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5人就有1个老板!浙江的“造富密码”从来不是靠运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04:29 1

摘要:这片“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土地,没煤炭石油的自然资源,没连片大平原的农业优势,更没扎堆的央企资源加持,却凭民营经济硬生生闯成全国标杆——GDP稳居第四,人均可支配收入6.7万元仅次于京沪,胡润榜上53席浙商占据半壁江山,连续20年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第一

“平均每6.5个浙江人里,就藏着1个老板”,浙江省省长的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对浙江富裕的好奇。

这片“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土地,没煤炭石油的自然资源,没连片大平原的农业优势,更没扎堆的央企资源加持,却凭民营经济硬生生闯成全国标杆——GDP稳居第四,人均可支配收入6.7万元仅次于京沪,胡润榜上53席浙商占据半壁江山,连续20年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第一。浙江人到底凭什么这么富?答案藏在几代人的打拼里。

浙江的富,是“穷出来”的求生欲逼出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天台县228起“投机倒把”案不是爱闯祸,而是山里种不出粮食的无奈选择。

义乌“敲糖帮”挑着糖担走街串巷,用红糖换鸡毛,为避检查改介绍信上的籍贯,冬天脚冻流脓也咬牙赶路,就为赚几分钱差价。

温州更绝,1976年全国谈“个体户”色变时,这里已有5000多家个体企业,“八大王”事件再风波,风头过后依旧扎堆做生意。没资源、没退路,让浙江人早早明白:“等靠要”没用,想要活下去就得自己找路。

浙江的富,是“干出来”的实干劲拼出来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从来不是口号。

义乌王摊主1998年揣500块闯荡,如今一天发3000单货销往20多国;30岁的服装外贸老板在仓库睡了三年,白天跑工厂谈客户,晚上铺垫子将就;五金配件老板敢垫资300万接500万订单,账上只剩几千块仍坚信“机器转就有希望”。

这种韧性在疫情时更亮眼:义乌市场停摆两月,摊主们转身做直播带货日销几十万,政府牵头的“云展会”一个月就帮2000多家企业拿下10亿订单。

600多万浙商纵横全国,200多万浙商遍及世界,“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刻进了每个浙江人的骨子里。

浙江的富,是“政企同频”的好生态养出来的。民营经济能野蛮生长,离不开“干部敢担责,百姓敢闯祸”的氛围。

1980年温州给1844户个体户发全国最早的营业执照时,很多地方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1982年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顶着压力开放小商品市场,让“世界超市”雏形初现;如今“最多跑一次”改革延续初心,办许可证跑一趟就能成,不用请客送礼。

更难得的是共富底色,省属国企结对帮扶山区县,250余个项目总投资超1500亿元,“共富工坊”“共富大棚”让财富惠及基层,让浙江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的电商、宁波的外贸、绍兴的纺织、温州的皮鞋,每个城市都有拿得出手的民营产业。2023年,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67%的GDP、71.7%的税收和87.5%的就业,从纽扣、袜子等小商品到吉利汽车、阿里电商等大企业,浙商总能把“小生意”做成“大产业”。

他们抱团发展,靠商会凝聚力量;他们敢闯敢试,创下无数个“全国第一”;他们义利并举,富而思源反哺家乡。有人说浙江人天生会赚钱,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天赋。别人等政策春风,他们自己造东风;别人抱怨条件差,他们修路找商机;别人算计眼前得失,他们盯着长远市场。浙江的富,不是天上掉的,是扁担挑出来的,是地板睡出来的,是政企同心干出来的。

现在年轻人总找成功捷径、抱怨机会太少,不妨看看浙江人:没资源就凑资源,没政策就等政策,政策来了就牢牢抓住。这种“不信命、只信干”的劲头,才是最宝贵的造富密码。毕竟所有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都是必然的坚持。你觉得这种“浙江精神”放到其他地方也能复制吗?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