这个变革如潮的时代,教育的天空飘荡着无数理念的云彩,有的绚烂夺目却转瞬即逝,有的厚重深沉却难接地气。德育,这片教育星空中最应闪耀人性光辉的领域,如何在变革的激流中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固步自封?我们需要一枚坚实的“理念之锚”,既能够深扎于人类精神的哲学海底,又能够系住时代风浪中的德育之舟,这便是“魅力德育”的深刻意蕴——它不是外在于教育过程的装饰品,而是从教育本真中绽放的光芒;不是道德规范的简单传递,而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照亮。
深植传统:魅力德育的哲学源流
当我们追溯德育的哲学根基,便是在探寻一条贯通古今的思想河流。这条河流的源头,流淌着人类对善的生活、对理想人格、对美好共同体不懈求索的智慧活水。
东方智慧为魅力德育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土壤。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将道德的核心指向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联结,而非冷峻的规则遵守。在《论语》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道德律令的刻板宣示,而是夫子与弟子们在生活情境中的灵动对答,是“吾与点也”的审美共鸣,是“各言其志”的个性尊重。这种德育方式,本质上是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性善论,更为德育提供了深刻的人性乐观主义基础——德育不是对残缺人性的修补,而是对内在善端的扩充与滋养,如同“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教育的魅力恰恰在于发现并点燃这内在的火焰。道家的“无为而治”与“道法自然”,则启示我们尊重德育过程中个体的自然节律,摒弃过度干预的强制,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这种对自然的顺应本身即是一种深邃的魅力。
西方哲学同样为魅力德育构筑了坚实的理性支柱。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与“精神助产术”的对话方法,我们看到的是通过理性辩驳引导灵魂自我觉醒的魅力。苏格拉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层层追问,激发对方内心的困惑与思考,在这种思想的砥砺中,真理如新生儿般被自我“接生”出来——这种催生式的教育,其魅力远胜于灌输。康德“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绝对命令,为德育确立了根本性的价值基点:真正的德育必须将每一个学生视为具有尊严和自主理性的存在,教育的魅力正蕴含于对这种人格完整性的敬畏之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强调“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指出德性不是知识的拥有,而是在实践中养成的习惯品格。这提示我们,魅力德育必须超越认知层面,深入实践领域,在行动中塑造美好品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则为魅力德育注入了更为宏阔的视野。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又寄望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一辩证思想揭示:德育的魅力,既在于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解放与成全,又在于对共同体伦理的建构与担当,个体与共同体在相互成就中共同迈向更高的自由境界——这种对人性光辉的坚定信念与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撼人心魄的精神魅力。
东方的情感共鸣、西方的理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关怀,共同编织了魅力德育深厚的哲学根基。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站在人类思想的巨人肩上,对德育本质的当代诠释。
时代呼唤:魅力德育的现实必然
当我们从哲学的高原步入时代的平原,魅力德育的必然性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解构与重建并存、挑战与机遇共生的复杂时代,德育唯有焕发其内在魅力,才能完成其时代使命。
现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开放性与多元性。全球化浪潮裹挟着不同文化价值观激烈碰撞,数字技术重构了人际交往与知识传播的方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重塑人类的认知模式与生存境遇。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权威式、灌输式、单一答案式的德育模式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当学生能够通过指尖触碰整个世界的信息时,单纯的道德说教必然苍白无力;当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成为生活常态时,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必然失去其现实基础。德育若想不沦为时代变革的牺牲品,就必须回归其最本真的魅力——它不是通过权威树立威信,而是通过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赢得认同;它不是提供现成的道德答案,而是培养在复杂情境中作出明智判断的道德能力;它不是封闭心灵的堡垒,而是与广阔世界对话的窗口。
当代青少年生存于一个物质日益丰富但精神挑战空前的环境中。他们比任何一代都更早地接触成人世界的复杂信息,更敏感地感知社会变迁的脉动,也更强烈地渴望个性的表达与生命的意义。他们厌倦虚伪的道德表演,抗拒机械的行为规训,但却真诚地向往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生命故事,敬佩那些知行合一的榜样人物,热衷参与那些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实践活动。他们对德育有着天然的“魅力期待”——他们能够敏锐地分辨出,何种教育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何种教育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唯有那种能够照亮他们心灵、回应他们困惑、激发他们潜能、尊重他们主体的德育,才能穿越喧嚣的干扰,抵达他们精神的深处。
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内在地要求德育必须是一场充满魅力的旅程。“立德”之“立”,不是外在的强制树立,而是内在的自觉生成;“树人”之“树”,不是工业化的标准生产,而是农业式的个性化培育。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以全副的生命热情投入,以智慧、仁爱、勇气和创意,将道德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独特的心田,并等待其在适当的时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缺乏魅力的德育,无法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使命的重担。
内涵重构:魅力德育的当代意蕴
在厘清了哲学根基与时代必然之后,我们有必要对魅力德育的当代内涵进行系统性的重构。它不是一个模糊的审美概念,而是有着清晰理论结构与丰富实践指向的教育理念。
魅力德育的核心特质首先体现在其生命性。它视每一个学生为鲜活、完整、发展的生命个体,而非接受道德知识的容器。它关注生命的整体性——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节奏、色彩与潜能;相信生命的可能性——教育是对可能性的开启,而非对确定性的规定。在这种视野下,德育不再是外在的规训,而是生命内在的唤醒与引导,其魅力正源于对这种生命奥秘的敬畏与探寻。
魅力德育具有鲜明的审美性。它不仅仅诉诸理性,更注重以美启善、以美储善。道德教育的过程本身应当是一场审美体验:教育者的人格成为学生欣赏的道德风景——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儒者风范,本身就是一种不言之教;德育内容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使道理在情感共鸣中被欣然接受;教育环境的设计充满人文关怀与审美意趣,让一草一木都参与无声的育人。当德育成为一场美的历程,道德的种子便能更自然地融入心灵土壤。
魅力德育强调深刻的互动性。它打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单向传输模式,构建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者不是真理的垄断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共同建构者。德育的魅力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共享中迸发。它相信,道德真理只有在真诚的对话与批判性思考中,才能转化为个体坚定的信念。
魅力德育追求真实的实践性。它深知“德性不能像知识一样被直接教导,而只能在实践中养成”。因此,它极力推动德育从知性模式向实践模式转变,创造丰富的道德情境与挑战性任务,让学生在承担责任、解决冲突、服务社会的真实行动中,体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行动中的领悟、实践中的成长,往往比任何课堂讲授都更具冲击力与持久性,这正是实践赋予德育的独特魅力。
实践路径:魅力德育的落地生根
理念的价值在于指引实践。魅力德育若想从理论构想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现实,需要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重塑。
重塑师生关系是起点。 魅力德育要求教育者完成从“道德权威”到“成长伙伴”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法官,而是与学生一同探索善、践行美的同行者。这种关系的核心是真诚、尊重、信任与爱。教师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温暖的情怀,自然成为学生敬仰与追随的榜样。这种基于人格魅力的影响,远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为深刻持久。同时,教师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向学生学习,在双向滋养中实现教学相长。
创新德育内容是关键。 魅力德育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紧密相连。它应当大胆直面时代的道德困境与学生的真实困惑,如网络伦理、生命意义、人工智能的挑战等,让德育对话具有现实的锐度与温度。它应善于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元素,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它更应引入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文学、电影、音乐、戏剧等审美载体,使道德教育在情感共鸣中悄然完成。
拓展德育场域是保障。 魅力德育必然要打破学校的围墙,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立体网络。它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在服务中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它倡导在真实的集体生活中学习民主协商、公平正义,如班级事务的自主管理;它善于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等社会资源,使万物成为德育的生动教材。当德育的场域从封闭走向开放,其魅力也将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绽放。
改革评价机制是导向。 魅力德育呼唤与之匹配的发展性评价。它必须摒弃简单量化的道德打分,转而关注学生道德成长的历程与品质的实质性提升。它注重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它丰富评价方式,通过道德叙事、成长档案、行为观察、项目评估等,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德性发展。这种评价本身即应成为一次有魅力的教育过程,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持续迈进。
理念之锚,沉入人类精神的深蓝,系住的是教育不变的初心——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对生命尊严的守护。魅力德育,扬帆于时代的广阔海面,凭借的是与历史对话的智慧、与未来共振的勇气。它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创新;它不是对挑战的消极应对,而是对机遇的积极创造。
当德育真正焕发出其本应有的魅力时,教育将成为一场震撼心灵的旅程。在这旅程中,教师不再是疲惫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充满创造热情的灵魂引路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受教育者,而是怀着惊奇探索世界的自由思想者;道德不再是外在于生命的规范枷锁,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命自觉。我们期待,随着魅力德育理念的深入与实践的拓展,教育将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光辉事业,引领着每一个奔涌的生命浪花,汇入人类文明进步的浩荡江河,共同驶向那更为辽阔、更加明亮的精神家园。
来源:魅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