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AI真的要对老年人多一点耐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8:43 1

摘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的申琦教授提到她做的一个研究,叫「踌躇的絮语」。说她在短视频刷到老年人提问那些小度小爱的时候,常常是才刚喊AI的名字,还在想要说什么,智能音箱就等不及地回复了。

最近看到知乎答主评审团的重阳节视频播客,聊了老年人在AI时代的困境,真的还蛮受触动的。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的申琦教授提到她做的一个研究,叫「踌躇的絮语」。说她在短视频刷到老年人提问那些小度小爱的时候,常常是才刚喊AI的名字,还在想要说什么,智能音箱就等不及地回复了。

老年人往往是真的把对方当成陌生人一样去考虑,我要怎么和你交谈,我想问你什么。但AI的响应速度太快,常常让老年人不知所措,既要回想刚才要问什么问题,又得努力听明白AI说了什么。犹犹豫豫地,没法形成有效的对话,反而越用越焦虑。

所以,老年人的提问是「慢而真」的,但AI的回应却是「快而浅」。

看到这段真的蛮难过的,因为我也刷到过类似的老年人生AI气的视频,完全是当搞笑视频看着玩,现在想想觉得很歉疚,明明代入视频里的老年人真的是很焦虑很窝火……

我自己刚开始接触AI的时候也有同样的问题,就是太把对方当人看了,提问里有很多语气词,语法也不完整,导致AI常常答非所问,要么用个模棱两可的回答糊弄我。

即使是年轻人,也得频繁地使用一段时间,才知道要怎么准确地向AI提问,慢慢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才能开始真正用好它。而现在的AI,正在严苛地要求每一个老年人都拥有这种高效沟通的智识。

申琦教授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媒介技术的迁移」。我们的社会真的很残忍,对50年代、40年代的老年人,从要求他们学会看电视、再到学会用互联网、还迅速地来到大模型时代,每个阶段对媒介的使用都不一样,都要从零开始适应。

技术上的「效率至上」,其实是对社会中的少数派和弱势群体的系统性忽略。

李银河教授的补充也很有道理,就是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想为消费服务,所以自然会将最能提供消费的年轻人作为优先,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就成了被撇下的群体。但此时此刻走在前面的人,又会在哪天被时代抛弃呢。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去理解「慢」这件事,组织语言、确认对方的情绪,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温度。而AI的快速、精准,固然高效,却在逐渐剥夺这种思考的空间。

因为有慢的人,才让等待和耐心尤为可贵。
#重阳节[话题]# #老龄化[话题]# #养老[话题]#

来源:知书少年果麦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