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前家里开工厂,她在深圳最好的地段买了两套房,以为能给孩子最好的未来。可大女儿中考前突然厌学,哭着不肯进考场;好不容易进了三流高中,月考全校第11名的成绩,没让她高兴两天,女儿又说“要退学”。
42岁的林姐坐在深圳福田的豪宅里哭了——她手里攥着女儿的退学申请,窗外是价值千万的夜景,可女儿说“我宁愿去打工,也不想再上学”。
疫情前家里开工厂,她在深圳最好的地段买了两套房,以为能给孩子最好的未来。可大女儿中考前突然厌学,哭着不肯进考场;好不容易进了三流高中,月考全校第11名的成绩,没让她高兴两天,女儿又说“要退学”。
林姐熬了无数个通宵开导,甚至忽略了另外两个孩子,到头来却在女儿的“我不想活了”面前,彻底崩溃:“我有两套房,怎么就养不好一个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中学生厌学率达34%,其中中产家庭孩子占比超60%;青少年抑郁检出率17.5%,厌学是主要诱因之一(数据出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习状态调研》)。我们总以为“物质丰裕+成绩优异=成功育儿”,却忘了孩子要的不是“深圳两套房”,是“被看见的情绪”;家长困的不是“没钱养娃”,是“成绩至上的执念”。就像连岳说的:“很多家长的痛苦,是把自己的价值感绑在孩子成绩单上,把‘普通’当成了‘失败’。”
林姐的焦虑,是中产家长的缩影。她给女儿报最好的补习班,买最新的学习机,甚至辞掉工作陪读,“我把能给的都给了,就想她考个好高中、好大学”。可女儿却越来越叛逆:上课睡觉、作业不交,最后干脆说“上学没意思”。有次林姐翻女儿的日记,看到一句“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高分的我”,她才猛地意识到,自己把“成绩”当成了“爱的筹码”。
更扎心的是“努力错了方向”。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徐海军接诊过一个病例:15岁女生因抑郁症吞安眠药自杀,洗完胃已是凌晨,妈妈问的第一句话却是“明天能上学吗?”;精神科医生也见过,孩子住院治疗抑郁,妈妈还在纠结“能不能把作业送进病房”。“孩子都要垮了,家长还在盯着成绩”,徐医生的话像巴掌打在脸上——我们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却忘了“健康活着”才是底线。
林姐后来才知道,女儿厌学是因为“怕考不好让妈妈失望”。
中考前她熬夜刷题,梦见自己考砸了,哭着醒过来;高中月考考了第11名,她第一反应是“妈妈会不会觉得我还不够好”。“我以为是为她好,结果把她逼到了墙角”,林姐现在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我硕士毕业,辞掉工作教孩子,他怎么能普通?” 心理咨询师杜亚檑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她从孩子一年级就教完三年级内容,成绩滑坡就加作业量,结果孩子初三时彻底崩溃,休学在家。“家长把‘望子成龙’的焦虑,变成了孩子的枷锁”,杜亚檑说,这位妈妈到最后都没明白:“孩子不是你的‘圆梦工具’,他有权过普通的人生。”
可我们总不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林姐的闺蜜张姐,儿子中考没考上重点高中,她托关系花了20万让孩子进了“借读班”,结果儿子每天被成绩碾压,半年后患上焦虑症,“我宁愿他去读职高,也不想他天天哭”。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年调研显示:82%的中产家长“无法接受孩子读职高”,但实际上,职高毕业生就业率达92%,远超部分普通本科(数据出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年《职业教育与就业现状报告》)。
博主给林姐的建议很戳心:“把孩子的目标设为‘普通人’——身体健康、守法有礼、自食其力,就是成功。” 就像那位网友分享的:高三儿子厌学摔东西,她和老公说“不行就休学一年”,反而让儿子慢慢恢复,主动要求学习。“你越逼他‘优秀’,他越想逃;你接纳他‘普通’,他反而敢向前”,这就是育儿的反常识。
林姐后来试着“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做了3件事,女儿的状态慢慢好了起来:
1. 把“成绩第一”换成“情绪优先”——女儿说“上学累”,她不再说“别人都能扛”,而是说“累了就休息,妈妈陪你去公园走走”。有次女儿哭着说“我怕考不好”,她抱着女儿说“考不好也没关系,妈妈爱的是你这个人”。慢慢的,女儿愿意和她聊学校的事了。
2. 给孩子“放弃的权利”——她和女儿约定“不想上学可以请假,但要说明原因”。女儿请假在家时,她不聊学习,就一起做饭、看电影。有次女儿在家看了部关于烘焙的纪录片,说“我想学家政”,她没反对,还帮女儿报了周末烘焙班。现在女儿说起烘焙,眼睛都发亮。
3. 自己先“戒掉焦虑”——她重新找了份工作,不再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晚上女儿写作业时,她就在旁边看书;周末和朋友聚会,不再只聊“鸡娃经”。“我自己开心了,家里氛围也轻松了”,林姐说,现在女儿很少说“不想上学”了,还会主动和她分享烘焙成果。
前几天林姐发朋友圈:女儿的烘焙作品得了学校手工比赛一等奖,配文是“原来孩子的快乐,和成绩无关”。她跟我说,现在她不再羡慕“别人家考第一的娃”,因为她知道,女儿能笑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总被“成功学”绑架,觉得“有房有产+孩子优秀”才是人生赢家,却忘了育儿的本质是“陪一个生命成长”。孩子不是“用来攀比的工具”,也不是“用来实现你未竟梦想的载体”,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哪怕那是“普通的人生”。
记住:你有两套房,不如孩子有个好心态;你逼他考第一,不如他愿意笑着活下去。放下“成绩至上”的执念,你会发现,普通的孩子,也能活出不普通的快乐。
——
来源:清华妈妈养二宝一点号