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底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指出京东在未来一年是电商股中最不值得投资的,这个判断并非因为京东财报表现不佳,而是他们认为京东过去依赖的经营模式现在行不通了,以前靠正品保障、快速物流和高效率运作赢得市场,如今这些优势反而成了拖累。
去年底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指出京东在未来一年是电商股中最不值得投资的,这个判断并非因为京东财报表现不佳,而是他们认为京东过去依赖的经营模式现在行不通了,以前靠正品保障、快速物流和高效率运作赢得市场,如今这些优势反而成了拖累。
拼多多在小城市站得很稳,京东根本进不来,三线到五线的顾客买东西先看价格,京东虽然让人觉得靠谱但偏贵,对他们来说显得不划算,大城市用户也往淘宝和抖音跑,那边东西更便宜,京东就算搞补贴也没改变大家觉得它贵的印象,很多人甚至没注意到京东也在做百亿补贴,等刷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品牌商家纷纷转向淘宝平台,因为淘宝把直播和短视频与商品货架相互打通,流量分配的方式也完全改变了,商家不再只关注高价位产品,而是更重视获得更多曝光、控制成本,京东过去靠正品保证和高档购物环境吸引品牌入驻,现在这些做法已经普遍,算不上独特优势,很多商家觉得在京东投入不如在淘宝划算,回报更低,而且京东提供的工具也不够好用。
京东的自营模式原本是个优势,现在却成了拖累,仓库多物流强虽然听起来厉害,但在打价格战的时候这些重资产没法帮着降价,反而会吃掉利润,再加上京东没有内容生态做支撑,直播带货效果一直不太好,不像抖音那样可以靠视频直接吸引用户下单,用户在刷视频的过程中就买了东西,京东这边还得靠广告硬推才行。
京东做的即时零售业务,比如那个"京东秒送",听起来挺厉害,实际上却有不少问题,本地合作的商家不多,商品种类也比不上美团和饿了么那么丰富,平台没有用短视频或者直播来吸引顾客,用户想买点饮料零食的时候,根本不会先想到去打开京东 App,再加上配送系统原本是为送大件货品设计的,骑手调度应付不了那种高频次的小订单,结果市场份额从 11% 掉到了 8%,投资的人也就不愿意继续投钱进去了。
新业务总是重复老路,先投入资金搞补贴,吸引一批用户过来,但最后留不住人,慢慢就黄了,“惊喜拼拼”“低价策略”“直播带货”,全是同一套玩法,摩根那边说京东动作太慢,做决策像国企那样,不敢尝试犯错,也不敢一步步调整,内容电商和本地生活这一块讲究的就是快,你一犹豫,市场机会就没有了。
最讽刺的是,京东最大的优势是物流和仓储,现在却卡住了它转型的路子,淘宝可以轻松去做内容,抖音也能免费引入达人资源,京东却不行,它的体系太笨重,很难调整,你想让京东一下子变成靠短视频卖货的平台,根本不可能,它的强项反而让它变得僵硬。
京东这家公司确实在努力,但方向出了偏差,它一直在改进自己原有的模式,可市场早就变了,用户现在想要的是价格低、使用方便、还有乐趣,不光是“正品保证”这几个字,商家需要的是流量和转化率,不是高客单价,京东还在按照十年前的思路做事,但消费者已经换了一种活法。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京东早两年放弃那些重资产项目,早点跟抖音一样做内容,可能就不会陷入这种被动局面,不过现在说这些已经没用了,京东卡在中间位置,上不去也下不来,一边被传统电商的老路子拖着,一边又赶不上新消费的浪潮,结果就被夹在中间动弹不得。
用户对京东的感情还在,只是京东没给用户留下继续支持的理由,以前买家电或手机时大家觉得京东可靠,现在买日用品、零食和衣服,更多人选择去拼多多、抖音或淘宝下单,因为日常消费里“可靠”变得不那么关键,价格便宜和购买方便才最重要。
它的问题不是缺资源,而是资源用错了地方,物流网络全国最强,可这东西对直播带货没帮助,它需要的是内容创作者,是本地小店,是算法推荐,不是更多仓库和快递车,可惜它还没意识到这点,或者意识到了,但改不了。
京东现在还在努力调整方向,但它的路子越来越不清楚,它想要效率高、体验好,又想保持正品形象,还想打价格战,结果两头都没顾上,用户不满意,商家也不愿意配合,资本那边也没信心,这不是一时半会儿的问题,而是结构上出了错位,时代已经变了,京东却没有跟上。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