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英年早逝的20位名人:1霍去病,2孙策,3岳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2:06 1

摘要:作为卫青外甥,霍去病 17 岁便率八百骑兵奔袭匈奴,斩获敌首两千余级,封 “冠军侯”,成西汉最年轻列侯。19 岁任骠骑将军,两度出击河西走廊,拿下祁连山,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通道;21 岁随卫青参加漠北之战,率军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封狼居胥”,将匈奴赶到贝加尔湖,

作为卫青外甥,霍去病 17 岁便率八百骑兵奔袭匈奴,斩获敌首两千余级,封 “冠军侯”,成西汉最年轻列侯。19 岁任骠骑将军,两度出击河西走廊,拿下祁连山,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通道;21 岁随卫青参加漠北之战,率军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封狼居胥”,将匈奴赶到贝加尔湖,彻底扭转汉匈战局。他一生征战从无败绩,却在 23 岁时突然病逝,相传与长期征战劳累、感染匈奴投放的瘟疫有关。汉武帝为他修建形似祁连山的陵墓,以彰显其功绩 —— 这位少年将军用短暂一生,奠定了汉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底气,堪称冷兵器时代的 “闪电战鼻祖”。

孙坚长子孙策,19 岁时父亲战死,他以数千兵马为基础,仅用 6 年就平定江东六郡。他作战勇猛,常单骑冲阵,人送 “小霸王”,连曹操都感叹 “狮儿难与争锋”。除了军事才能,他还善用人才,周瑜、张昭等东吴核心大臣均是他一手招揽。26 岁时,他轻装出行打猎,遭被他诛杀的许贡门客伏击,面部中箭,临终前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弟弟孙权,并留下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的嘱托。若他未早逝,以其进取之心,或许会提前与曹操、刘备逐鹿中原,三国格局可能彻底改写 —— 他是东吴真正的奠基者,孙权后来能称帝,全靠兄长留下的家底。

岳飞长子岳云,12 岁就随父从军,因作战勇猛被编入精锐 “背嵬军”。他手持两柄八十斤重的铁锥枪,每战必冲锋在前,郾城之战中,他率背嵬军击溃金兀术的 “铁浮图”“拐子马”,让金军感叹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颍昌之战更是斩杀金军大将夏金吾,创下以少胜多的战绩。23 岁时,他随岳飞被秦桧以 “莫须有” 罪名逮捕,与父亲一同被赐死在风波亭。宋孝宗即位后为岳家平反,追赠他为安远军承宣使。这位少年将军从未因 “岳飞之子” 的身份懈怠,而是用实打实的战功证明自己,他的死不仅是岳家军的损失,更是南宋抗金力量的重创 —— 若他存活,或许能延续岳家军的战力,改变南宋偏安的命运。

作为 “初唐四杰” 之首,王勃 6 岁能写文章,9 岁就指出《汉书注》的错误,16 岁通过科举入仕,是唐朝最年轻的官员之一。他的《滕王阁序》堪称千古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句,至今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可他仕途坎坷,因写《檄英王鸡》劝谏皇子斗鸡,被唐高宗贬斥;后又因私藏官奴并将其杀死,差点被判死刑,虽遇大赦免罪,却连累父亲被贬到交趾(今越南)。26 岁时,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海时不慎落水,虽被救起,却因惊吓和体弱病逝。他的一生虽短,却用《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作品,打破了南北朝以来绮靡的文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基础 —— 若天假之年,他或许能成为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诗坛巨匠。

李贺出身唐朝宗室旁支,却因父亲名 “晋肃”(与 “进士” 谐音),按当时避讳制度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只能做个从九品的小官,一生困顿潦倒。可他在诗歌上的天赋堪称逆天,擅长用奇诡的意象、浓艳的色彩创作,写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等名句,被后人称为 “诗鬼”。为了写诗,他常骑驴出游,随身携带纸笔,想到好句子就记下,回家后整理成篇,长期过度劳累加上心情抑郁,让他 27 岁就因肺病去世。他的诗作现存 200 余首,虽数量不多,却风格独特,对后世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影响深远 —— 他就像一颗短暂却耀眼的流星,用极致的才华在诗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国时期曹魏的王弼,是中国哲学史上的 “天纵奇才”。他 10 岁通读《老子》,18 岁就与当时的玄学大师何晏辩论,让何晏自叹不如。他以 “贵无论” 为核心,注解《老子》和《周易》,将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合,提出 “得意忘言” 的理论,彻底改变了当时对经典的解读方式,奠定了魏晋玄学的理论基础。可这位哲学天才却在 24 岁时,因感染瘟疫病逝。他的《老子注》《周易注》流传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必读典籍 —— 若他能多活几年,或许能进一步完善玄学体系,甚至影响中国哲学的整体走向,要知道,很多哲学家到他这个年龄,还没摸到哲学的门。

西晋的卫玠是古代 “四大美男” 之一,更是当时的玄学名家。他出身名门,自幼体弱多病,却擅长清谈(魏晋时期的哲学辩论),每次与人谈论玄学,都能让听众折服。由于长得太帅,他每次出门都被路人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争相一睹他的风采。27 岁时,他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前往建邺(今江苏南京),当地百姓听说 “卫玠来了”,纷纷涌上街头围观,把他围得寸步难行。卫玠本就体弱,加上一路奔波和长时间被围观,到建邺后不久就病逝了,这才有了 “看杀卫玠” 的典故。他不仅是颜值代表,更是西晋玄学的重要人物,与王弼、何晏等人齐名 —— 他的死,不仅是一段美男传说的终结,更是西晋玄学清谈文化的小小遗憾。

南朝齐的苏小小,是钱塘(今浙江杭州)的名妓,却并非普通风尘女子。她出身官宦世家,家道中落后被迫沦落风尘,却始终保持着清高的气节,擅长写诗,留下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的名句。她曾资助过穷书生鲍仁,帮他完成学业;面对权贵的逼迫,她宁死不从,坚守自己的尊严。22 岁时,苏小小因肺病去世,被葬在西泠桥畔,后人在她墓前修建 “慕才亭”,以纪念她的才情与风骨。历代文人如白居易、李贺、徐渭等,都曾为她写诗作文,她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 “才情妓女” 的象征 —— 她的生命虽短,却用才情和骨气,打破了人们对 “妓女” 的刻板印象,成为钱塘江边一道永恒的文化风景。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孙子,因长得太俊美,担心战场上无法威慑敌人,每次出征都戴一副狰狞的面具。邙山之战中,他率五百骑兵冲破北周军队的包围,直抵金墉城下,摘下面具后,城中士兵认出他,士气大振,最终击退北周军,这就是著名的 “兰陵王入阵曲” 的由来。他不仅能打仗,还体恤士兵,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深得军心。可正因功高震主,加上他是皇室宗亲,北齐后主高纬对他猜忌不已。33 岁时,高纬赐给他一杯毒酒,高长恭无奈自杀。他的死,让北齐失去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加速了北齐的灭亡 —— 这位戴面具的美将军,用一生诠释了 “功高盖主” 的悲剧,也留下了一段悲壮的传奇。

南朝宋的谢惠连,是 “山水诗鼻祖” 谢灵运的族弟,两人并称 “大小谢”。他 10 岁能写文章,16 岁时写出《雪赋》,以优美的文笔描绘雪景,成为千古名篇;他的山水诗清新自然,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节,对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也有影响。可谢惠连一生仕途不顺,只做过一些小官,加上体弱多病,27 岁就病逝了。他的诗作现存 30 余首,虽数量不多,却在山水诗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来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若他能长寿,或许能与谢灵运一起,把山水诗推向更高的境界,让南朝文学绽放更多光彩。

曹操幼子曹冲,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童之一。“曹冲称象” 的故事家喻户晓: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束手无策,7 岁的曹冲却提出 “把大象赶到船上,刻下船吃水的痕迹,再用石头装满船,称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轻松解决难题。他不仅聪明,还心地善良,曾多次劝说曹操赦免犯错的下属,救下不少人的性命,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操甚至曾想把王位传给她。13 岁时,曹冲因感染瘟疫病逝,曹操悲痛欲绝,甚至说 “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我后悔杀了华佗,不然这孩子不会死)。曹冲的早逝,不仅让曹操失去了最疼爱的儿子,也让曹魏失去了一位可能改变历史的继承人 —— 若他存活,或许能避免曹魏后来被司马氏篡权的悲剧。

冉闵是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开国皇帝,他本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因骁勇善战深得石虎信任。石虎死后,后赵陷入内乱,冉闵趁机杀尽石氏家族,于 350 年称帝,建立冉魏,并颁布 “杀胡令”,号召汉人反抗胡人压迫,仅在邺城就斩杀胡人二十余万。352 年,冉闵率军与前燕慕容恪交战,因兵力悬殊被俘,后被前燕皇帝慕容儁斩于龙城(今辽宁朝阳),年仅 35 岁。冉闵的 “杀胡令” 虽充满争议,却在五胡乱华的乱世中,保护了大量汉人,延缓了胡人南下的步伐。他的称帝虽只维持两年,却成为汉人反抗胡人统治的象征 —— 无论后世评价如何,他用短暂的帝王生涯,在黑暗的乱世中点亮了一丝汉人抗争的火光。

夏侯荣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第五子,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7 岁时就能写文章,10 岁时就能与成年人谈论经学。夏侯渊镇守汉中时,把他带在身边。219 年,定军山之战爆发,夏侯渊被刘备部将黄忠斩杀,曹军大乱,部下劝夏侯荣赶紧逃跑,他却怒吼 “我父亲战死沙场,我怎能独自逃生”,随后拔剑冲入敌阵,最终战死,年仅 13 岁。这位少年用生命诠释了 “将门无犬子”,他的忠勇不仅让曹操感动,也成为后世将门子弟的榜样 —— 在那个乱世,13 岁本是懵懂之年,夏侯荣却用鲜血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悲壮篇章。

杨昭是隋炀帝杨广的长子,与父亲的急功近利不同,他性格仁厚,有治国之才。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擅长骑射,更懂得体恤百姓,担任太子期间,多次劝说杨广减轻赋税,不要过度征发民力。他还很有威望,大臣和百姓都很爱戴他,杨广也对他寄予厚望。可 23 岁时,杨昭在洛阳朝见杨广后,因过度劳累加上风寒病逝。杨昭的死,让杨广失去了唯一的合格继承人,后来只能立年幼的孙子为太子,导致隋朝后期权力真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 若杨昭能存活,以他的仁厚和才干,或许能修正杨广的暴政,让隋朝避免二世而亡的命运。

狄咏是北宋名将狄青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勇猛,擅长骑射,年轻时就随父亲征战,因战功官至阁门祗候(负责宫廷礼仪和警卫的官员)。他不仅能打仗,还长得英俊潇洒,当时的人都称他为 “人样子”(意为颜值天花板),连宋神宗的妹妹宝安公主都想嫁给他,虽最终未能如愿,却也可见他的风采。可狄咏的一生却充满坎坷,父亲狄青因功高震主被文官集团排挤,抑郁而终,他也受到牵连,仕途不顺。30 岁时,狄咏因长期抑郁加上早年征战留下的旧伤,病逝于任上。他的早逝,让狄家彻底失去了在北宋军界的影响力,也让北宋失去了一位可能延续 “狄家军” 战力的年轻将领 —— 若他能长寿,或许能像父亲一样,成为北宋抵御外敌的重要力量。

作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是书法界的 “星二代天花板”。他 5 岁学书,10 岁就能写出媲美父亲的楷书,更突破王羲之的书法范式,创造出 “破体”(将行书、草书融合),其《洛神赋十三行》被誉为 “小楷第一”,《鸭头丸帖》更是草书经典。他不仅书法绝伦,还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深得晋孝武帝信任。可这位才子却因长期伏案练字、加上早年为求娶新安公主,被迫与发妻郗道茂离婚,心情郁结,33 岁时因肺结核病逝。他与父亲并称 “二王”,撑起魏晋书法的半壁江山 —— 若他能多活十年,或许 “二王” 的书法传承会更丰富,甚至可能推动魏晋书法艺术再攀高峰,避免后世书法家只能从碑帖中追寻其笔墨神韵的遗憾。

杨再兴本是岳飞早年的对手(隶属曹成麾下),归降岳飞后成 “岳家军” 头号猛将,堪称 “抗金版‘弃暗投明’典范”。他作战比岳云更勇猛,曾单骑冲阵想活捉金兀术,虽未成功却斩杀金军数十人全身而退;郾城之战中,他率三百骑兵击溃金军两千精锐,斩杀金军万户撒八孛堇。31 岁时,小商桥之战爆发,他率三百骑兵遭遇金军十二万大军,非但不逃,反而率军冲入敌阵,杀敌两千余人,最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十箭而亡。战后岳飞亲自收敛他的尸骨,从其体内取出的箭头竟有两升之多。他的死让岳家军失去了 “先锋利刃”—— 若他能存活,后续朱仙镇之战或许能彻底击溃金军,南宋收复中原的梦想可能更早实现。

南朝齐的谢朓是 “竟陵八友” 之一,更是山水诗的 “进阶者”。他继承谢灵运的山水诗风,却摒弃其 “玄言尾巴”,用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直白优美的句子描绘景色,让山水诗更贴近生活。他还首创 “新体诗”,讲究平仄对仗,为唐诗的格律诗奠定基础,李白、杜甫都曾模仿他的诗作。可这位诗杰却卷入南朝齐的皇权斗争,因拒绝帮助萧遥光谋反,被诬陷下狱,35 岁时被赐死。他的诗作现存 130 余首,虽未能完成山水诗的彻底革新 —— 若他能多活五年,或许能将 “新体诗” 完善,让唐诗的格律成熟提前数十年,避免初唐诗人还要在格律上反复探索的弯路。

罗士信是隋末唐初的猛将,与秦叔宝并称 “隋末双雄”,也是《隋唐演义》中 “罗成” 的原型之一。他 14 岁就从军,因作战勇猛被张须陀收为部下,曾在潍水之战中,单骑冲入敌阵,斩杀叛军将领,还把敌军的首级挂在马鞍上,吓得叛军四散而逃。归降李世民后,他更是屡立战功,洺水之战中,他主动请缨镇守洺水城,面对刘黑闼的重兵围攻,坚守八日,最终因粮尽城破,被俘后拒不投降,23 岁时被斩杀。李世民得知后痛哭流涕,重金赎回他的尸体,以国公之礼安葬。这位少年猛将若能存活,或许能与秦叔宝、尉迟恭一同成为唐朝的 “开国五虎将”,甚至可能在贞观年间的对外征战中,再创更多战功,改变唐朝初期的武将格局。

夏完淳是明末清初的抗清义士,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爱国诗人。他 5 岁能读经史,9 岁写出《代乳集》,14 岁就跟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参加抗清义军。父亲兵败自杀后,他没有退缩,反而继续组织义军,在江南一带抗击清军。17 岁时,因叛徒出卖,他被俘押往南京,清军将领洪承畴想劝降他,他却当众痛骂洪承畴 “降清卖国”,拒不投降,最终被斩首。临刑前,他写下《狱中上母书》《别云间》等诗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句,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他的早逝是明末抗清力量的损失 —— 若他能存活,或许能凭借自己的文才和号召力,凝聚更多江南义士,延缓清军南下的步伐,甚至可能为南明政权争取更多喘息时间,改变明末清初的历史走向。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