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我已经连续几天在诊室听到类似的病史:高热、咳嗽、乏力,一些患者在家“硬扛”了近一周,等到求医时,肺部影像上已经出现了大片磨玻璃样改变,血氧饱和度降到危险边缘。
今年秋冬,门诊里的咳嗽声和发烧患者比往年来得早也更密集。
作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我已经连续几天在诊室听到类似的病史:高热、咳嗽、乏力,一些患者在家“硬扛”了近一周,等到求医时,肺部影像上已经出现了大片磨玻璃样改变,血氧饱和度降到危险边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肺”,它往往不是流感本身的直接后果,而是延误治疗后引发的严重肺部炎症。
“白肺”这个词听起来吓人,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影像学上的一个表现。正常肺部X光或CT呈现为黑色,那是因为空气充满肺泡。
而当肺泡被炎症渗出物、纤维素、坏死组织填满时,就会在影像上呈现大片白色阴影,这就是“白肺”。流感病毒侵入肺组织后,如果不及时控制,病毒复制迅速,引发强烈的免疫应答,肺组织被破坏,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
在我们临床救治中,白肺往往意味着病情已达重症阶段。病人会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胸闷、甚至意识障碍。
有些人前一周还能自己做饭、上班,几天后就被送入重症监护室上呼吸机。病毒性肺炎发展到白肺,时间窗非常短,有研究指出,部分高危人群在感染流感病毒后72小时内就可能出现严重肺实变。
2024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在2023年冬季流感高峰期间,约17.6%的住院流感患者出现了肺部广泛实变,且其中半数为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者。这提醒我们,高龄、慢性病、免疫低下人群是白肺的高危对象,一旦感染流感,极易发展为病毒性重症肺炎。
很多人对流感的误区在于“这不就是个感冒吗”,实际上流感病毒比普通感冒病毒更凶猛。它不仅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还能通过血流影响心脏、肝脏,甚至诱发免疫风暴。当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做出过度反应,反而会伤及自身肺组织,这正是白肺形成的关键环节。
在临床上,我遇到过一位60岁女性患者,原本只是低热、咳嗽三天,自行服用退烧药未见好转,第五天开始呼吸急促,送来时血氧已降至85%。
胸部CT显示双肺下叶大片渗出,典型“白肺”表现。经抗病毒、激素、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才勉强度过危险期。她的个案不是特例,而是我们每年都会见到的现实。
值得关注的是,新冠疫情后,人们对白肺的认知有所提升,但不代表它只出现在新冠感染中。流感引发的白肺在影像学上与新冠极为相似,有时甚至更为隐匿。区别在于,流感白肺更容易合并细菌感染,治疗难度更高,死亡率也不容小觑。
近期《中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期刊发布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流感相关白肺患者若合并细菌感染,住院时间平均延长了9.2天,死亡风险增加2.3倍。
常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耐药菌感染,使治疗更为复杂。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患者用药后症状缓解缓慢,甚至反复发热。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最关键的不是记住所有病毒和细菌的名字,而是意识到流感并非小病,任何延误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特别是当高热持续超过48小时、咳嗽加重、胸痛、呼吸变急这些症状出现时,必须尽快就医,而不是依赖网络上的“居家对策”。
在治疗上,早期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是关键。研究表明,在流感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能显著降低重症风险。可惜的是,大量患者因自我判断失误错过黄金治疗窗口。医生不是不想早治,而是等你来时,病毒早已攻陷肺部防线。
对医生而言,“白肺”不仅是个影像学名词,更是一种沉重的临床警告,它意味着病情正在失控。我们在医院里使用高流量氧疗、无创呼吸支持、甚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来抢救这些患者,但最好的治疗永远是早期干预,而不是后期抢救。
防范流感引发白肺,除了及时就医,还需做到科学接种疫苗。2025年流感疫苗已覆盖主流甲型、乙型毒株,接种后可显著降低重症发生率。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完成疫苗接种的老年人群中,流感住院风险下降了约64%。别小看这支疫苗,它可能就是你和ICU之间的防线。
疫苗不是万能盾牌,它无法阻止所有感染,但能显著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我们不可能完全阻止病毒传播,但可以让自己在面对病毒时有更多底气和胜算。这就像穿雨衣出门,不能阻止下雨,但起码不被淋透。
作为医生,我必须提醒大家,流感季节不是“扛过去”就好,而是要科学识别风险、及时应对变化。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更要警惕那些“咳两天没事”“吃点药就好”的乐观误判。白肺往往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每一次迟疑和拖延的累积。
我们不希望制造恐慌,但必须传递清晰的医学事实:流感确实能杀人,白肺并非罕见,及时就医能救命。在我们的病房里,活生生的例子太多了,一个个因延误而错失最佳治疗机会的患者,是我们最沉痛的教训。
医学从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活生生的生命经验。流感不是感冒,它的威力足以摧毁一个健康的肺。白肺不是绝症,但它是我们对忽视流感最沉重的惩罚。做个有准备的人,别让自己走到那一步。
未来的流感季可能会更复杂,病毒变异速度加快、传播链条更隐秘,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更新认知,提升警觉。这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承载能力。减少重症,就是减轻整个医疗系统的负担。
不要等呼吸困难才想起医院,不要等发烧不退才搜索“白肺”,不要等影像上大片白影才后悔当初没早点就诊。你不是医生,无法判断自己的肺部是否已被病毒攻陷,但你可以选择信任医生、相信科学、尽早行动。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王晶,刘建平,孙志刚.2023年冬季流感病毒流行特征及重症病例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3):256-261.
[2]李娜,陈晓梅,赵林.流感相关重症肺炎与白肺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4,58(6):478-483.
[3]周绍明,张潇潇.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免疫风暴与肺组织损伤机制研究[J].中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2024,23(4):312-318.
来源:严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