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咖深度剖析产业变革 旭化成乙腈电解液如何推动中国蓄电池铅改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3:33 1

摘要:在全球环保政策收紧与新能源产业加速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蓄电池领域的“铅改锂”已从概念探讨走向规模化实践。铅酸电池因重金属污染、循环寿命短等固有缺陷,逐步被锂离子电池替代成为行业共识,但成本控制、安全性保障、极端环境适应性等问题仍制约着替代进程的全面提速。

在全球环保政策收紧与新能源产业加速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蓄电池领域的“铅改锂”已从概念探讨走向规模化实践。铅酸电池因重金属污染、循环寿命短等固有缺陷,逐步被锂离子电池替代成为行业共识,但成本控制、安全性保障、极端环境适应性等问题仍制约着替代进程的全面提速。

(从左至右依次)

旭化成株式会社研究开发本部事业创造推进部项目总监饭塚裕人博士、

上海顶皓新材首席技术官兼研究院院长李国华博士、

上海海拉电子有限公司南京研发中心能源部系统高级主管刘灿先生、

EAS Batteries GmbH董事总经理Michael Deutmeyer先生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作为连续四次参展的旭化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旭化成”),邀请行业大咖,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以《未来电池展望:起动/辅助电池铅改锂之路》为主题的研讨会。旭化成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工材料企业,其研发的乙腈电解液凭借在高倍率放电、高温耐久性及低温性能上的突破性表现,为锂电池在汽车起动及辅助电池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到了EAS Batteries GmbH董事总经理Michael Deutmeyer先生、上海顶皓新材首席技术官兼研究院院长李国华博士、上海海拉电子有限公司南京研发中心能源部系统高级主管刘灿先生、旭化成株式会社研究开发本部事业创造推进部项目总监饭塚裕人博士结合行业实践与技术前沿,展开了深度对话。

铅改锂:政策、技术与成本的三重博弈

谈及铅改锂的核心驱动因素,李国华博士首先强调了环保诉求的刚性约束:“铅的危害是常识性问题,为减少污染、改善环境,铅被替代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毋庸置疑。”从技术层面来看,锂电池的性能优势已得到行业广泛认可,但安全性与成本仍是横亘在规模化推广面前的两大关键。

上海顶皓新材首席技术官兼研究院院长李国华博士(左二)

“从技术角度,铅改锂的障碍已基本破除。”李国华博士进一步分析,前几年动力电池行业曾因过度追求高能量密度而推广高镍三元锂电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如今行业已回归理性,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更高的安全性成为主流。数据显示,今年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动力电池占比已达到81%,而这一趋势也延伸到了12伏起动电池领域,“12伏起动电池从一开始就采用磷酸铁锂,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大圆柱电池技术的兴起,也让锂电池在结构设计上更贴合起动电池的应用需求,“技术层面接近实用化已为时不远”。

但成本问题依然是制约铅改锂大规模普及的核心瓶颈。李国华博士坦言:“当前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仍高于铅酸电池,这是影响车企决策的重要因素。”不过,随着技术迭代与规模化生产,成本下降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刘灿先生从市场应用角度补充道,欧洲市场已基本普及锂电池起动电池,而国内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国内各大整车厂的诉求和要求逐步向欧洲靠拢,采购量也在快速增长”。

对于大规模普及的拐点,三位专家均认为行业已进入加速期。刘灿先生判断:“随着国内法律法规的完善、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整车厂和供应商技术积累的深化,12伏锂电池取代铅酸电池的进程将非常迅猛。”Michael Deutmeyer先生则从产业链成熟度角度指出,随着核心材料技术的突破与生产规模的扩大,锂电池的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他认为“未来磷酸铁锂电池有望实现与铅酸电池的价格持平”。

需求明显:12伏锂电池市场潜力爆发

在汽车起动及辅助电池领域,锂电池的应用呈现出“欧洲领跑、中国追赶”的格局。刘灿先生详细介绍了当前的市场现状:“欧洲各大整车厂的起动电池大多已采用锂电池,而国内是近几年才开始规模化发展,但势头非常猛。”他透露,通过与国内各大整车厂的沟通发现,国内企业对锂电池起动电池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采购量上,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也已与欧洲市场接轨。

EAS Batteries GmbH董事总经理Michael Deutmeyer先生

这种需求增长的背后,是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气化转型的必然趋势。随着车载娱乐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电子设备的不断增加,传统铅酸电池在供电稳定性、循环寿命等方面已难以满足需求。而锂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充放电效率高等优势,能够更好地适配现代汽车的用电需求。

刘灿先生以用户体验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铅酸电池在零下5度时容量会缩减到85%,零下20度时几乎无法支持车辆起动;而锂电池在零下20度的极端低温环境下,仍能保证车辆正常起动,还能独立支持车载娱乐系统的使用。”此外,相比铅酸电池3-5年的寿命,锂电池8-10年的使用寿命基本覆盖了整车全生命周期的使用,能大幅降低用户的更换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锂电池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也契合了当下流行的户外露营、野餐等场景的用电需求,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元的使用可能。

Michael Deutmeyer先生则分享了EAS Batteries的市场布局:“我们已经有客户迫不及待地期待我们的量产电芯应用在海事、工程、电动汽车、移动出行等工业领域。”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印证了锂电池在起动及辅助电池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性能与安全:乙腈电解液的核心优势

锂电池在起动电池领域的应用,对电解液的性能提出了严苛要求:既要满足高倍率脉冲放电需求,以保证车辆在低温、高负载等工况下的顺利起动,又要具备良好的高温耐久性,以适应发动机舱的高温环境。旭化成的乙腈电解液通过独特的配方设计,成功破解了这一技术难题。

旭化成株式会社研究开发本部事业创造推进部项目总监饭塚裕人博士

旭化成株式会社研究开发本部事业创造推进部项目总监饭塚裕人博士介绍:“增加乙腈的含量能提高高倍率脉冲放电性能,但会导致高温耐久性下降,这是一个取舍的过程。旭化成的核心技术是通过调整电解液中溶剂的量、添加剂的种类与用量,以及在形成SEI膜时优化充电条件,在负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最终实现高倍率放电性能与高温耐久性的平衡。”

除了在核心性能上的突破,旭化成乙腈电解液在低温性能、循环寿命、快充能力等方面也表现优异。饭塚裕人博士透露,通过EAS公司分享的测评数据显示,采用该电解液的电池,充放电一次24分钟,经过2000次急速充放电后,容量维持率仍在80%以上,表现出极强的循环稳定性。在安全性方面,饭塚裕人博士强调:“旭化成的乙腈电解液与传统电解液相比,安全性没有差别,用户无需担心额外风险。”

针对乙腈溶剂可能存在的挥发性或毒性风险,Michael Deutmeyer先生进行了专门澄清:“首先,电解液中乙腈只是成分之一,并非完全基于乙腈研发;其次,在欧盟,乙腈不被视为有毒物质;此外,EAS Batteries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从未发现含有乙腈的电解液出现毒性相关问题,其使用不会影响生产供应的安全性。”

李国华博士对旭化成的技术突破给予了高度评价:“前几年,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性能一直是行业痛点,而旭化成的乙腈电解液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将磷酸铁锂体系与旭化成的新型电解液结合,锂电池的低温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铅改锂的全面推广扫除了重要的技术障碍。”

瓶颈突破:成本、供应链与技术协同升级

尽管技术层面的突破为铅改锂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行业仍面临成本、供应链成熟度与安全性方面的多重瓶颈。李国华博士坦言:“从技术层面来看,现在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性能虽然通过电解液技术得到了改善,但与理想状态仍有差距;此外,除了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钠离子电池等其他体系也在探索中,行业尚未形成绝对统一的技术路线。”

成本问题依然是最核心的挑战。Michael Deutmeyer先生给出了一组直观的数据:“目前铅酸电池的价格约为磷酸铁锂电池的三分之一。”但他同时强调,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锂电池的优势十分明显:“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几乎是铅酸电池的十倍,且所有磷酸铁锂电池都配备电池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测电池数据,避免意外事故发生,这在长期使用中能节省大量的维护成本和风险成本。”此外,随着技术进步与生产规模的扩大,磷酸铁锂电池的制造成本还将持续下降,“未来实现价格平价是完全可能的”。

在供应链方面,国内锂电池产业链已具备较强的成熟度,旭化成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学厂商,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Michael Deutmeyer先生分享了EAS Batteries在锂电池方面的量产计划:“EAS Batteries基于德国将于2026年3月实现高功率电池量产,2026年第四季度就会有高能量电池上市;同时,EAS Batteries将在葡萄牙建设的大规模生产基地,该基地专注于生产高功率和高能量的磷酸铁锂电池,预计在2029年前启动量产。”这一系列布局将进一步完善全球锂电池供应链,为中国市场提供稳定的产品供应。

未来3-5年内是加速铅改锂进程的关键突破点,李国华博士认为:“核心材料的技术迭代是关键,除了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等都需要持续优化,以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降低成本。同时,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也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刘灿先生则补充道:“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也至关重要,通过更精准的电池状态监测与控制,能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增强车企与用户的信任度。”

铅改锂蓝图:高端先行逐步下沉

谈及铅改锂的推广路径,李国华博士认为将遵循“高端先行、逐步下沉”的规律:“50万元、80万元的高档车,增加几千元的电池成本,用户更容易接受;而3万元~8万元的入门级车辆,用户对成本敏感度较高,推广阻力相对较大。”但随着成本的持续下降,这一差距将逐步缩小,“相信在未来的3~5年内,锂电池在中低端车型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刘灿先生也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随着环保法规的逐步收紧,以及用户环保意识的提升,铅酸电池的替代将成为必然趋势。而旭化成乙腈电解液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预计在5~10年内,锂电池将取代铅酸电池,成为汽车起动及辅助电池的主流选择。”

Michael Deutmeyer先生则从全球视角出发,强调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新能源产业发展最迅猛的国家,中国市场的铅改锂进程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EAS Batteries将持续深化与旭化成等核心供应商的合作,为中国市场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锂电池产品,助力中国蓄电池产业的绿色转型。”

总结:

从环保诉求到技术突破,从市场需求到产业链升级,蓄电池领域的“铅改锂”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加速期。旭化成乙腈电解液凭借在性能与安全上的核心优势,为锂电池在起动及辅助电池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随着应用的扩展,,成本的持续下降、供应链的不断成熟,将进一步扫清替代进程中的障碍。在政策、技术、市场的三重驱动下,中国蓄电池“铅改锂”的全面普及已指日可待,这不仅将推动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也将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中关村在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