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示着有较好的预后,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复发风险。2025年ESMO BC年会上,一项研究(摘要号:2O)聚焦于新辅助治疗(NAT)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TNBC患者,通过联合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编者按: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示着有较好的预后,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复发风险。2025年ESMO BC年会上,一项研究(摘要号:2O)聚焦于新辅助治疗(NAT)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TNBC患者,通过联合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与淋巴结状态,成功识别出尽管达到pCR但仍具有较高复发风险的亚组。这一发现为TNBC患者的风险分层及后续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肿瘤瞭望特邀吉林省肿瘤医院徐贵颖教授介绍和点评该项研究。
研究简介
研究背景:新辅助治疗(NAT)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通常预后较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复发风险。基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是TNBC患者中一个公认的预后因素,但其在pCR亚组中的风险分层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索。
研究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0年至2023年间在12个欧洲中心接受NAT治疗的I-III期TNBC患者(ER
研究结果:在613例pCR且TILs数据可用的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4.2年(95%CI:3.8-4.8)。诊断时的主要特征为:III-IV期20.2%,淋巴结受累(cN+)43.2%,中位TILs为15%(IQR:8-35%)。NAT方案包括蒽环类药物(95.3%)、紫杉烷类药物(86.0%)、卡铂(Cb,49.6%)和免疫治疗(ICI,20.4%)。
在CoX模型中(调整了年龄、分级和Cb暴露),低TILs(<30%)和cN+与较差的预后独立相关。高TILs(≥30%)与低TILs(<30%)的患者相比,DRFS的风险比(HR)为0.42[95%CI:0.25-0.71],OS的风险比为0.33 [95%CI:0.17-0.66]。低TILs(<30%)cN+与cN0的患者相比,DRFS的风险比为3.17[95%CI:1.63-6.15],OS的风险比为5.09[95%CI:2.94-8.82]。在排除接受ICI治疗的患者后进行的敏感性分析中,这些发现得到了确认。
研究结论:在接受NAT治疗的TNBC患者中,结合基线TILs和淋巴结状态可以识别出一个尽管达到pCR但仍具有相对较高复发风险的亚组(治疗前cN+和TILs<30%这一人群:5年DRFS为83%,5年OS为84%)。这些数据可能为那些原本被认为具有良好长期预后的患者制定新辅助治疗后的策略提供依据。
专家点评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差的乳腺癌类型。这些年三阴性的治疗方案不断更迭,从化疗到密集化疗再到近年来的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新辅助治疗。KEYNOTE-522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的使用使得这些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让我们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看到了曙光,但是从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即使在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其中仍有10%左右在随访中发生了疾病进展或死亡。说明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pCR不完全能够替代治疗的终点,也不能让患者高枕无忧。到底哪些因素可能潜在决定着患者未来的预后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这篇文章就为这种探索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篇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0年至2023年间在12个欧洲中心接受新辅助治疗(NAT)的1532例I-III期TNBC患者,其中47.8%的患者达到了pCR。研究队列由613例pCR患者构成,这些患者的TILs数据在治疗前标本中就进行评估。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远处复发生存(DRFS)和总生存期(OS)。61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2年,中位TILs水平(15%)。从统计学COX模型分析可以发现,低TILs水平(<30%)和淋巴结受累(cN+)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具体而言:TILs高(≥30%)vs低(<30%):DRFS风险比(HR)为0.42,OS HR为0.33,均表明高TILs与更好预后相关。淋巴结受累(cN+)vs未受累(cN0):DRFS HR为3.17,OS HR为5.09,显示淋巴结受累患者预后更差。结合基线TILs和淋巴结状态,可从pCR人群中识别出一个高复发风险的患者亚组(5年DRFS为83%,5年OS为84%),即:治疗前淋巴结阳性和TILs低水平这一人群。
本篇文章开创性地针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pCR的患者,对淋巴结状态(Nodal status)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进行治疗前的联合评估,证明对于治疗前淋巴结阳性和TILs低水平的人群可能是三阴性乳腺癌中的更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即使达到pCR,将来也面临着较高的复发或死亡风险。该研究将TILs与淋巴结状态联合应用于pCR患者的风险分层,为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了新方法。
该研究的局限性:
1、作为回顾性研究,人群的选择可能存在天然的统计学偏倚,需前瞻性研究验证。
2、该研究为多中心研究,每个中心TILs的评估可能存在差异,影响结果的稳定性。
3、研究选择的患者ER/PR小于10%,其不可避免的入组了一部分激素低表达人群,既往研究显示这类人群的预后和三阴性患者类似但不是完全等同。
4、该研究入组的人群只包含了经过新辅助达到pCR的特定人群,联合评估淋巴结阳性和TILs低水平对于Non-pCR人群的预后是否也有同样的参考价值本文没有给出答案。
5、该研究中使用免疫治疗的人群比例较低(11.7%),不足以说明对于新辅助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人群,该风险亚组(治疗前淋巴结阳性和TILs低水平)是否仍然具有这种影响力。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
1、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pCR不完全能够替代治疗的终点。为识别pCR患者的高危因素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优化pCR患者的后续治疗策略提供依据,避免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
2、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pCR人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在于新辅助治疗前淋巴结转移与否及TILs水平,该研究提示治疗前淋巴结阳性和TILs低水平是高危因素,如果这一结论在今后得到验证,对临床而言,准备进行新辅助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其新辅助治疗前淋巴结状态及TILs评估是重要的工作。
徐贵颖 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乳腺二科主任
吉林省第十六批次有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临床肿瘤学(CSCO)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二界委员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