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组有点意思的问题甩出来,立马让人汗颜。问你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那一刻是哪?原来是一支队伍——刘邓大军,跳出中原,直插大别山。发生在什么时候?其实就在1947年,那个大军千里跃进,直接让国共格局翻了新一页。这不是个讲义气的事,而是明晃晃的历史分界线。可惜,知
一组有点意思的问题甩出来,立马让人汗颜。问你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那一刻是哪?原来是一支队伍——刘邓大军,跳出中原,直插大别山。发生在什么时候?其实就在1947年,那个大军千里跃进,直接让国共格局翻了新一页。这不是个讲义气的事,而是明晃晃的历史分界线。可惜,知道这事儿的人究竟有几个?还真得打个问号。
再问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叫什么。有些人犹豫两下,答案其实是《定军山》。北京蕉厂拍出来的。1913年上映,那会时代刚刚褪去旧袍子,电影技术还在咿咿呀呀打磕巴,唱戏拍成了“大片”。
但再挖挖就发现,电影是无声了,王有了,唱腔有了,放映靠手工拧。至于那会儿观众看懂没?说实话,也真有没看明白的。可没人管这些细节。诡异的就是,等录音片普及,这些老电影也慢慢被遗忘了。不过别说,大家记住了《定军山》,不为啥,这就是个起点。
“跪拜”两个字,真让人心里別着劲儿。自古给帝王将相磕头,骨头差点都磨平了。直到1912年,民国成立了,“凡是人,不再下跪”。官方一声令下,说是废,就废了。有人真觉得自己就此站起来了吗?其实很多人骨头还是软的。那几年乱七八糟,礼数难收,见了上司习惯腿一哆嗦,跪还是跪。有意思的是,这变化说快也快,说慢其实也慢。到底是谁给的勇气,没人能回答。
问到日军抗战时屠杀中国人民多少人,这不是能轻描淡写过去的事。据国家档案局、不完全统计,3500多万。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个家庭断送了根。这组数字,常年被学者研究、拆解、比对。可哪怕过了再多年,人像也好,事迹也罢,总有人觉得模糊了——就算这点都记不住,还要记什么呢?
新四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是彭雪枫。1944年,河南抗战最残酷阶段。那年,他不是倒在战壕,就是倒在枪林弹雨,结局一样。名字也许不像彭德怀、林彪那么响,但“新四军”识货的都明白分量有多重。站在今天谁还会去细究这些人物的生平过往呢?细节模糊,关系不大,可历史老会记得有这么一号人。
有时候,人跟地名的连环关系,也是乱得让人头疼。比如问汪精卫在哪建伪国民政府。有调查资料显示,南京。1940年,他公开投靠日本,坐镇南京摆出一派气派。当时外头叫“汪伪政权”,实则人心齐不过五分之一。南京那会噩梦连连,合作派、反对派、普通百姓全混在一锅粥里。谁是真汉奸、谁算维护,分界没那么利落。
再问抗战时期的战略大后方在哪儿。不假思索有人就喊重庆,其实标准写法是延安。。从1937年开始,延安成了根据地,敌后指挥、后勤调度、消息频传,全部绕不过去。那里不大。可是八路军、新四军、各地小队全听调度。老照片上黄土坡、破窑洞,阳光照进来,青年男女衣服全打补丁。诗和远方?远不远有时候没人关心,反正挺过去了。
国民党抗战初期闹过两股声。第一股觉得亡国已经成为现实——叫“亡国论”。敢喊速战速决的也有一堆,这叫“速胜论”。不同的论调,一样的尴尬,很明显后头都错。讽刺的是,等局面真的复杂起来,那些声音早没了。但谁都怕被定性,转弯又慢。如今再回头一看,历史就在这几句糊涂话里搁学费呢!
有人问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场会战是哪?其实就是武汉会战。1938年那一仗,双方调集百万军队。三个月打下来,城外、河边、山体全是架着机枪、冲锋号的士兵。气氛压抑,洪水一来就连滚带爬,活下来的少,说”惨烈“都不够,那得叫“毁灭性”。
国共正式合作的标志,是那个宣言。国共合作宣言,象征着周恩来和蒋介石坐到一桌,说“抗日高于一切”。这源自现实压力,彼此难说“信任”,可是要联合,没的选。至今不少历史课本还把那段情节讲成佳话,其实里面曲曲折折,肯定远不止那些词语能说完。
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12月。那座城彻底丧失尊严和底线。外媒报道一片哀嚎,照片、证词到处都在。有人亲历了那场浩劫,至今一提到就沉默。相关统计,死亡人数在30万上下。南京的血腥不仅是那时,更让后来的人心里永远带着伤。
说到“西安事变”前前后后和平解决,其实就是国共两党从互相仇杀,到一桌相向,开启了抗日大幕。历史节点就是这么突然。第二天,事情就不好说了。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全貌,反正结果明确:之后一起对外,才有后来种种。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旧称新京)建伪满洲国。场面搞得极为隆重,旗帜、轿车、骑兵,仪式齐全。清末残影化作新剧本,溥仪头带皇冠,却是笑柄。其实,中国北方有不少人听说过“新京”,可真正去过的没有几个。城市规划、交通路线,当年都给日本人画了。
1932年1月28日那天,日军猛攻上海。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两个名字,站在舆论浪尖上。照片上士兵穿着破军服,站在黄浦江堤岸。血与火,成了开启城市保卫战的开端。事后有人议论,说他们是民族脊梁,可有时英雄和棋子只差一线。
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是湘江战役。那是1934年底。红军死伤无数,有报道说几乎断绝希望。湘江水流湍急,溃兵、落水者、哭喊的人混在一起。靠着硬撑,才有后面会师的胜利景象。
毛主席那句“三军过后尽开颜”,其实指的就是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那会儿,大家灰头土脸,破衣烂衫,饿得直哆嗦。可真到了那一刻,每个人都在笑。照片定格下来了。事后有人说革命胜利了,但谁能想到还有多少不确定的事等着后头呢?
江西瑞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红都”。苏维埃政府在这儿挂牌。瑞金不大,人不多。那几年,窑洞里点油灯,纸上写“纲领”。日后很多老红军念叨,当年就是从瑞金起步,后来遍地开花。其实也未必,路线怎么走,每个人各有算盘。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这静悄悄的一件事,落实到会议却闹腾。古田会议,1929年开在福建上杭,毛泽东、朱德、陈毅边讨论边辩论。会议之后,“党指挥枪”出了名。结果后来越说越大,想办法落实,方案多到难以一一细数。再回头看,这路没那么简单。
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是张学良“东北易帜”。33岁的少帅一声令下,把东北易成了青天白日旗。风头一时无两。不过实际上,全国真统一了?这点说法也许需要再想想。
袁世凯一死,北洋军阀乱成一团。北京政府的皖系头子是段祺瑞。段当年不是个省心主,在实权与虚名间反复横跳,搞得北京政坛乌烟瘴气。每次看到那些史料档案都会心头一紧,怎么全是你们这些人搅局?
考试题的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初中会考。这20题,真要考下来,历史爱好者拿个八九十分,不算难。倒是年轻人,手机、游戏、社交忙得不可开交,打开历史书两页都觉得昏昏欲睡。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学无术,想着天上掉馅饼。其实换个角度,他们脑子里全是新鲜事儿。到底是他们时代变了,还是知识太碎片化了?说不清。
数据查出来,去年某平台关于近代史知识普及的视频,单条最高70万播放量,留言区一半是求答案,一半是错漏百出的推理。看起来新鲜?可一场考试下来,真扎实的历史素养并不多。知乎、B站、头条搜一圈,答题视频倒是遍地,谁认真看了?说实话,很少。
这套试题不是单纯考知识,更像照出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其实融在生活里的历史,不可能全靠死记硬背撑起来。每个被时间漏掉的细节,各有生命力。
大概也不能用一种态度盖棺定论。历史里来来回回,各种声音混杂。我们能记住多少,能力有限。就像这些问题,答案可能会变,也可能不会变。还没有谁能把一切都背的明明白白。
这就是现在我们面对历史的样子。乱、杂、真切、意外,都有。谁说一定要完美无瑕?有的记住了,有的忘了。一组题,碎成了我们的样子,不多不少,刚刚好。
来源:风姿卓越帆船9T0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