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个好端端的孩子,三天高烧不退,最后送进了ICU!”
这个秋冬季,甲流卷土重来,多地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医生说得直白:
“甲流不是感冒,别再当回事小病拖着不看!”
尤其是老人、小孩、基础病患者,一旦感染甲流,可能出现高热惊厥、肺炎、心肌炎,甚至多器官衰竭,严重时可致命。
很多人以为,“吃点药、扛一扛就好了”,可事实远比想象中凶险得多。我们必须对甲流有足够的敬畏,而不是掉以轻心。
甲型流感(Influenza A)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变异频繁。和普通感冒最大的区别是:
来势汹汹,一天内高烧到39℃、40℃
全身症状重:头晕、肌肉酸痛、乏力明显
呼吸道症状轻,有时甚至不咳嗽、不流涕
国家流感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冬春季,全国流感样病例阳性率高达38.9%,其中以甲型H3N2为主,占比超90%。
更可怕的是,甲流病毒容易引发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健全,老年人抵抗力下降,都是高危人群。
很多人一旦得了甲流,不是去医院,而是自己“瞎治病”。医生最怕的,就是这3个坑:
“发烧就多喝水、捂汗出一出就好了”,这是误区!甲流不是简单的发热,它的病毒复制速度极快,48小时是抗病毒药物的黄金期。
如果拖过这段时间,病毒扩散,再好的药也无力回天。
甲流是病毒感染,而抗生素是针对细菌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滥用抗生素只会:
破坏肠道菌群,降低免疫力
引发药物性肝损伤
培养超级细菌,后患无穷
医生说得很清楚:得甲流吃抗生素=用斧头砍蚊子,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发烧≠中寒,不是越捂越好。尤其是体温超过39℃,还裹着被子发汗,可能造成体温继续升高,甚至热性惊厥或中暑。
正确做法是:适度降温,及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烧,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补充水分。
很多人对流感疫苗不屑一顾,认为“打不打都一样”。但事实是——打疫苗虽不能百分百预防,但能大幅度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
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60%以上的住院风险,对老年人、慢病患者尤其有效。
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四价流感疫苗,可覆盖甲型H1N1、H3N2,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四种毒株。
接种建议:
每年一针,因为病毒每年变异,疫苗也会更新。
10月—12月是最佳接种期,以便在高发季前产生抗体。
老人、儿童、慢性病人、孕妇优先打。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这些细节更关键:
少去人群密集处,特别是密闭空间
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家中常备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
一人感染,全家防控:病人需独立房间,日用品分开使用,及时消毒。
一个真实案例:
2023年冬,一位42岁公司高管,发烧两天没当回事,第三天突然意识模糊,被送进ICU时已出现病毒性心肌炎和肺炎,抢救三天仍未脱离危险。
医生无奈地说:“如果早点吃药、早点来医院,完全能避免重症。”
甲流从来不是“扛一扛就过去”的小事,它就像一场“看不见的风暴”,能否幸免,取决于你提前有没有准备。
身体免疫力强,病毒也难得逞。日常饮食中,注意补充以下这些关键营养素:
维生素C:增强免疫,抗氧化。富含于猕猴桃、柑橘、西红柿。
锌:提高抗感染能力。多见于牡蛎、牛肉、坚果。
蛋白质:基础免疫细胞的“建材”。来自鸡蛋、鱼类、豆制品等。
维生素D:调节免疫系统。阳光照射、深海鱼类是好来源。
此外,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心理平稳,也是构建免疫屏障的重要一环。
过去我们总觉得“感冒就是小事”,但时代变了,病毒也“进化”了。
甲流不是一场简单的发烧,而是一场系统性攻击。它考验的不只是免疫力,更是你对健康的认知水平。
别等躺在病床上,才后悔没听医生一句话。
这个冬天,让我们谨慎以对,科学应对,不慌不怕,但也绝不轻敌!
参考资料:
[1] 国家流感中心.《中国流感监测周报》. 2023年第48周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预防控制指南(2021版)》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成人流感诊疗指南(2020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健康加油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