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3月18日,太岳区南下干部在长治完成集结后,向河北省武安县进发,与先期到达的太行区南下干部会合。太岳区领导和长治市党政军群敲锣打鼓夹道相送,声声激励着南下干部。途经山西潞城、黎城,步行160余里,20日到达河北邯郸涉县河南店镇南庄。21日改乘武涉铁路
武安整训
1949年3月18日,太岳区南下干部在长治完成集结后,向河北省武安县进发,与先期到达的太行区南下干部会合。太岳区领导和长治市党政军群敲锣打鼓夹道相送,声声激励着南下干部。途经山西潞城、黎城,步行160余里,20日到达河北邯郸涉县河南店镇南庄。21日改乘武涉铁路运煤的小火车,虽然车小人多,只能像木桩一样竖立在车上,但对不少南下干部来说,这又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更多体会到的是新鲜。小火车一夜行程240余里,天亮时到达武安县城,每个人身上脸上都是黑色的煤灰,互相见了哈哈大笑,甚是乐观。
河北武安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这里北依太行,南望中原,据太行可守,依太行可进,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冀豫边区政府所在地,与河北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遥相呼应。此时,这里是太行太岳南下干部的集结、出发之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命名之地,也是太行太岳南下儿女最终走向福建的思想转变之地。
按照中共中央和华北局的安排部署,由太行、太岳两区共同组建的南下区党委首先确定和组建了南下区党委机构:区党委由冷楚、刘尚之、周璧、刘裕民、叶松、陶国清、侯振亚7人组成。冷楚任区党委书记,刘尚之任组织部部
长,周璧任宣传部长,刘裕民任南下行署主任,叶松任社会部长,陶国清任南下军区司令员,侯振亚任组织部副部长。冷楚、刘尚之、周璧、叶松为常委。两区各地委、专署、军分区调来的干部编为6个地委、专署、群团、军分区架子;县区调来的干部编为30个县委、县政府、群团架子和199个区委、区政府、群团架子。
为了安全保密和便于行军管理,这个由太行、太岳两区共同组建的南下区党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6个地委专署架子编为6个大队,专员任大队长,地委书记任政委;30个县委编为30个中队,县长任中队长,县委书记任教导员;199个区编为199个小队,区长任小队长,区委书记任指导员,总人数4500余人。第一大队主要由太行区一、六地委、专署的河北磁县、沙河、武安、涉县、邢台、内丘、元氏、赞皇等地南下干部组成;第二大队主要由太岳区岳北地委、专署的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沁源、沁县、安泽、屯留、长子等地南下干部组成;第三大队主要由太行区晋东南二、三地委和豫北四地委的武乡、襄垣、昔阳、左权、榆社、和顺、潞城、黎城、平顺、长治、壶关等地南下干部组成;第四大队主要由太岳区二地委的浮山、绛县、翼城、沁水、阳城、灵石(部分)、霍县(部分)等地南下干部组成;第五大队由太行区四、五、六地委和新乡市委、陵川、沁阳、温县、博爱、修武、获嘉、武陟、林县、邺县、汲县、汤阴、漳南、卫辉、安阳、辉县、新乡等地南下干部组成。每个大队均下设直属中队和五个中队。
第六大队主要由太岳区三地委的晋城、高平、阳城、垣曲、济源、孟县等地南下干部组成。下设的直属中队和五个中队分别由地直机关和各县区的干部组成。太岳区第三地委书记王毅之(河南沁阳人)担任第六大队政委,专员康润民,组织部长李步云,宣传部长董奥林,秘书长刘哲。济源县122名南下干部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三中队,教导员王安珍,中队长赵守训,副教导员李岳。在太行、太岳两区其他县市南下的24位济源籍干部编入长江支队其他大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其他大队济源籍南下干部名单(24人)
支队部机关军区机关 赵子青
支队部机关行署机关 卫华
第二大队第四中队 张兰英
第四大队第三中队 杨廷珍 杜光辉
第四大队第五中队 孙恒义
第五大队直属中队 杨廷标
第五大队第一中队 赵克良 赵守臣
第五大队第二中队 赵和仕 史芙萍
第六大队直属中队 卫乃修 刘任道 周观亭 成仁
第六大队第一中队 郭玉瑞
第六大队第二中队 许峰 卫占山 陈顺德
第六大队第四中队 王乐道 琚成贤 申德贵
第六大队第五中队 晋静波 朱良谋
长江支队的随军南下干部来自晋冀鲁豫解放区太行、太岳革命老区,超过40%的干部是从战争硝烟中一路走来的老红军、老八路,以及老解放区地方干部和军队、地方武装干部。他们中有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的做过白区地下党员,有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敌占区工作,绝大多数干部都参加过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工作,政治素质过硬,革命斗争实践经验丰富,组织能力优秀。这些从太行、太岳两区其他地区报名随军南下的济源籍干部,也都是从革命烽火中走出的济源骄子。
赵子青,15岁就读于革命摇篮济源师范,16岁加入共青团和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九·一八”事变后,在济源党团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济源师范毕业后,19岁的赵子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起先后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阳城县委书记,1942年后调晋豫三地委、太行区工作。
刘任道,邵原张洼村人。日军侵占王屋、邵原后,刘任道揭竿而起,组建抗日游击队,公开与日军进行坚决斗争。1943年任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7年任济源县副县长,曾配合太岳军区粉碎日伪多次扫荡,参与平息红枪会反革命暴乱,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为济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调晋城专署做支前工作。
晋静波,邵原唐山村人。14岁参加刘任道组织的抗日游击队,16岁进入太岳四分区抗大中条中队学习,结业后在日军包围之中开展反扫荡、除奸反霸和平息红枪会暴乱活动,发动一切力量保证八路军党政军粮草供应,为三五九旅王震部队顺利渡过黄河作出贡献。解放战争初期,晋静波在孟县带领农民组成翻身队,进行土地改革,让翻身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
卫占山,克井大社村人。出身贫农,14岁时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生运动,19岁走上革命道路,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与其同伴一道击毙到大社烧杀抢掠、强奸妇女的两名日军,全歼盘踞大社的济源反共顽固派李在兰部;1939年阎锡山大肆逮捕共产党人时,卫占山保护了到大社隐蔽的济源县及上级党领导的安全;1941至1942年组建敌后抗日武装游击队,与日伪斗争,扫除抗日障碍。后任晋豫三地委行政科长、晋城县四区中队指导员、区武委会主任、孟县四区农会主席等职。
在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在党和人民需要大量干部随军南下建设新区的历史形势下,这些济源优秀儿女不论身在何方,都毅然响应号召,从各地出发汇聚河北武安,共同奔赴江南,解放江南,建设江南。
在长江支队向河北武安集结期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召开的唯一一次中央全会,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革命处于重大转折关头时的重要会议。会议批准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还对南北形势作了分析,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重大决策,并对南下干部的战略任务作了部署,要求全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习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在城市中和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
1949年3月30日,太行太岳南下区党委在武安召开第一次全体南下干部大会。区党委书记冷楚传达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变化,讲解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重点传达了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党的工作重点由过去的农村包围城市转为城市领导农村的战略性转变,指出南下接管新区,战略重点由乡村转向城市。这次南下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铲除反动基础,二是在胜利后建设新中国。冷楚希望南下干部们深入学习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依靠工人阶级,加强工农联盟,做好城市领导乡村工作,把革命进行到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正在准备南下接管政权的长江支队指明了方向,对于长江支队后来的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和现实意义,成为武安整训学习的重中之重。
武安整训是紧张而又活泼的。一方面等待进军的号令,一方面认真学习,一方面进行军事训练,这为长江支队克服困难长途行军、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辗转南下接管新区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组织方面:统一作息时间,以中队为单位,白天讨论、学习或上军事课,晚上组织文娱活动或看戏剧节目,讲军人风纪、防空疏散、战地救护、夜间行军知识,进行行军演习。济源选调的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三中队,政委王安珍,中队长杨杰,副中队长赵守训、李岳;中队设组织、政宣、供卫三股,为行军方便,分为三个分队,分队长成富物、赵维天、郑毓秀;分队下设九个小队,实行半军事化的生活、行军、学习。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娱生活,各中队普遍教唱革命歌曲,唱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家住在南方,万里长征到北方,把咱来解放,我们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南下干部们无不感慨万千,感到南下的光荣;看到《闯王进京》《血泪仇》《木兰从军》等戏剧,南下干部们都感到无比激动,责任重大,热血沸腾。
学习方面:南下干部们先后听取、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以及形势任务、城市接管、工商政策、入城守则、党的建设等十余个报告和文件。特别是七届二中全会根据全国胜利形势,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为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而努力奋斗,号召全党继续发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谨防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袭等,对大家教育深刻。学习提高了南下干部的思想认识,使南下干部明确了新区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增强了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接管城市、开辟新区的决心和信心。
思想方面:武安整训期间,一些南下干部思想上有过动摇,有的怕到新区工作困难多,有的担心家庭没人照顾。支队指示各大队、中队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学文件、听报告,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战争形势的有利发展和变化、党对新区的方针政策,使南下干部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组织纪律都有了显著提高,4000余名南下干部更加坚定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生活方面:南下途中的食粮就地筹集,其他生活费用由上级发给。太岳区党委发给每位同志一套暗灰色粗布军服、一床单人蚊帐和一条行军小油布。每个中队的供卫股为南下干部准备了行军背粮袋、干粮、炒面等必需品,济源干部从家乡出发时组织上还发放了生活费和防治小病的简便药品等,这些为同志们顺利南下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方面:县级干部和跟随的通讯员、区级干部和武委、公安干部都带有枪支,有的一人带长短枪两支,共计70支左右。六大队由大队参谋苏奋主持操练,包括队形、队列、军风纪、防空、救护、射击、投弹以及进入城市和乘火车、轮船时应注意的交通事项。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武安整训对于长江支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严明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军事训练,使长江支队这支以农村干部为主的地方干部队伍得到了锤炼。
队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如果没有武安整训,或者说武安整训不彻底,要顺利南下,要在国民党统治多年的新区站稳脚跟,打开局面,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济源南下干部、后来的福建省财政厅厅长晋静波晚年回忆武安整训,“两个务必”在那时乃至终生都带给他极大触动;济源南下干部张战元在其行军日记中写道:这次学习使我感觉到,今后的政策是先城市后乡村,这和过去的工作大有区别。目前全国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今后的任务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如不加强学习,就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在这段学习中,我感觉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支由太行太岳老解放区、老根据地精心挑选的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是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党派往南方接管当时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苏南地区的干部队伍。因而支队领导人有幸受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1949年4月15日,春暖花开,刚刚和平解放的北京城沉浸在热烈舒畅的气氛之中。在北京香山公园双清别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接见了长江支队主要领导人冷楚、周璧和接任冷楚为太行区党委书记的陶鲁笳。
毛泽东主席兴致勃勃地和三人谈起南下新区最重要的是执行什么样的方针政策。他在谈到长江支队到新区工作的经济政策时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面,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这里所说的内外,不仅包括中国和外国,在目前解放区与上海也应包括在内。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谈到劳资两利,毛泽东主席说,那种怕和资本家来往的思想是不对的,如果劳资双方不是两利,而是一利,那就是不利。劳利而资不利,工厂就要关门;资利而劳不利,就不能发展生产。谈到公私兼顾时,毛泽东主席强调,公私兼顾也是如此,只能兼顾,不能偏顾,偏顾的结果就是不顾,不顾的结果就要垮台。毛泽东主席强调:“四面八方”缺一面、缺一方就是路线错误,原则错误。照顾到四面八方,就叫做全面领导。
毛泽东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做出这一科学概括和深入浅出的表述,对南下干部到新区接管政权、开展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毛泽东主席唯一一次接见南下干部领导人,对长江支队以及南下干部的殷殷期望可见一斑,对正在学习、整装待发的长江支队全体南下干部更是极大的鼓舞。
几乎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北平召开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聂荣臻、华北局第一书记薄一波、华北局组织部部长刘澜涛、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太行区党委书记陶鲁笳、太岳区党委书记顾大川、中原局负责人等,长江支队主要领导人冷楚、周璧也参加了这次会议,重点讨论进入新区应遵循的方针、政策,同时研究太行、太岳两区干部所要去的地区问题。会议认为,太行、太岳这批干部数量多,质量最好,中原局要求这批干部到中原局分配工作;华东局饶漱石力争这批干部去华东。会议最后决定,长江支队交由华东局分配,随三野渡江南下,预定接管苏南,过江后在江苏丹阳集结待命。苏南,是长江南岸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也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民党在此苦心经营几十年,这里城市集中,情况复杂,由长江支队接管苏南,是党中央对太行太岳南下干部的重视和信任,是对长江支队极大的期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悍然拒绝八项和谈条件,国共两党和谈失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横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防线一旦溃破,迅即呈摧枯拉朽之势。胜利鼓舞了南下干部的斗志和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解放全国比预期快了很多,接收新区的任务更加紧迫。在大好形势之下,上级命令长江支队迅速随军向南挺进。
来源:3C捕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