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市早苗对中国打“第二枪”的时候,东京的政客可能很兴奋,觉得这是日本“安全外交史上的大动作”。但在北京看过去,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区域安全秀——前台是“自由开放印太”、多国联演,后台则是一串赤裸裸的地缘筹码交换。
高市早苗对中国打“第二枪”的时候,东京的政客可能很兴奋,觉得这是日本“安全外交史上的大动作”。但在北京看过去,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区域安全秀——前台是“自由开放印太”、多国联演,后台则是一串赤裸裸的地缘筹码交换。
前不久,高市早苗在台海问题上的那句“日本必须介入”,已经算是对华打出了“第一枪”。那是一场典型的“话术攻击”:借台海制造舆论声量,给国内右翼一个交代,也顺便试探一下中美的底线。而这一次,她干脆从嘴上的风波,升级成“带队下场拉帮结派”。
过去一个月,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你能想到的那些敏感坐标——菲律宾、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有几个在地图上看着不显眼、但刚好卡在关键航道上的小国。表面都是“友好访问、发展合作”,但每站的关键词都很一致:防务、雷达、巡逻艇、联合训练。
在马尼拉,日本手上拿的是实货。日防卫相和菲防长已经在 2025 年 2 月确认要“进一步深化防务合作”,同年 10 月又原则同意签一份新的防务物流协定,让两国武装力量可以互供物资、进行后勤支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的自卫队,理论上在菲律宾相关港口,可以更从容地补给、停靠、联训。而高市这次给菲律宾的“礼物”,就是一批部署在吕宋岛西侧的雷达系统——覆盖面直指南海中部主要航道。
一句话,雷达是送的没错,但送的是“看谁进出南海”的眼睛。
越南这边,戏份也不少。日本和越南的安全合作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从 2015 年起,两国海上执法力量就已经开了 11 次双边会议,日本帮越南做能力建设、执法培训、装备升级。
这次高市再提“提升巡逻艇通信导航”“联合培训”,其实就是把之前那套模式往更“准军事化”的方向推一把:从“海警合作”慢慢靠近“防务协作”。
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站,更像是补齐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布的那张网。2023 年美国和巴新签了防务与海上安全协议,允许美军使用巴新部分基地;澳大利亚这边,2023 年先签双边安全协议,2025 年又进一步把它升级成防务条约,明确写上“武装攻击一方就是威胁双方”。
高市现在提出一个所谓“太平洋安全合作网络”,拉上美、澳、新西兰,再把这几次访问过的岛国捆在一起,本质上就是想在美澳已经搭好的框架上,给日本加个名字——从“跟着走”,变成“也能喊几嗓子”。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从 QUAD(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到 AUKUS,再到现在这一圈“六国外援网络”,套路都一样:先喊价值观,再搞装备援助和军演,最后把安全议题牢牢锁在对抗框架里。只不过这次,日本第一次尝到“主动牵头”的滋味,自然要在对华问题上多用点力。
那六国外长“候命”的画面也确实存在。美日澳菲近几年在南海的多边演习已经成常态,美军航母、澳军反潜机、日本驱逐舰、菲律宾新引进的导弹护卫舰轮番上场。
2025 年,美菲不仅完成第七次南海联合演练,还宣布成立“任务部队-菲律宾”,专门负责包括南海在内的关键海域行动,美方国防部长公开把话说到“共同恢复威慑”。
在这种氛围下,高市想把“六国安全网络”包装成“对华第二枪”,一点也不意外。
问题是,六国真的铁了心要跟着日本走到哪儿吗?未必。
巴新总理在面对澳、美压力时公开强调“不结盟”,说可以要援助,可以要项目,但不会轻易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巴新追求的是“多方合作”,而不是“选边站队”。
越南这边也很清楚,和日本搞海警合作、拿装备,可以增强自己的谈判筹码,但官方表态也反复强调“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南海争议还是希望通过协商和自制来管控。
这些国家心里都有数:拿日本的钱、用日本的东西,未必意味着要替日本冲在第一线。
换句话说,高市能拉来的,更像是一圈“条件性靠拢”的伙伴,而不是随喊随到的铁盟友。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拿捏平衡:要安全、要投资,也要避免成为中美日三角博弈中的“靶位”。
再看中国这边,解放军确实被逼着把“硬菜端上桌”。南部战区这两年在南海的动作,基本已经从“存在感”升级到“体系感”:055 大驱编队去南海实射防空导弹、联合作战演练,075 两栖攻击舰和航母“山东舰”进行联合演练,模拟夺岛、立体登陆、远程打击。
东部战区在东海方向,对钓鱼岛周边的常态化巡逻,配合空中轰炸机、战斗机、预警机联训,这些都已经不是“偶发新闻”,而是“训练日常”。
看起来好像是高市一搅局,就把解放军“逼”了一把。但从中国的安全逻辑来说,这些演训早晚都要做,只不过现在给了一个很好的“公开理由”:你在我家门口搞日美澳菲小多边,我就在你外围搞常态化合成演训,还强调一句——在自己海域、遵守规则、保持克制。
这就是中国这几年安全观的一大变化:从“低调不露锋芒”,变成“实力摆在这儿,但我先声明不惹事”。
真正危险的是日本那套“通过不断提高安全焦虑来拉紧同盟”的思路。对日本政客来说,安全焦虑可以转换成预算、选票、国际存在感;但对区域来说,安全焦虑只能变成军备竞赛、误判风险、摩擦频率上升。某种意义上,高市在玩一场“别人为她的政治红利买单”的游戏。
中国要做的,其实是两件事同步进行:
一边,对该上的“硬菜”绝不含糊——军演、巡逻、装备升级,该有的威慑要有;
另一边,不让自己被对方节奏带着跑——不跟着对方的炒作起哄,不让南海、东海变成纯粹的“军事秀场”,而是尽可能把问题拉回谈判桌、机制内。
东盟、南太平洋这些国家看得越来越清楚:安全靠大国,发展靠中国,二者缺一不可。高市能否真的把这六国捆成一个高黏度的安全网络,还真不一定。反倒是如果她继续在对华问题上一味加码,把日本推向“地区对抗前线的永久队长”,那日本自己要承担的经济、安全成本,恐怕会越来越吃力。
所以,高市对华打出的“第二枪”,到底是她口中的“安全升级”,还是日本新一轮战略冒险的起点?
你怎么看?在西太平洋这盘越来越复杂的棋局里,日本是真在“掌控局势”,还是在把自己往火线更近的地方一步一步推?这是东京的机会,还是一场慢慢累积的风险?
来源:莫离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