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可以观察三件事 一是看俞敏洪会不会在18日左右给出回应。把南极的愿景翻译成具体安排; 二是看公司是否在19日发布说明。安抚员工和公众情绪; 三是看舆情在20日后是否自然降温
俞敏洪在南极给新东方发32周年全员信
有员工正赶续费方案加班到夜里,看到那段“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的描写
第一反应是讽刺感扑面
有人在社交平台调侃
“今夜,所有 xdfer 都是南极人”
那封信选在北京时间11月16日17点发出,地点是南极
信里“南极”被提了5次,“我”出现了17次
画面是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语气是祝贺和鼓劲
俞敏洪用企鹅在极端环境里互相扶持的画面,类比新东方人的团结与希望
回望从北大一间简陋教室起步的三十多年
又把服务学生、服务客户的初心拿出来重申
还对各条业务线的方向做了规划
问题不在于寄来的祝福,而在于场景反差太强
纪念日这天晚上,教育板块有员工上完课还连夜做续费方案
盯着电脑上的数据,看到冰雪世界的诗意,心里只剩下一个问号:这份温柔能落到工资条上吗?
不少网友的声音也很直接
“作为老板,少点鸡汤,多点实际行动,加薪才是最好的激励”
如果把这条争议放回新东方的长镜头里看,会更复杂
1993年11月,新东方从中关村二小的破旧房子起步
靠着托福、GRE的口碑,一点点把规模做起来
2006年在纽交所上市,成了中国首家海外上市教育机构
之后全国扩张、多元化延展
留学咨询、学前教育、在线教育一并铺开
近几年公司经历转型阵痛,股价和市值都不算好看
俞敏洪带队转向直播电商
东方甄选火了,新东方在新赛道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也尝试涉足文旅等产业
商业数字不会说话,却能给情绪找参照
新东方2026财年一季度净营收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
教育新业务成了增长引擎
收入同比增长约15.3%
不过
股东应占净利润是2.41亿美元,同比下降1.9%
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利润3.355亿美元
反而同比增长了11.3%
公司预计第二季度净营收在11.32亿到11.63亿美元之间
增速是9%到12%
全年净营收预计51.453亿到53.903亿美元,**同比增长5%到10%
听起来,公司在往前走,但员工在原地喘
这恰好是争议的核心:情感动员和现实激励的“时间差”
周年日的信本该是凝聚时刻
可一旦创始人置身“远离尘嚣”的南极
员工却在夜里赶方案
这种镜头切换会让共情难度飙升
鸡汤不是原罪,鸡汤脱离现场才是问题
有媒体援引员工说
看到南极风光的文字,只觉得讽刺
也有不少人认为
“我”的出现过多,像自我感动
这里面有一点人之常情:当工作负荷上来,语言的密度越高,情绪的距离越远
如果能把“我”的叙事换成“我们”的安排,比如明确当季的加班补偿、续费策略的配套支持、
甚至哪怕是一句“今晚的加班餐我请”
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截至11月17日21时,俞敏洪和新东方官方都未对争议作出回应
这也让讨论维持在“各自眼中的合理”
有人觉得
创始人去南极是个人自由,写信是传递精神
企业需要精神
也有人说
精神要跟激励对位
尤其是在转型期
一线员工的耐心和信任,比漂亮的修辞更稀缺
我总觉得
好的内部沟通不是发一封信,而是搭一座桥
桥的一端是愿景,另一端是具体的、可被触碰的安排
比如清晰的KPI和相匹配的奖金,加班的弹性调休,节日的真诚福利
以及管理层出现在员工的工作场景里
哪怕仅仅是走一圈问一句“忙完了吗”
场景是沟通的第一语言
当场景对了
南极的光也能照到工位上
这次的舆情会有一点商业影响
雇主品牌的温度可能被短期拉低
对招聘和留存会有轻微波动
但更现实的影响,是让管理层重新审视周年、庆典、冲刺节点的沟通方式
把情感表达和员工现实体验绑在一起
对于整个教培与转型类企业
这是一堂“共情课”的反面教材,**提醒大家少一些场景反差,多一些一线视角
很多人问:鸡汤和加薪到底差多远?
我的答案是
不远,就隔着一个“落地”
当精神落到政策、落到工资、落到休假
那句“坚持初心”会变得有分量
当它只是漂在冰面上
企鹅的故事再动人,也会被忙碌的人读成风景
接下来可以观察三件事
一是看俞敏洪会不会在18日左右给出回应
把南极的愿景翻译成具体安排;
二是看公司是否在19日发布说明
安抚员工和公众情绪;
三是看舆情在20日后是否自然降温
还是会出现新的讨论点,比如福利调整、加班机制优化
创业史是新东方的底牌
转型期的日常是员工的眼前
把两者对齐,才是这封周年信真正要抵达的地方
如果一定要留一句话
愿每一次远方的呼唤
都能在近处被听见
愿每一段关于坚守的叙述
都能在工资条上有一行对应
愿未来的新东方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