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刘韵洁踏入了刚刚成立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他与北大绵延一生的缘分。在附中的求学时光里,许多老师的身影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刘韵洁的记忆中。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联通总工程师
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他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络之父”
从北大附中的启蒙
到燕园求学的积淀
从工厂车间的磨砺
到网络时代的开拓
他的命运
始终与中国科技的前沿突破同频共振
他的情怀
永远与北京大学的培养塑造血脉相连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筑路人”与“开拓者”
北京大学1968届物理系校友刘韵洁
用一生诠释了“北大人”的情怀与担当
启蒙燕园,始于附中
1960年,刘韵洁踏入了刚刚成立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他与北大绵延一生的缘分。在附中的求学时光里,许多老师的身影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刘韵洁的记忆中。
孙宗彪老师是其中对他影响尤为深远的一位。这位教授数学的师长,同时负责指导学校的计算机兴趣小组。刘韵洁深情回忆,“可以说,他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计算机还处在庞大的电子管时代。刘韵洁记得,那时的计算机相当高大,几乎要占据整层楼的空间。孙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他们耐心讲解计算机的原理、功能与未来前景。那些知识如同一粒种子,在少年刘韵洁的心田悄悄种下,让他萌生出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与好奇心。
附中的课程体系完全跳出普通高中教育框架,师资队伍也由北京大学各院系抽调青年教师组建,他们边编写教材边授课。刘韵洁记得,讲物理课时发现数学基础没学,又得回头补课,好多知识就这样“补来补去”。不过,独特的教育尝试也让高中生得以提前触摸到大学的知识脉络,拓展了大家的视野。
更让他深感珍贵的是,这段经历让他与北大的缘分远不止于大学时代。
“我1963年进入北大,1968年毕业;但其实受北大的熏陶有十年之久。我从中学阶段就开始接受北大的教育,像物理、化学、数学、政治等等,高中时这些课绝大多数都是北大的老师给我们讲授的,这对我受益很大。”
这段从中学便开始与北大结下的深厚渊源,不仅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学识基础,更早早塑造了他与燕园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联结。
北大岁月中的成长
带着这份特殊的北大情结,刘韵洁在报考大学时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尽管对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础教育心向往之,但当时年少的他怀揣着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一心想着要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做出一番贡献。为此,他一度将目光投向了以“科学研究”为特色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然而深思熟虑之后,他逐渐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全面的素养培育更为重要。而北大独特的人文传统、跨学科学术氛围,以及对逻辑思维与综合能力的系统性培养,正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所以,刘韵洁最终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北大。
怀着对科学探索的满腔热忱,刘韵洁选择了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这个选择源于他自幼阅读居里夫人、门捷列夫等科学家传记时萌生的对微观世界的向往。当时他心中有两个理想方向:探索宇宙的天体物理与钻研微观的核物理。由于北大尚未设立天体物理专业,加之核物理领域正面临急需突破的“卡脖子”困境,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这一关乎国家战略需求的方向上。
回忆起专业选择,一名同窗的故事令他感慨至今:那位同学因当时中国尚未成功爆炸原子弹而立志报考核物理专业,一心希望为此事业贡献力量。刘韵洁说:“这样的专业选择,背后是整整一代人的使命与情怀。”
在北大求学期间,许多师长给刘韵洁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郑春开老师是他尤为敬重的一位。郑春开不仅在核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领域造诣深厚,更在德智体各方面为学生们树立了标杆:他曾获北京大学校运动会万米冠军并首创马拉松纪录,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尽管刘韵洁后来并未从事核物理专业研究,但郑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人格魅力,依然让他受益匪浅。毕业后,师生间仍保持着深厚情谊,多年来时常相聚。
刘韵洁(左一)与郑春开(中间)
同窗手足之情,亦是刘韵洁心底最柔软的珍藏。尽管大家专业不同,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这与入学初期的特殊环境密不可分——当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在最初阶段缺乏系统的管理。作为团支部书记,刘韵洁主动承担起联系同学、协助处理思想与生活问题的责任,成为班级的主心骨。这段共同度过的艰难时光,反而让大家凝聚成了紧密的整体。
当时北大的学习条件虽然远不如今日,但莘莘学子的求知热忱却分毫不减。刘韵洁回忆道,“教室里有很多位子能坐,但是大家都爱寻找阳光充足、环境宜人的角落学习。”正所谓“僧多粥少”,想要在图书馆或教室里觅得一个理想的座位绝非易事。于是,“占座”成了燕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了能在一处好位置安心读书,许多同学会提前许久便将自己的书包放在心仪的座位上。去得稍晚一些,便常常发现已是座无虚席。纵然物质条件有限,这片园地里对知识的渴求与尊重,却始终一以贯之、熠熠生辉。
刘韵洁(右二)与大学好友
从“车工”到“通信网络领域专家”
1968年,从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刘韵洁被分配到河北某农具厂。面对陌生的环境与单调的劳动,他起初有一段不适应的日子。然而正是这段看似远离科研的岁月,成为他人生转折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韵洁接到一个研制高频大功率晶体管的任务。当时,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在当时的美国,高频大功率晶体管输出功率也只做到100W,更何况他此前没有任何半导体的专业储备,加上农具厂的条件如此有限。
但刘韵洁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迅速召集同样来自北大的四位同学组建起一个简单的团队,共同攻克研发重任。当时有多家大型工厂在进行同类研究,但只有刘韵洁团队率先成功研制出100瓦大功率晶体管。《河北日报》以显著篇幅报道了他们的成果,产品也迅速应用于国防事业。
“因为我之前的表现好,为后面这些机会打下了基础。所以说,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你的初心和理想,总是要做好准备,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看似普通的事。”
1999年,刘韵洁被调到中国联通任总工程师,并全面负责网络建设工作。其实,他只需要按照以前在电信总局的经验,有什么业务就建什么网络来支撑就可以了。这样操作最容易,也没有风险,全球电信运营商都是这么做的。但刘韵洁认为,这样投资成本会成倍增加,周期也会拉长,而且后期网络维护的管理成本也非常高。
他回忆说,“我的想法是能不能只建一张网络,让所有业务都在这张网上完成,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建设网络。”这是一个几乎颠覆行业的想法。ISDN、B-ISDN这些全球都在探索的技术都先后以失败告终,而刘韵洁带领团队将IP技术和ATM流量工程技术嫁接融合,形成兼有两种技术优势的新方案,在中国联通首次实现了这个集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这项成果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刘韵洁几经转折,从核物理跨入半导体领域,又从半导体转向计算机和网络领域。每一次人生路上的重大转变,都是对个人能力与精神定力的历练。在刘韵洁看来,正是关键的那些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谈起这几次重要的“转舵”,刘韵洁始终坚信北大创新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北大给予我的不仅有扎实的基础课知识,还有王选、徐光宪等老师们的创新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我的成就跟北大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的精神。我不盲从权威,也不盲从传统的成果、传统的范式。我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突破多年来大家不敢批判、或者认为是不可动摇的传统。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些新的技术路径、新的机会、新的范式,这才走到现在。”
如今八十二岁的他,仍然奔波在科研前线,目前他正在努力推动“光电融合网络”的跨界创新项目。“现在国家在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可是仍有三个堵点:算不了、算不起、算不好的问题尚未解决。东部地区急需算力,西部又有算力闲置。虽然我们有八大算力枢纽、五大算力中心,但这些地方仍像一座座孤岛。”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率先攻克了广域光电融合确定性网络关键技术,在中国九个城市开通了400G光电融合网络,并成功应用于国家东数西算、AI的工程项目中。
南京未来网络小镇,早晨上班的年轻人经常能看到刘韵洁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到单位,开启一天的工作。这位“80后”,还在用自己的热忱、执着为国家的网络强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践行着北大“爱国进步”的精神底色
一份孜孜求索志
深植于校训“兼容并包”的治学风范
刘韵洁院士不懈拼搏的精神
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
是“北大精神”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动注脚
北大是一个地方
更是一种精神
那塔、那湖、那片永远宁静的心灵家园
早已让这种精神超越了校园的边界
刘韵洁以实际行动
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在中国信息化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人物简介
刘韵洁,1943年1月出生,现年82岁,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3年,刘韵洁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进入北大,196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早的通信网络领域拓荒者之一,他全程参与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重要奠基人,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采访 | 李寒冰
文字 | 李寒冰、徐周雨宣
图片 | 受访者提供、《网络传播》杂志
排版 | 顾馨月
责编 | 戴璐瑶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