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的南海桂城,艺术热浪一波接着一波:2025千灯湖国潮音乐节在平洲大圩HOEY启幕,逢周末上演一场全民狂欢的“音乐墟游记”;2025千灯湖青年戏剧节亦将于11月20日开show,首创“无止境戏剧节”模式邀请市民共赴一场戏剧假期。
11月的南海桂城,艺术热浪一波接着一波:2025千灯湖国潮音乐节在平洲大圩HOEY启幕,逢周末上演一场全民狂欢的“音乐墟游记”;2025千灯湖青年戏剧节亦将于11月20日开show,首创“无止境戏剧节”模式邀请市民共赴一场戏剧假期。
当世界音乐在老街墟市引发共舞,当百年粮仓与前沿戏剧相遇,当艺术成为周末的日常期待甚至是生活方式,南海让“墟游记”从一种供给转变为一种内生于城市的、蓬勃的生长力量。
以千灯湖之名打造的双节实现梦幻联动并非偶然,而是桂城在南海“墟游记”品牌战略下一场精心编排、旨在实现 “周周有墟日” 的持续性城市文化实践。丰富的体验形式、高密度的艺术内容、深入肌理的社区连接,让“墟游记”品牌实现一次根本性的战略升维。
11月1日,为期一个月、逢周末举行的2025千灯湖国潮音乐节——世界音乐在平洲大圩HOEY正式启幕。本届音乐节汇聚了国内外优秀音乐人及表演团队,有来自美国古筝演奏家玉刻、极具雷鬼乐精神的雷必烈精神乐队等超14组音乐家,整个11月将带来35场演出与15场工坊,全程免费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音乐节构建了由“专业演出+大师班+互动工坊+JAM即兴+全民跳舞场”组成的完整生态链,社区居民、观众游客不再是被动聆听者,而是可以参与即兴合奏、学习非遗歌谣甚至登上卡拉OK赛场的“共创者”。这种从被动观演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正是“墟游记”所倡导的社区营造理念的生动实践,也让“世界音乐在桂城”从纸面落地为一场全民参与的“音乐墟游记”。
作为国内首个定位国潮+世界音乐的音乐节,千灯湖国潮音乐节已成功举办三届。此次音乐节选址平洲大圩HOEY更有“艺术乡创IP”的考量,通过音乐节引流激活大圩周边的住宿、餐饮,将“周周有墟日”转化成可持续的“周末经济”,并推动“世界音乐在桂城”转变为根植于本地、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音乐文化IP,让艺术成为赋能城市更新和社区活力的引擎。
作为南海区十大演艺品牌之一,千灯湖青年戏剧节正从“节展”走向“品牌”。回顾2024年首届戏剧节,14天共呈现104场演出及活动,吸引逾3万人次参与,主单元剧目全部售罄上座率超过100%,不仅实现了佛山地区专业戏剧节“零的突破”,更以“野生、活力、有趣”的策展风格,迅速在湾区青年文化图景中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的千灯湖青年戏剧节以“戏剧,日常之外的风景(Life as neighbor, theatre as view.)”为年度主题,依托夏漖粮园内全新启幕的驻留中心“夏南Lab(Summer Solstice Lab)”,首创“无止境戏剧节”模式,打破传统节展的时空限制,通过全年滚动开展的三次表演艺术季与持续性的艺术家驻留孵化,推动戏剧从“年度盛事”走向“日常风景”。率先开启的夏南表演艺术季(2025秋冬)将于11月20日至23日集中呈现,免费演出及活动多达30场,售票剧目均延续29元(最高)的惠民票价政策。
从首届的“城中度假”模式,到本届的“无止境戏剧节”,千灯湖青年戏剧节始终致力于探索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关系,通过空间活化与时间浸润,让其生长为城市的慢性风景。
“墟游记”品牌管理运营中心负责人、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认为,本届戏剧节打破了短期节展的传统,通过全年三个表演艺术季的活动铺排、艺术家驻留机制的建立、与夏漖粮园等在地空间的深度绑定,以“周周有墟日”的密度逐步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表演艺术生态,是演艺“墟游记”以“内容导入空间-在地孵化生长-可持续链接”为路径的一次生动探索。
如今,走进南海桂城,你的周末日历会被百年粮仓里的先锋戏剧、老街圩市上的世界音乐舞池、即兴开放的艺术家工坊共同标记。你可以是周六下午在“夏南Lab”与驻留艺术家共话创作的思考者,也可以是周日夜晚在大圩HOEY随着彝族小调纵情起舞的狂欢者。
“周周有墟日” 意味着生活不再是两点一线,年轻人可以用一顿快餐的钱,在百年米仓里欣赏一场国际水准的戏剧;也可以不花一分钱就与世界级音乐大师面对面交流,这种高性价比的幸福体验,深刻地定义了何为“有品质的生活”。
“我们要做整个大湾区最能够读懂年轻人的城市。”桂城党工委书记余辉曾指出,在GDP逼近千亿规模后,桂城发展逻辑需从侧重经济规模转向满足人的全方位需求,以人文经济学进行城市运营,其背后逻辑正是希望能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留驻,增强城市竞争力。
在大圩HOEY畅想周末的年轻人
殷秩松认为,“墟游记”正是南海在人文经济学视野下形成的可供给大众的、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审美的生活方式,而“周周有墟日”则提供了一种“周末不无聊,生活有期待”的幸福预期。
这不仅是周末经济的繁荣,更是一座城市生活哲学的升维:南海,正通过持续不断的文艺内容供给,将“墟日”从一年几次的节庆事件,塑造为一种稳定、可期、高品质的日常仪式。这种高频次的触达,使“墟游记”从被主动寻找的“目的地”变为不经意间邂逅的“风景”,从文化活动品牌升维为一种被广泛认同和实践的生活方式。
千灯湖国潮音乐节与千灯湖青年戏剧节,不仅是两场文艺盛宴,更是南海“墟游记”品牌从理念到实践、从试点到系统的重要里程碑。它们以艺术为媒介,以节庆为平台,以社区为土壤,成功构建了一个“人与场域共生、文化与经济共融”的城乡融合新图景。
一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海模式”已得到印证。从火爆出圈屡登央媒的罗行艺术墟到接连发布动工的小塘国际艺术墟、西樵民乐墟、里水国际艺术咖啡港;从璜溪港乐声墟的主理人引入运营机制,再到夏南Lab艺术家长期驻留机制;从国潮音乐节的全民共创生态再到青年戏剧节的本土关怀,共同构建起“周周有墟日、一墟一主题、镇镇有惊喜”的体验网格。“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区参与、艺术家共创”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已成为“墟游记”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一方面,“文商旅融合”实践路径已初步形成。从前期通过节庆活动引流激活空间市集、餐饮、民宿,再到“周周有墟日”式的高频互动、长期驻留机制的内容共创,为艺术家、社区居民、主理人、小微商业提供了稳定的生存土壤,形成了 “内容吸引人流 - 人流支撑商业 - 商业反哺艺术” 的良性闭环。构成了“墟游记”品牌难以被简单复制的、基于在地生态的文商旅融合实践路径。
随着《“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出台,南海“墟游记”品牌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遇。
“‘墟游记’不是一个空洞的品牌标签,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文艺赋能城市更新与城乡融合的方法论。”殷秩松认为,“墟游记”品牌管理运营中心需要从活动操盘手转变为品牌运营者、资源链接者和品质把关者,制定品牌标准、整合全域资源、进行整体传播,将具体的内容生产交给艺术家、主理人、社区乃至市民共创。这种模式将会极大地释放品牌的容量和创造力,使“墟游记”成为一个能吸纳全社会创意、具有强大自我生长能力的开放平台和孵化器。
在内容系统化方面,将更多优质活动纳入“墟游记”年度内容日历,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墟日”的运营生态。
在IP产业化方面,推动“墟游记”与本地产业化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研学课程、主题线路,实现从文化品牌到产业品牌的跨越。
在传播立体化方面,既要考虑面向大众社会面的触达传播,更要做好经验提炼的范式传播,将“墟游记”从地方品牌推向全国舞台,成为文艺赋美的国家样本。
来千灯湖国潮音乐节
千灯湖青年戏剧节趁墟啦!
更多详情↓
审校:吕燕珊、姚易、陈李娜、肖汉华、王心怡
来源:南海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