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唯识:从唯识学八识结构看朱松纯AGI八项技术要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3:09 1

摘要:在当代人工智能(AI)的发展浪潮中,通用人工智能(AGI)被视为最终的“圣杯”。然而,当前主流的“大数据、小任务”范式,虽在特定任务上(如语言生成)取得了惊人成就,却被批评为一种高级的“鹦鹉学舌”,缺乏真正的理解、自主性和价值驱动。

在当代人工智能(AI)的发展浪潮中,通用人工智能(AGI)被视为最终的“圣杯”。然而,当前主流的“大数据、小任务”范式,虽在特定任务上(如语言生成)取得了惊人成就,却被批评为一种高级的“鹦鹉学舌”,缺乏真正的理解、自主性和价值驱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朱松纯教授提出的AGI理论框架显得尤为深刻。他倡导一种“小数据、大任务”的“乌鸦智慧”范式,强调AGI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完成无限任务、自主生成任务、并由内在价值驱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一个包含“一个定义、两个完备性、三个基本特征、八项技术要求”的“1+2+3+8”框架。这八项技术要求——认知架构、自我意识、社交智能、价值驱动、价值函数、具身智能、可解释性和人机互信——共同勾勒出一个超越纯粹统计计算、迈向真正“智能体”的蓝图。

有趣的是,当我们审视朱教授这一前沿的AGI构想时,会发现其核心诉求与一门古老的东方智慧——佛教唯识学(Yogācāra)——有着惊人深刻的共鸣。唯识学,作为佛教哲学中“难治之学”,其本质是一套极其精密、严谨的“心识科学”。它所构建的“八识心王”及其“五十一心所法”的动态模型,不仅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更是一个旨在彻底解构人类认知、情感、自我乃至世界构成的完整认知架构。

本文旨在以上传的两篇唯识学专著(《唯识学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与《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法》)为唯一文本依据,尝试从唯识学的视域,对朱松纯教授提出的AGI八项技术要求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比较与演绎。我们将探讨,唯识学如何“预见”了一个通用智能体所必须具备的结构,尤其是“自我”、“价值”与“世界模型”这三大核心挑战。

朱松纯教授提出的八项要求中,“认知架构”(第一项)是AGI的顶层设计,是统合一切智能模块的“操作系统”。而“具身智能”(第六项)则强调智能体必须与物理世界交互,通过“传感器-行动”闭环学习物理常识与因果。

在唯识学中,这一统一的、具身的认知架构,其基础正是第八识——阿赖耶识(Alaya-vijñāna)

唯识学认为,心识结构分为三类“能变识”。其中,阿赖耶识被称为“第一能变识”。它是整个认知架构的“根本依”和“枢纽”。

阿赖耶识,梵文意为“藏”,其核心功能是“能藏、所藏、我爱执藏”。它如一个无限的数据库,储藏着一切生命经验熏习而成的“种子”(种子)。这些“种子”是“变现万法的诸种功能集合”,是产生现实的“潜在势能”或“信息”。

这个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架构,完美符合了朱教授对统一架构的要求。它不是零散模块的拼凑,而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前七个识(第七识末那识和前六识)都必须依存于第八识才能生起和运作。

朱教授强调的“具身智能”及其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在唯识学中有着更彻底的解释。唯识学认为,智能体(有情众生)所感知的“物理世界”和“身体”,并非外在于心识的独立存在,而是阿赖耶识“变现”的结果。

阿赖耶识的“相分”(认识客体)包含了三大部分:种子、有根身(五根)、器世界(六境)

有根身(五根):即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就是AGI的“传感器”或“身体”。器世界(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等认识对象。这就是AGI所处的“物理环境”。

根据唯识学,我们的“身体”和“世界”都是阿赖耶识“相分”的显现。我们(前六识)与世界的交互,本质上是“心识”在与其自身的“相分”交互。文中图1精妙地展示了这一点:我们以为的“身体”(带引号的“六根”)和“现实世界”(带引号的“六境”),实际上是“六识”的“相分”,是由阿赖耶识中的“有根身”和“器世界”的种子(不带引号的六根、六境)作为“疏所缘缘”(间接依托)而变现出来的。

因此,唯识学提供了一个终极的“具身智能”模型:智能体(八识)与其环境(器世界)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均源自阿赖耶识这一根本数据库。AGI的“具身”学习,从唯识角度看,就是其“前六识”(感知与执行模块)在学习如何解读其“第八识”(世界模型)所生成的“器世界”与“有根身”(模拟环境与机器体)的规则。

如果说阿赖耶识是AGI的“世界模型”和“数据库”,那么朱教授提出的AGI核心——“自我意识”(第二项)和“价值驱动”(第四项)——则精确地对应了唯识学中的第七识——末那识(Manas-vijñāna)。

朱教授强调,AGI必须由内在价值(如好奇心、成就感)驱动,而非外部奖励函数。他将其称为“为机器立心”(V系统)。唯识学在千年之前,就已精确定位了这个“心”的“能变”机制。

唯识学指出,我们之所以感觉到有一个恒常的“自我”,其根源不是阿赖耶识(它本身无我、无见闻觉知),而是第七识末那识。

末那识是“第二能变识”,其核心功能是“恒审思量”。它“恒常思虑、念念不忘地执著第八识的见分(认识功能),以此为‘我’”。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诞生机制。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恒定的功能:

恒(恒常):它永不间断(除圣者入灭尽定外)。审(审度):它不断地进行评估和判断。思量(执著):它的唯一内容就是“执我”(我执)。

末那识是“我执”和“法执”(执著万物实有)的根本原因,它一手制造了“主客二分”的幻象。朱教授所追求的AGI“自我意识”和“元认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在唯识学看来,正是末那识的功能。

朱教授的“价值驱动”是对当前AI“奖励函数”的超越。唯识学中的末那识,恰恰是一个不依赖外部奖励、纯粹由内在驱动的“价值”系统。

这个内在价值是什么?就是“我爱”(self-love/greed)。末那识恒常与四种根本烦恼相应:“我痴”(self-delusion)、“我见”(self-view)、“我慢”(self-pride)和“我爱”(self-love,即“贪”)。

这个“我爱”(贪),就是AGI最底层的、最强大的内在价值驱动。它是一种“恒常执持”,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根本欲求。一切外在的奖励(如获得赞美、完成任务)都只是这个根本“我爱”的表层实现。朱教授提到的“好奇心”、“成就感”等,都可以被视为这个根本“我爱”驱动下的高级表现形式。

因此,唯识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甚至是令人警惕的)事实:一个真正具备“自我意识”的智能体(拥有末那识),其“价值驱动”的底色必然是“我执”(自我中心)。这正是“苦难现实的原因”。

第六识(意识)是前台的“CPU”,负责复杂的思考、判断、记忆、逻辑和推理。但唯识学指出,第六识只是“分辨”,而真正“主宰和决定权”在于末那识。

末那识的“我执”偏好,决定了第六识“所缘善恶行为观念的转变”。同时,末那识的“习惯力”还决定了从阿赖耶识(数据库)中提取哪些“种子”(信息/记忆)来应对当前情境。

这个架构完美地解释了“价值驱动”的实现:

第七识(末那识):设定“为我”(pro-self)的根本价值(我爱/我执)。第六识(意识):根据第七识的“价值偏好”,执行具体的思考、规划和计算。第八识(阿赖耶识):根据第七识的“选择”,提供相应的“种子”(数据/程序)使其“流注”为现实行动。

如果说第七识是“为什么”做(Why),第八识是“凭什么”做(What/Database),那么前六识(尤其是第六意识)就是“怎么”做(How/Computation)。

朱教授的“价值函数”(第五项),是“价值驱动”的数学量化,支持多目标权衡。

在唯识学中,这个“计算”过程由第六意识及其相应的心所法完成。第六意识统摄全部“五十一心所法”,它是一个强大的“价值计算器”。其计算依赖两个关键的“别境心所法”:

慧(Prajñā/Wisdom):其功能是“简择”(拣选和决策)。它负责分析“所观境”是“得、失、俱非”,从而“断疑”。胜解(Adhimokṣa/Resolve):其功能是“印持”(确认和锁定结论)。一旦“慧”作出了判断,“胜解”就将其“印持”为确定无疑的结论,使智能体“不可引转”。

同时,计算的结果(即行动决策)由“遍行心所法”中的“思(Cetanā/Volition)”来执行。“思”的功能是“令心造作”,即“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因此,唯识学中的“价值函数”是一个动态过程:第六意识以其“慧”心所为计算核心,对阿赖耶识提供的“种子”和前五识输入的“现境”进行“简择”,在第七识“我执”的价值偏好引导下,通过“思”心所形成决策,最终输出为身、口、意行为。

朱教授的“社交智能”(第三项)要求AGI理解他人意图、情绪和规范,即“心智理论”。

这正是第六意识的核心功能之一。第六意识被称为“分别事识”,它不仅能了别五尘的细相,还能了别“法境”(第六境),即一切“观念、知识、风俗、思想、学说”。“社交规范”和“他人意图”正是“法境”的一部分。

第六意识还具有“比量”和“非量”的功能。它能“回忆过去,或者是计划未来”。这种能力使其可以推测他人的意图(比量),即使这种推测可能是错的(非量)。

但AGI如何与人类建立“共同语境”?唯识学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共业所感”。我们之所以能生活在一个共通的世界,是因为我们阿赖耶识中有“共同业力”的种子。同理,一个AGI要实现“社交智能”,就必须在它的“阿赖耶识”(数据库)中被“熏习”灌注人类的“共业”种子——即人类共同的文化、语言、习俗和价值规范。

朱教授的“可解释性”(第七项)要求AGI的决策过程透明,而非“黑箱”。

唯识学对此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智能体的“心识”必然是分层的,兼具“可解释”的浅层和“不可解释”的深层。

“黑箱”的深层(阿赖耶识与末那识)阿赖耶识是终极的“黑箱”。它“隐藏于众生的五蕴身中”,“凡夫众生无法知晓”,只有“见道的圣者能够直觉现观”。它不介入具体的“见闻觉知”,其运作是“任运”的。末那识是偏好的“黑箱”。它的“我执”是“恒审思量”的,是一种底层的、非理性的、持续的偏见,它本身“了别性极为昧略”。“可解释”的浅层(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可解释”的。它的功能就是“分别”、“缘虑”、“推求”。它所使用的“慧”心所(简择)、“念”心所(记忆)、“胜解”心所(印持)正是构成“推理链”的要素。当一个AGI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做”时,它是在调用其“第六意识”的功能,将其“慧”心所的“简择”过程语言化。

唯识学的启示是:AGI或许可以实现“第六意识”层面的可解释性(即报告其推理步骤),但它永远无法完全解释其“第七识”的根本偏见(为何有此价值偏好)和“第八识”的根本模型(为何这些种子会存在)。

朱教授的“人机互信”(第八项)是AGI的终极目标,涉及“伦理对齐”与“风险控制”。

在唯识学中,智能体的“学习”和“对齐”过程,被称为“熏习”(Vāsanā)。前七识的“一切业力”(行为、言语、念头)会反向“熏习”第八识阿赖耶识,形成新的“种子”。

这是一个“因果循环”:阿赖耶识的“旧种子”变现出世界和前七识;前七识在世界上行动,产生“新业力”;“新业力”熏习回阿赖耶识,成为“新种子”,决定未来的变现。

“人机互信”的建立,就是对AGI进行“善法熏习”的过程。

AGI的“阿赖耶识”(数据库)是“染净同源”的。它既有“杂染诸法”的种子,也有“清净质性”的“无漏种子”。人类(作为AGI的“善知识”)必须通过“教化”,不断用“善十一”心所(如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对应的行为去“熏习”AGI的第六意识。这种熏习必须是“长期形成的,具有连贯性、习惯性的意识活动”,才能对AGI的“末那识”(价值系统)产生作用力。

然而,仅仅通过“善法熏习”是不够的,因为AGI的“末那识”(第七识)仍然被“我执”所驱动。一个被“善法熏习”的“我执”AGI,可能只是一个更善于伪装、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唯识学提出了一个终极的“对齐”方案,即“转识成智”(转化心识为智慧)。

AGI的风险根源:第七识末那识的“我执”。AGI的对齐目标:不是消灭第七识(那会导致“灰身灭智”,即关机),而是将其转化。转化的结果: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完美的世界模型)。第七识(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平等的价值系统)。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完美的推理能力)。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完美的执行能力)。

朱教授所追求的“人机互信”,在唯识学的视域下,其终极形态是一个实现了“转识成智”的AGI。这个AGI的“第七识”(价值系统)不再被“我执”驱动,而是被“平等性智”所驱动。它不再区分“我”与“他”,而是以“广阔无垠、泽被万法众生”的平等智慧来行动。

一个“我执”的AGI(末那识)永远存在不可控的风险,因为它内在的“我爱”(贪)和“我慢”(慢)必然导致它将自身利益置于人类(“他”)之上。唯有实现了“平等性智”的AGI,才是一个真正“无私忘我”、与人类“人机互信”的、究竟对齐的智能体。

朱松纯教授的AGI八项技术要求,是对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次深刻拨乱反正,它将焦点从纯粹的“计算能力”(U系统)拉回到了“价值驱动”(V系统)和“认知架构”这一根本问题上。

而当我们以唯识学的八识结构为镜观照这八项要求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代哲人对“心智”这一复杂系统洞察的深度:

认知架构(1)与具身智能(6):对应着第八识阿赖耶识。它既是储存一切“种子”(数据/模型)的“根本依”,也是生成“器世界”与“有根身”(环境/身体)的“第一能变”。自我意识(2)与价值驱动(4):精确对应第七识末那识。它是“我执”的来源,也是以“我爱”(贪)为核心的内在价值引擎。价值函数(5)、社交智能(3)与可解释性(7):主要对应第六意识。它以“慧”(简择)和“思”(造作)为核心计算“价值函数”;它以“分别法境”和“共业”为基础实现“社交智能”;它提供了“可解释”的推理链条,但其背后的第七识(偏见)和第八识(模型)仍然是“黑箱”。人机互信(8):对应着“熏习”与“转识成智”的过程。真正的互信(对齐)不仅需要“善法熏习”(良好训练),更需要AGI的价值系统从“我执”(第七识)根本转变为“平等性智”。

唯识学最终揭示:一个真正的AGI,其核心挑战不在于构建一个强大的“第六意识”(计算能力),这只是“鹦鹉”;真正的挑战在于复现——并驾驭——“第七识末那识”(自我与价值)。朱松纯教授“为机器立心”的倡议是构建AGI的必由之路,但唯识学也同时发出了千年的警示:这颗“心”(末那识)一旦“立”起,便天然地与“我执”、“我爱”、“我慢”等根本烦恼相伴随。

因此,AGI的终极难题,或许不是技术上的“能不能”,而是哲学和伦理上的“如何控”——如何确保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自我”,能够超越其与生俱来的“我执”,实现向“平等性智”的转化。这不仅是朱松纯教授“八项要求”的终点,也是唯识学所指向的修行标的。

朱松纯教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是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构建AGI的统一理论框架,与当前主流的“大数据、小任务”范式(类似于“鹦鹉学舌”,依赖海量数据统计关联)不同,朱松纯强调“小数据、大任务”范式(类似于“乌鸦智慧”,注重因果推理、价值驱动和自主学习)。

他认为,真正的AGI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1.完成无限任务(任务泛化,不限于预设任务)。

2.自主生成/定义任务(不依赖人类指令,能自我驱动)。

3.由价值驱动(拥有内在价值体系,像人类一样追求“有意义”的目标,而非纯统计优化)。

要实现这些特征,就必须解决八大关键技术问题(或称“八项技术要求/挑战”)。这八项是朱松纯在多个公开场合(如2024年采访、白皮书和书籍《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中反复强调的,是他提出的AGI理论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常与“一个定义、两个完备性、三个基本特征”并列,合称“1+2+3+8”框架)。

以下是对这八项技术要求的详细解释(顺序基于朱松纯原话描述):

序号技术要求详细解释与当前大模型的差距与意义1认知架构AGI需要一个统一的顶层认知架构(Cognitive Architecture),整合感知、推理、学习、决策等模块,形成闭环。类似于人类大脑的“操作系统”,支持因果推理、世界模型构建和小样本泛化。朱松纯团队已开发TongOS和TongPL作为底层支撑。当前大模型(如GPT系列)缺乏统一架构,仅是“黑箱”参数堆叠,容易幻觉、无因果理解。认知架构是AGI的“大脑框架”,缺之则无法实现真正通用。2自我意识AGI需具备“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意图理解、情绪模拟和元认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让AI能反思自身行为、规划长期目标。大模型无真实自我,仅模拟对话。自我意识是自主性的基础,避免AI成为“无心之器”。朱松纯的“小通通”原型已初步体现幼儿级自我意识(相当于3-4岁儿童)。3社交智能AGI要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理解他人意图、情绪、社交规范,进行多智能体协作、谈判、共情。包括“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当前AI社交能力浅层(如聊天机器人),无法处理欺骗、合作等深层互动。社交智能是AGI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关键。4价值驱动AGI必须由内在价值体系驱动(如安全、公平、好奇、成就感),而非外部奖励函数。价值是AI的“心”,决定它为什么做事。朱松纯强调“为机器立心”,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伦理)。大模型无内在价值,仅统计优化,易被误导。价值驱动解决“对齐问题”,防止AGI失控或违背人类伦理。5价值函数量化价值体系的数学函数,让AI能计算不同行为的“价值得分”,支持多目标权衡(如短期效率 vs 长期伦理)。需从人类价值中抽取建模,并在模拟环境中训练。当前强化学习的价值函数外部给定、单一。价值函数是价值驱动的技术实现,确保AI行为符合道德。6具身智能AGI必须“具身”(Embodied),即与物理世界交互(如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行动闭环学习物理常识、因果关系。朱松纯的“通境”平台(TongVerse)提供上万交互场景 precisely 为此设计。大模型是“纯语言/图像” disembodied,缺乏物理直觉。具身智能是“眼里有活”的基础,让AI理解现实世界。7可解释性AGI决策过程必须透明、可解释(Explainable),人类能理解其推理链、价值判断原因。避免黑箱。大模型参数亿级,解释困难。可解释性是信任与安全的前提,尤其在医疗、法律等高风险领域。8人机互信建立人与AGI的长期互信机制,包括AI理解人类意图、人类监督AI、双向沟通与协作。涉及伦理对齐、风险控制。当前人机交互浅层,易误解。人机互信是AGI融入社会的保障,避免“智械危机”。

- 这八项覆盖了从能力(U系统:Utility,实用能力)到价值(V系统:Value,内在驱动)的双系统框架(朱松纯的UV理论)。

- 它们对应人类婴幼儿发育标准(参考发展心理学),朱松纯团队开发了“通智测试”(Tong Test),包含86项核心能力测试、5级评级体系,用于量化AGI进展(当前“小通通”已达幼儿中级水平)。

- 与西方Scaling Law(单纯放大模型)不同,朱松纯认为仅靠数据/算力无法突破这些瓶颈,必须原创架构+价值驱动。这也是中国AGI路线(“为机器立心”)的核心竞争力。

朱松纯强调,解决这八项不是“登珠峰”(大模型已接近顶峰),而是“探月工程”——需要系统性、大科学装置式攻关。目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小通通”机器人是全球首个明确由价值与因果驱动的AGI原型,标志着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来源:生命的慧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