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为什么我总是咳嗽,还头晕?”儿科门诊室里,一个瘦小的女孩紧紧拉着妈妈的衣角,不安地看着面前的医生。她才5岁,上周开始持续发烧、反复咳嗽,不久还出现了皮疹。
“妈妈,为什么我总是咳嗽,还头晕?”儿科门诊室里,一个瘦小的女孩紧紧拉着妈妈的衣角,不安地看着面前的医生。她才5岁,上周开始持续发烧、反复咳嗽,不久还出现了皮疹。
母亲起初只当是普通感冒,但三天高烧不退,甚至夜里出现呼吸急促。最终,医院检查发现,孩子罹患了腺病毒肺炎。
这并不是孤例,仅这周医院已连续报告多起类似病例,且年龄多集中在学龄前儿童。
而在最近的儿童健康监测数据中,多个城市的儿科疫情通报显示: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活跃水平较往年同期高出15%以上。
令家长警醒的是,腺病毒感染的症状起初以为“感冒”,但进展迅速、变化诡异,常常让人猝不及防。
如果你家中有孩子,哪些细节一定不能忽视?医生有哪些“黄金3天警戒线”?是不是每个发烧孩子都要担忧?下面,我们结合最新研究,为家长们深度解析这种“易被忽视”的健康风险。
很多家长以为,腺病毒和普通流感没什么差别,顶多多休息、多喝水就会好。然而,近年来腺病毒已成为儿童呼吸道重症的高危因素之一。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与国家疾控中心的联合监测数据,2023年5月至7月,国内5岁以下儿童腺病毒感染报告数量较三年平均值提升了16.3%,且出现重症和肺炎的比率为9.8%,远超同期流感相关病例(流感重症比例约2.4%)。
其“隐蔽性”让观察难度增加。刚开始多以发热、咽痛、流涕为主,部分儿童会伴有非典型皮疹、结膜炎或恶心呕吐。
如果症状持续3天以上未缓解,出现顽固高热(超过39℃)、呼吸频率明显加快、脸色发青、精神萎靡,一定要警惕“腺病毒肺炎”或更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医生提醒,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及存在基础疾病的孩子,腺病毒侵袭后较易快速进展,并带来心肌炎、脑炎等少见但危重的健康风险。
持续发热、皮疹或呼吸异常,黄金72小时内这些变化不要小觑。根据中华医学会最新发布的《儿童腺病毒感染诊治建议》,
持续高热不退(超39℃,超过3天)。腺病毒引发的体温波动较大,且一般退烧药效果有限,若反复高热,需尽快就医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肺炎。
呼吸急促、胸凹、鼻翼煽动。这是儿童呼吸系统“过度负荷”的明显信号,尤其要警惕夜里突发憋气、呼吸间歇加重。
北京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36%的腺病毒重症患儿在3天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延误治疗易演变为更危重的肺部损伤。
皮疹、结膜充血与消化道异常并发。部分腺病毒型别可引起全身多系统表现,如呕吐腹泻、全身皮疹、双眼红肿。
2022年全国多点监测项目统计,约18%儿童腺病毒感染者有胃肠道症状,较一般感冒需更高警惕。
医学专家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防病意识和应对能力:
科学监测体温与呼吸。家中备好电子体温计,记录每日体温变化,并关注孩子呼吸频率是否加快。5岁以下儿童正常呼吸约30—40次/分钟,如呼吸次数显著增加,尤其夜间变快,宜第一时间就医。
加强卫生习惯与环境通风。腺病毒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播,专家建议,每日开窗通风,避免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回家及时洗手洗脸。
一项针对1200户家庭的调研发现,勤洗手家庭儿童感染率降低近42%。
合理应用药物与就诊路径。腺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抗生素对其无效。避免盲目自行用药,若高热持续超过72小时、不明异常症状出现,应优先前往正规医院儿科专科就诊。对于既往患有哮喘、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孩子,更需严密观察。
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增强免疫力。保证睡眠充足、合理膳食、多饮水,有助于提升免疫防线。上海儿童医院研究发现,平均夜间睡眠小于9小时的孩子,患腺病毒感染重症概率提升21.5%。
家长切勿恐慌,但也不要掉以轻心。多数腺病毒感染为轻症,可自愈,但少数发展为重症需及时医院干预。家长理智判断,按科学流程应对,是守护孩子健康的最好武器。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儿童腺病毒感染相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23年国内多中心儿童呼吸道疾病监测数据报告》
《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防控指引》中华医学会
《腺病毒重症病例救治中国专家共识》
来源:月浩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