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香港西营盘的一所公立小学,让几个内地来的孩子在考试时写简体字,这不是因为政策有变化,而是老师看到这些孩子写繁体字很吃力,就允许他们先用熟悉的字体答题,结果这件事被传了出去,教育界有人出来批评,说这样做会破坏文化根基,网上很快掀起讨论,很多人喊着要保护繁体字
最近香港西营盘的一所公立小学,让几个内地来的孩子在考试时写简体字,这不是因为政策有变化,而是老师看到这些孩子写繁体字很吃力,就允许他们先用熟悉的字体答题,结果这件事被传了出去,教育界有人出来批评,说这样做会破坏文化根基,网上很快掀起讨论,很多人喊着要保护繁体字,场面变得像一场文化争论。
简体字并不是谁突然想出来的,五四时期钱玄同和鲁迅这些人就提出要简化汉字,让老百姓认字更容易,后来在1964年国家正式推出了一套简化字表,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学会认字、减少文盲,现在中国大陆十四亿人、联合国文件还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都在用简体字,拼音也是大家通用的工具,这说明人们更在意它方不方便用,而不是字形看起来怎么样。
有人说繁体字是承载文化的根本,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汉字本身才是真正的根基,繁体和简体属于同一套文字系统的不同写法,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简化字没有改变字义,只是书写起来更快捷,就像用手机输入时,选择五笔输入法还是拼音输入法,都不会影响你想要表达的实际内容。
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继续使用繁体字,是因为历史习惯形成的,并非特殊待遇,台湾地区的情况也类似,过去由于政治隔离一直沿用繁体字,但现在年轻人在日常聊天和上网时,不少人已经习惯使用简体字,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很早以前就提出“识繁写简”的做法,让学生读古籍时用繁体字,写作业时用简体字,实践下来效果很好,如今通过电脑转换,繁体和简体之间随时可以互相转换,实际使用中并没有障碍,相关的争议更多是心理上难以适应而已。
有些人把繁体字看作香港身份的象征,这件事让人觉得奇怪,过去港英政府用保护传统的理由阻挡新文化运动,现在有人重新提起这个说法,更像是因为身份变化感到不安,内地网友看到因为写简体字被批评,会感到困惑,认为写字只是日常行为,不该牵扯到是否忠诚的问题,新加坡使用简体字已经几十年,并没有人因此忘记自己的身份,台湾偶像剧在大陆播出时,观众看着繁体字幕照样可以享受剧情。
学校这边确实有实际困难,有些老师自己也不太熟悉繁体字的教法,硬要让学生写,只会让内地学生更加跟不上进度,移民过来的孩子需要时间适应,但政策只强调必须使用繁体字,这种做法显得过于形式化,香港的语文课程没有系统性地教学生认识繁体字,完全指望他们慢慢自学掌握,这根本行不通,孩子写不好繁体字,考试时就会丢分,最终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
这件事确实闹得很大,但说到底,是孩子们学不会写字,不是字本身的问题,大家争来争去,好像字体比孩子会不会读书还要紧,可真到了考卷上,写对答案肯定比写哪种字更要紧,我觉得先让孩子能写出字来,再慢慢练得更规范,这样也挺好的。
来源:耿耿一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