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岁的孙豪满怀期待地参加了一个为期十天的夏令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本该是成长的美好经历。然而营期结束回家时,父母却发现孩子脸上有明显的伤痕。经检查,孙豪在夏令营期间遭受了意外伤害,导致面部留下了永久性疤痕。愤怒的父母将夏令营组织方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十五万元。这个案件揭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面对年龄尚小的孩子,夏令营组织者应当承担怎样的看护责任?当孩子独立参加活动时,组织方的义务边界在哪里?这场纠纷的判决,为整个研学旅行和夏令营行业敲响了警钟。2024年暑假前,孙豪的妈妈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广告:
【阅读提要】
九岁的孙豪满怀期待地参加了一个为期十天的夏令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本该是成长的美好经历。然而营期结束回家时,父母却发现孩子脸上有明显的伤痕。经检查,孙豪在夏令营期间遭受了意外伤害,导致面部留下了永久性疤痕。愤怒的父母将夏令营组织方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十五万元。
这个案件揭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面对年龄尚小的孩子,夏令营组织者应当承担怎样的看护责任?当孩子独立参加活动时,组织方的义务边界在哪里?这场纠纷的判决,为整个研学旅行和夏令营行业敲响了警钟。
一、期待中的独立之旅
2024年暑假前,孙豪的妈妈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广告:某文化传播公司推出了"少年独立成长夏令营",为期十天,活动包括户外拓展、团队游戏、野外生存技能培训等,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团队精神"。
孙豪刚满九岁,平时在家被照顾得很好,独立性确实不强。妈妈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让孩子锻炼锻炼。她仔细看了活动介绍,宣传页上写着:"专业教练全程陪同,24小时安全看护,让家长放心,让孩子成长。"
妈妈点开链接,看到公司营业执照、活动场地照片、往期学员的合影,看起来挺正规的。价格也不便宜,十天要八千八百元,但想到能让孩子得到锻炼,也就咬咬牙报了名。
报名时,工作人员发来了一份电子合同和一份健康信息表。合同里列明了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费用等,还有一条特别显眼:"甲方(组织方)承诺为乙方(学员)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和全程看护服务,确保学员人身安全。"这让孙豪妈妈更放心了。
出发前一天,孙豪兴奋得睡不着觉。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这么久,既期待又紧张。妈妈帮他收拾好行李,反复叮嘱:"到了那里要听老师的话,注意安全,有什么事情马上打电话给妈妈。"
"知道啦,我都九岁了,不是小孩子了!"孙豪拍着胸脯说。
7月15日早晨,集合地点在市中心的一个广场。孙豪跟着妈妈来到现场,已经有二十几个孩子和家长在等待了。带队的是三个年轻人,自我介绍说是夏令营的"辅导员",两男一女,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
"家长们放心,我们会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的。"一个男辅导员说,"活动期间我们会建群,每天都会发孩子们的照片和视频,让大家了解情况。"
大巴车开走了,孙豪透过车窗向妈妈挥手。妈妈看着车子消失在视线里,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但还是选择相信组织方的承诺。
二、夏令营里的隐患
夏令营的营地在郊区的一个山庄,环境不错,有宿舍、食堂、活动场地。第一天晚上,辅导员在微信群里发了几张照片: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饭,笑容灿烂。家长们纷纷点赞,觉得孩子们挺开心的。
但实际情况,并不像照片里展现的那么美好。
首先是人手不足的问题。夏令营一共招了三十个孩子,年龄从七岁到十二岁不等,但只有三个辅导员负责。这意味着平均每个辅导员要看管十个孩子,而这些孩子年龄差异大,需求不同,精力根本顾不过来。
其次是管理松懈。三个辅导员都是公司临时招的兼职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也缺乏带孩子的经验。他们对孩子的看护,更多是"放养"式的:吃饭时点个名,睡觉时查个房,其他时间基本是让孩子们自己玩。
再次是安全意识淡薄。山庄里有很多潜在危险:池塘边没有围栏,活动器材有些陈旧,有的铁架子边缘锋利,有的木制设施有裂缝和尖刺。辅导员没有对这些危险点进行排查和警示,孩子们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教育。
孙豪很快就融入了集体生活,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玩到了一起。白天参加各种活动,晚上住集体宿舍,确实是新鲜的体验。但他也发现,辅导员经常不在身边,有时候玩得很疯,也没人管。
第五天下午,活动是"户外探险"。辅导员带着孩子们去山庄后面的小山坡,说要锻炼他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山坡不高,但植被茂密,有些地方还有乱石。
"你们分成小组,去找我藏在山上的旗子,找到最多的小组有奖励!"辅导员说完,就让孩子们分散开来寻找。
孙豪和三个小伙伴一组,兴奋地往山坡上跑。他们在树丛间穿梭,翻找着可能藏旗子的地方。就在一处灌木丛旁,孙豪发现了一面小红旗,高兴地跑过去拿。
然而,灌木丛下隐藏着一个陷阱:一根被折断的树枝,断口锋利如刀,斜着戳出地面。孙豪没注意到,一脚踩空,身体前倾,脸部直接撞上了那根尖锐的断枝。
一阵剧痛袭来,孙豪本能地捂住脸,大声哭喊起来。同组的小伙伴吓坏了,有的跑去找辅导员,有的围在旁边不知所措。
辅导员赶到时,孙豪的脸上已经血流不止。断枝划开了他左脸颊的皮肤,伤口有三四厘米长,看起来触目惊心。
"快,送医院!"辅导员慌了,赶紧打电话给公司负责人,然后和另一个辅导员一起,开车把孙豪送到了最近的医院。
三、伤痕与真相
医院的医生检查后,立即给孙豪做了清创和缝合。伤口缝了八针,医生说恢复后可能会留疤,建议后期做疤痕修复治疗。
"怎么伤成这样?你们是怎么照看孩子的?"医生质问辅导员。
辅导员支支吾吾,说是孩子自己不小心摔的。医生摇摇头,开了处方,交代了注意事项。
夏令营公司这边,负责人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给孙豪的父母打了电话。"孙豪妈妈,不好意思,孩子在活动中不小心摔伤了,我们已经送医院处理了,您不用太担心。"
"什么?摔伤了?伤得重不重?"妈妈急得不行。
"缝了几针,医生说问题不大。我们会照顾好他的,您放心。"负责人尽量往轻了说。
妈妈不放心,立刻请假赶往医院。看到孙豪脸上缠着纱布,她心疼得眼泪都下来了。"豪豪,疼不疼?到底怎么回事?"
孙豪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事情经过。妈妈听完,心里的怒火一下就上来了。什么"专业教练全程陪同",什么"24小时安全看护",孩子在山坡上乱跑,居然连个大人都不跟着,这叫照看?
她找到辅导员理论,辅导员一个劲道歉,说这是意外,他们也没想到。"我们马上报保险,保险公司会赔的。"
"保险?我儿子脸上留疤了怎么办?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妈妈情绪激动。
负责人赶到医院,也是一再道歉,承诺会承担所有治疗费用,还额外补偿五千元。妈妈当时被情绪支配,没有细想,在一份"和解协议"上签了字。
然而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对劲。孙豪拆线时,医生说疤痕已经形成了,想要完全修复很难,需要多次激光治疗,费用不菲,效果也不能保证。更让妈妈心痛的是,孙豪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拍照,明显留下了心理阴影。
妈妈找到了律师,律师看了合同和事发经过,建议起诉:"这不是简单的意外,是组织方严重失职导致的伤害。那份和解协议明显不公平,可以主张无效。"
2024年9月,孙豪的父母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夏令营组织方某文化传播公司赔偿医疗费、后续治疗费、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十五万元。
四、责任的追问
开庭前,法院组织了证据交换。原告方提交的证据包括:夏令营的宣传资料、报名合同、付款凭证、医疗费票据、诊断证明、医生的治疗建议、后续疤痕修复的费用评估,还有孙豪接受心理咨询的记录。
被告公司也提交了证据:营业执照、活动方案、安全预案、辅导员的身份信息,还有一份保险单,证明他们为每个学员都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开庭当天,孙豪也到了法庭。他脸上的疤痕已经有些淡化,但在白皙的皮肤上依然很明显,像一条浅红色的蜈蚣,从脸颊一直延伸到下巴。
孙豪父母的律师首先发言:"法官,本案的核心问题是:被告作为夏令营组织者,对参营的未成年人负有怎样的看护责任?我方认为,被告严重违反了这种责任,导致孙豪受伤,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律师详细列举了组织方的失职行为:第一,人员配置不足,三十个孩子只有三个没有专业资质的大学生看护;第二,安全管理缺失,活动场地存在明显危险未排查,未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第三,现场监督缺位,让孩子们在复杂地形中分散活动,没有大人跟随;第四,应急处置不当,事发后没有及时通知家长,也没有妥善安抚孩子。
"九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有限,组织者就应当替代家长的角色,提供全方位的看护。被告没有做到,就是失职!"律师语气严厉。
被告公司的代理律师则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解:"首先,我方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我们配备了辅导员,制定了安全预案,购买了保险,这些都证明我们是负责任的。"
"其次,孩子受伤是意外事件。户外活动本身就有一定风险,我们不可能预见到山坡上有一根断树枝。而且孙豪自己也有一定责任,如果他小心一点,就不会受伤。"
"再次,我们事后已经积极处理,及时送医,承担了医疗费,还额外补偿了五千元,双方已经达成和解。原告现在反悔,这不符合诚信原则。"
孙豪父母的律师立即反驳:"被告所谓的'合理注意义务',标准太低了!对于未成年人,特别是九岁的孩子,组织者的责任应该是最高标准的看护,而不是简单的'配备人员'就算尽责。"
来源:进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