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夏天,生态学家帕特里克·沙利文(Patrick Sullivan)与一名飞行员一同驾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布鲁克斯山脉的狭窄山谷间穿行,一路蜿蜒朝着偏远的萨尔蒙河(Salmon River)源头飞去。
地球是一个奇迹
环境|美国
图克帕赫莱里克溪(Tukpahlearick Creek)是阿拉斯加偏远地区众多溪流之一,这条溪流近期已变成鲜艳的橙色。| 国家地理图片集
2019年夏天,生态学家帕特里克·沙利文(Patrick Sullivan)与一名飞行员一同驾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布鲁克斯山脉的狭窄山谷间穿行,一路蜿蜒朝着偏远的萨尔蒙河(Salmon River)源头飞去。
沙利文本是为研究树木向苔原地带缓慢蔓延的现象——这正是气候变化加速的信号,却没料到很快就发现了一件远比这更令人震惊的事。
他原本以为会见到一条清澈凛冽的河道,水中散落着蓝绿色水潭,为此甚至特意带上了钓鱼竿。可当眼前出现浑浊的河水,河岸还被染成荧光橙色时,沙利文着实吃了一惊。“那模样简直像污水,”他回忆道。
研究团队完成采样后,乘坐驮包筏向下游划去,可这片浑浊的橘色水域却始终绵延不绝。沿河途中,他们接连看到几只瘦弱不堪的熊。在一处静谧的回水湾,一只格外瘦削的熊悄悄靠近,深色的眼睛死死盯着他们,那眼神让沙利文心里直发紧。
他不由得猜想,河流环境恶化或许导致了鱼类数量减少,进而让熊的食物来源变得匮乏。“我当时就觉得,我们眼前所见的,正是生态系统崩溃的一个缩影,”他说道。 在之后的一次考察中,沙利文采集了水样,结果发现其中铁与镉、铝等重金属的浓度高得反常,部分样本里还检测出了锌。
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问题远不止萨尔蒙河一处:丛林飞行员反馈,该地区数十条河流都出现了同样的锈色,波及范围差不多有内布拉斯加州那么大。如今,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也纷纷开始记录永久冻土周边水道的类似变化。
罗曼・戴尔(Roman Dial) 是阿拉斯加太平洋大学的生物学教授,他正穿行在图克帕赫莱里克一条水流平缓的支流中。| 国家地理图片集
pH试纸检测显示,这片水域的pH值约为2至3,呈酸性。在河流、湖泊和湿地中,大多数物种无法在过酸的水环境中生存——通常当pH值低于5时就难以存活。| 国家地理图片集
一名科学家正在检测这片亮橙色水域的pH值。| 国家地理图片集
北极变暖:那些可预见与始料未及的改变
环境科学家早已预判到北极变暖会引发一系列变化——比如物种迁移栖息地、林线向北推进,海狸、驼鹿等动物出现在此前从未涉足的区域。但沙利文表示,河流变“锈”这件事,“即便对一直紧盯这类议题的科学家来说,也完全是个意外”。
自首次发现这一现象后,沙利文与同事们一步步梳理出了北极河流呈橙色的原因。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仅让人们担忧:这种转变可能会给本就生存艰难的北极野生动物带来更大压力,还会污染阿拉斯加社区赖以生存的水源。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背后还藏着一种深层恐惧——眼看着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渐渐分崩离析。
冻土消融,金属随之渗出
沙利文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找出导致河水变色的污染物。阿拉斯加北部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一类特殊的岩石:它们最初是远古海洋底部的页岩与沉积物,经过漫长岁月,在细菌作用下转化成了黄铁矿,这种矿物里同时含有铁和硫元素。
数千年来,这些矿藏一直被永久冻土层牢牢锁住,与空气和水分彻底隔绝。可随着冻土不断升温,底下的基岩逐渐暴露,一场破坏性的化学反应就此开始:先是释放出硫酸,再将铁氧化,最终形成一种有毒的橙色混合物,顺着河流向下游扩散数英里之远。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生物地球化学家蒂莫西·莱昂斯(Timothy Lyons) ,在安克雷奇大学首次接触到沙利文的研究时,立刻察觉这一过程与酸性矿山排水现象极为相似。
这种反应在矿山附近很常见:含硫化物的岩石一旦接触到水和氧气,就会产生酸性物质,进而溶解重金属。但矿山里的这类污染往往集中在特定区域,方便监测和控制。可换到野外河流的场景下,莱昂斯解释道,“除了遏制气候变化,我们实在别无他法”。
2023年,沙利文与莱昂斯带领一支大型野外考察队重返布鲁克斯山脉,想要更深入地探究含金属径流带来的影响。“我们亲眼看到河岸在不停往外渗铁,”莱昂斯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锈色的黏液不断渗入水中,“那模样简直像鼻涕。”他们的检测结果显示,河水中溶解态金属的含量已逼近工业废水的水平。
如今,北极水道的变化正让人忧心忡忡:布鲁克斯山脉已有超过75条河流近期变成了橙色,萨尔蒙河的金属浓度更是达到了对水生生物有毒的程度。沙利文补充说,更糟糕的是,他们还在苔原地带发现了500多处酸性渗漏点,矿物正从这些地方持续渗入周边湿地。
这会导致水体pH值下降、毒性增强、微生物群落改变,进而破坏鱼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生长与生存环境。在近期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明确指出,受此影响,河流中的鱼类栖息地已严重退化。
“我们的研究结果或许能解释近期大麻哈鱼数量骤减的现象——这种鱼对当地居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食物,”沙利文说道。这也印证了他当初对那只瘦熊的猜测,那只熊眼中的饥饿感,始终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科学家们正在考察一处区域:永久冻土消融后,富含黄铁矿的基岩暴露在含氧水中——这一现象很可能是数千年来首次出现。| 国家地理图片集
北极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蜕变
瑞典于默奥大学的分子地球化学家让-弗朗索瓦·布瓦利(Jean-François Boily)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但他表示,该研究为理解北极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科学家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全新的、令人担忧的反馈循环,而这一循环还有可能持续加速。
这一切的源头,依然是冻土。在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布瓦利的团队发现,矿物在冰中的溶解效率竟然比在液态水中更高——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当水结冰时,铁化合物等溶解物质会被排出冰晶结构,浓缩到微晶之间的微小液囊中。
这一过程会显著提升水体的酸度,而且每当地面经历一次冻结,就会有新的矿物被重新浓缩。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了冻融循环的频率,这可能会触发一个恶性循环,进一步推高河流的酸度。“更关键的是,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布瓦利强调。一旦这些矿物溶解,整个过程就很难逆转,因为原始矿藏的形成需要漫长时间,无法快速再生。
“一旦启动,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并非阿拉斯加独有的问题:在与布鲁克斯山脉接壤的加拿大西部,研究人员也记录到了这种标志性的橙色;科罗拉多州的永久冻土区、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山间池塘,甚至秘鲁融化冰川的下游水域,都检测出了相应的高金属浓度。
这处酸性渗漏点正持续向下方溪流中沉积矿物。| 国家地理图片集
研究人员推测,类似的过程可能正在全球其他地区发生,但目前其全球范围的完整影响还尚不明确。布瓦利表示,在瑞典各地,科学家们已发现铁的迁移活动在不断加剧。他解释道,在整个北半球,水体“褐化”现象正在减缓生物生长速度、引发有毒藻类爆发、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变化,和那些一眼就能注意到的橙色河流同样重要,”布瓦利说道,他还提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水道造成的诸多影响。
但截至目前,研究人员仍处于记录河流“生锈”问题的阶段,许多潜在后果才刚刚开始显现。对于那些依赖这些河流获取饮用水和食物的阿拉斯加社区来说,相关的关键信息却一直难以获取。
基瓦利纳镇的饮用水取自乌利克河,而该河下游恰好存在多处酸性渗漏点。该镇向国家地理透露,部落行政官至今仍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传统的污染处理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仅对单一污染源有效。
就在几百英里之外,萨尔蒙河流域长期以来都以其原始完整的荒野风貌而闻名。1975年,《纽约客》作家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在沿河旅行时,曾形容这里的水是“我见过的最清澈、最纯净的流水”。
正如生态学家亚历克斯·休伦(Alex Huron)近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撰文所指出的,尽管萨尔蒙河本身并未受到阿拉斯加北坡油气开发的直接影响,但化石燃料燃烧引发的化学反应,最终造成的破坏可能比输油管道泄漏还要严重。
他在文中写道,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预示着随着全球变暖持续推进,还会有更多隐蔽且持续的环境变化等待我们发现”。 正如莱昂斯所警示的那样:“面对即将到来的后果,目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也没有人能幸免于难。”
撰文:Lois Parshley
摄影:Taylor Roades
编译:Arvin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